2011-03-20 22:06:02Tellme

拍照「點線面」的「面」

「面」原本是點與線的集合,但是真正在拍照的時候,真得很難去區分何者是「點」「線」或者是「 面」。

 

畫面的產生其實事意念的表現,拍照就將意念轉為畫面的剎那。點、線、面,只不過是在審閱照片時所產生的另一種背景意念,或許更應該說是用來解釋照片的意念話語吧?

 

畢竟由於不同的需要與概念和角度看一張照片,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正因如此,所謂的知音就此產生吧?

 

合照或團照,通常是最難搞定的拍照。

 

當人多勢眾或某些人根本等不及或不耐煩時,如何拍一張畫面中人每一位都滿意的照片呢?很難吧?真的很難!

 

當年靜思堂前那幅將近千人的大合照,很難想像如此的大手筆是如何一拍即合大家的心意?

 

畢竟在這之前,在屏東靜思堂前也曾有如此的「手筆」雖然     「規模」不到十分之一,但效果是不好的!

 

看這樣的大合照的照片,不諱言每一個人都會先「找」自己,先「看」自己被拍得好不好,接著再品頭論足其他的參與者。

 

因此,個人若遇上這樣的需要,著實非常的「困擾」到底如何才能拍一張大家都滿意的合照或團照呢?

 

既然是同一活動的一「群」人,為何不能在「活動」的當下就拍下所謂的合照或團照呢?那是最自然也是最生動的時刻與表現。

 

比如下圖,個人覺得這樣的團照十分的「生動與活潑」但是缺點是,第二排的人物除了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外,有的真完全被遮住了。順了姑意逆了嫂意,要當它是團照,鐵定被報以臭臉的。

 

下圖呢?大家排好位置,一二三笑一個,按下快門!這還是有「話」說的!我怎麼被拍得這麼「不清楚」呢?

 

因此,人數的多寡,攝影師的「落腳」位置,若還要求背景場景,那真的除了拍照者要努力「修行」之外,畫面中人也需要懷抱更大的「肚量」大家歡喜接受囉。

 



不管是風景照或是活動大場景的拍照,其實它還是有一個重「點」也能明顯看出其中的「線」由點和線,構成一幅畫「面」。

 

上圖是靜思堂後方的同心圓餐廳,午齋時刻志工們念佛入齋堂,一樣是「慈濟隊伍浩蕩長」的畫面,但顯而易見的「點線面」概念仍然可看得出來。

 

當機器在手上,面對進行中的活動,面對稍縱即逝的畫面,心中剎那間八萬四千的意念構與構思,誰還能空出思緒想著「點」「線」「面」呢?

 

一切都在於念茲在茲的勤練與動手,或許鍥而不捨的練習就能有動在意先,一拍即合於意念構思的非凡作品,這或許是每一位拿著機器的志工最崇高的目標吧?(10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