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2 17:34:55張詩(李林、楚九葉)

九葉讀詩筆錄~讀《詩鏡》

晚明才子陸時雍繼前文壇褒貶各半的七子、竟陵派之後,以其獨到的智識才情另著《詩鏡》一卷,再次掀起後代詩壇風起雲湧,引起注目。

 

史載明成祖年間,天下尚稱太平,諸多臺閣大臣作詩文,氣度看似雍容,卻雅正有餘,缺乏氣勢。詩文發展至此,彷彿已步入死胡同一般毫無生命力,教人憂心忡忡。迄孝宗弘治年間,後順乎詩興風華潮湧,遂有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等前後七子聯袂提倡古文運動,從弘治中至萬曆中風靡約百年韶光。

 

   此前後七子所齊暢的古文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咸信秦漢文不但氣勢磅礡,且內容實地,堪為作文之典範。另唐詩之幽雅正直,趣韻盈滿,實為作詩之準格。七子對秦文和盛唐詩雖亦有深切認知,惜以模擬為主要創造。此後眾人亦步亦趨的模仿前朝詩文為志。

 

陸時雍據以當時此風不可長遠,且自認秦漢和盛唐風華已逝,儘管前後七子之志在必得,在他看來成果差強人意矣。陸奮作《詩鏡》自有其暗喻性,藉以告示其論述宗旨。然我以為陸之自身亦未道出該書的確切針對性,也無撰寫排擠七子和竟陵二派的筆意,文多隱晦未明,顯然有其機智所在。陸說:「代不如古」,古詩出於自然述作,而近體詩顯然非此而應生。

 

陸主張「神韻」、「情感」定是挽救入律太深的具體主張。強調詩應當緣情而發,而非有「意」為之,最至佳之作品在於其內在之蓬勃生氣而言。其中耐人尋味處,陸在《詩鏡》中選杜詩最多,卻也在〈詩鏡總論〉文中對詩聖多有批評,此現象在明代宗杜聲浪中,尤顯其突出之格。

 

我認為其目的即在於挽回七子過於重視格調之弊而論,進而標舉「神韻」,以糾時失。陸氏之詩評價值何在或是否合宜,日後再進一步論述之。

 

上一篇:短文二則

下一篇:我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