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0 11:03:57尚未設定

矛盾的中國就業問題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葉國豪
yehkuohao@hotmail.com
2004/10/19

一邊是沒有工作的權利、失業問題嚴重;另一邊是勞動力短缺、拼命招工,如果這兩種現象同時發生在同一個地方為不會顯得很矛盾呢?沒錯,這就是現在中國東南沿海城市的處境。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在今年九月份的報導,失業問題的解決是當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施政的「急中之急」,然而官方的失業統計數據卻大大地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中國,所謂的失業率一般僅是指在城市中的登記失業率,這也就是說,只有在城市中去登記的失業人員,才會列入政府的統計數據之中,至於所謂的「下崗」職工,雖然它們實際上也面臨沒有工作可做的處境,但是由於它們與原有企業之間仍舊存在著部分社會保障的關聯,所以並不計算在內;除此之外,在中國廣大的八億農村人口之中,也並不存在所謂的失業問題,而這又是什麼邏輯呢?原來在中國政府眼中,農村人口因為擁有田地可以耕種,在理論上可以維持生計所以沒有失業的考量;這一來一往,在扣除了近三千萬的國有企業累積下崗人數,以及近兩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中國經濟帳面上的失業率也就被「做低」到4.3﹪左右了(中國國家統計局,2003年數據);然而實際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當地學術機構所做的統計,事實上的失業率約在13﹪左右,其間的地區性差異更是重大。

既然失業問題嚴重,那麼勞動力短缺的現象難道不是很矛盾嗎?同樣是《經濟學人》周刊在今年十月份的報導卻指出,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濟較為發展的地區,包括廣東、福建、浙江、甚至是上海、蘇南一帶,外資所投資的勞力密集型企業都面臨了低技術勞動力短缺的困境,根據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的統計,僅珠江三角洲一地就短缺了兩百萬的勞動力。造成這一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勞工對於工資的抗爭,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團體對於在中國「血汗工廠」的監督之下,所造成的資方營運成本上升等等因素,在長三角經濟區逐漸改善提昇工作環境之後,亦增加了民工流動的可能性,於是勞動力流轉、短缺的情況於是發生。

失業問題對於中國社會穩定的挑戰是嚴峻的,根據北京大學學者的分析失業人口主要有「兩高三低」的特徵,那就是年齡高、女性比例高、教育程度低、技術低與競爭能力低;其實近年來在中國高等教育產業化,以及國家不再承擔為畢業生分配工作之後,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也逐年攀升,甚至昔日有「海歸派」之稱的國外留學生,在中國國內的就業也不再如往常般吃香。由這一些現象看來中國確實正在經歷一個就業經濟的轉型過程,以因為失業問題而產生的社會抗議事件而言,即從一九九三年的八千七百件次,上升到九九年的三萬多件次,無怪乎主張所謂「中國崩潰論者」會以失業問題作為其論據之一了。

中國人口多,平均耕地少的自然稟賦,決定了其經濟發展的優勢與戰略,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也曾在過去的歲月裡經歷過低工資、低技術、勞力密集的發展階段,我們深刻地體會了經濟發展下犧牲了環境與人文教育的代價;現實裡,在中國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台商與港商、韓商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它們的經營管理模式確實也飽受批評;因此,面對中國矛盾的就業現狀,或許我們也應該懷有跨國族的不同思維,站在關心中國公民社會與運動發展的高點,多一份關心與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