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12生殺二機
白話醫道還元
卷四天地心詳解-12【生殺二機】
生生殺殺,不假安排。始始終終,儼如布置。
【原解】
呂真人曰:生生殺殺者何?蓋天地不外生殺二機。其生也以此氣化,其殺也亦同此氣化,非生一種氣,殺又一種氣也。
試觀雨之澤物,風之動物,有遭之而遂其生者,即有遭之而殞其生者。推之春露、秋霜、陽晦、寒暑,莫不皆然,同此氣化之流行,而萬物之生機殺機,自然燦著,自然各別。
在天地只默默綿綿,運旋真一之氣,以驅策乎二氣,流動充周于宇內。隨物之相觸,而生殺二機,自循環不息。
在天地毫無容心,自其生殺之著見于物象觀之,好似安排一般。然生殺實隨物之自召,故曰“不假安排”。
人心苟能復乎天地之妙機,則寂然內守真一,而二氣自然相交迭運。舉凡生清殺濁,亦不假此心之安排,有莫知其然之妙,人又何憚而不為耶?
惟其生殺之機,隨物自召,故無物不入于氣化內,即無物不宥于生殺二機。其生也,則為物之始;其殺也,則為物之終。
當其始,已寓終之機;當其終,又伏始之兆。始了又終,終了得復始,始終迭相流轉而不窮,無非天地真常所鼓鑄。
自其氣之默化言之,則無安排。然自其終始循環之垂象觀之,好似有檢點在其中,故曰“儼如布置”。曰儼如,則非真有布置也。
人身中亦有萬物,水火陰陽氣血之類是也。其始而終,終而始,消息實與天地之氣化,無稍差異。
人心苟能常守真一,其始終循環,自然合乎節度。盡人合天之學,首以修心為要緊關頭。學者可弗于此留意乎?
【白話解】
呂真人曰:生生殺殺者何?蓋天地不外生殺二機。其生也以此氣化,其殺也亦同此氣化,非生一種氣,殺又一種氣也。
呂真人曰:生生殺殺是什麼意思?天地化育萬物的過程離不開生殺二種氣機。它的生也是用這種氣化,它的殺也是同樣這種氣化。雖說生殺是二種氣機但不是生有一種氣,殺又是一種氣的意思(生殺同為一氣之意)。
試觀雨之澤物,風之動物,有遭之而遂其生者,即有遭之而殞其生者。推之春露、秋霜、陽晦、寒暑,莫不皆然,同此氣化之流行,而萬物之生機殺機,自然燦著,自然各別。
試著看滋潤萬物的雨水,移動萬物的風,有遭遇到風雨因此而順應生長的,也有因為風雨而喪失生命的。再推究春天的露水、秋天的冰霜,暘晦1寒暑,都是如此。同樣這種氣化的流行,而萬物的生機、殺機,自然顯著,自然各有不同。
在天地只默默綿綿,運旋真一之氣,以驅策乎二氣,流動充周于宇內。隨物之相觸,而生殺二機,自循環不息。
在天地之間只有沉靜悄悄不停地運轉真一之氣,才得以驅策這陰陽二氣,使這二氣流動充滿於宇內2。隨萬物與二氣互相接觸,而生殺二種氣機,自然循環不息。
在天地毫無容心,自其生殺之著見于物象觀之,好似安排一般。然生殺實隨物之自召,故曰“不假安排”。
在天地毫無容心3,從這個顯露在物象的生殺規律來看,好像事先都安排好了一樣。然而生殺二氣其實是依循著萬物的自行招致,所以說「不假安排」。
人心苟能復乎天地之妙機,則寂然內守真一,而二氣自然相交迭運。舉凡生清殺濁,亦不假此心之安排,有莫知其然之妙,人又何憚而不為耶?
人心如果能回到最初,符合天地的妙機,就能沉靜自然安守內心的真一,而二氣自然互相輪流更替運轉。舉凡生殺清濁,也不須藉助這個心安排,有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奧妙。人又何必畏懼而不敢去實踐呢?
惟其生殺之機,隨物自召,故無物不入于氣化內,即無物不宥于生殺二機。其生也,則為物之始;其殺也,則為物之終。
只有這個生殺的氣機,隨萬物自行感召,所以沒有任何東西不在這個氣化之內,既然沒有任何東西不被生殺二機牽制,它的生,就是萬物的開始,它的殺,就是萬物的終了。
當其始,已寓終之機;當其終,又伏始之兆。始了又終,終了得復始,始終迭相流轉而不窮,無非天地真常所鼓鑄。
當它開始,已隱寓終了的契機,當它結束又隱伏開始的跡象。開始又終了,終了再重新開始,始終互相輪流運轉而不停息。這一切沒有不是天地真常所陶冶與造就的。
自其氣之默化言之,則無安排。然自其終始循環之垂象觀之,好似有檢點在其中,故曰“儼如布置”。曰儼如,則非真有布置也。
站在氣的默化角度來說,則沒有刻意安排。站在終始循環所顯示徵兆的角度來看,好似有檢點4在其中,所以說「儼如布置」。說儼如5的意思,就不是真的有刻意分布安排。
人身中亦有萬物,水火陰陽氣血之類是也。其始而終,終而始,消息實與天地之氣化,無稍差異。
人的身體之中也有萬物,水火陰陽氣血這一類就是,它開始又終了,終了又開始,消息6實際上與天地的氣化,沒有絲毫的差異。
人心苟能常守真一,其始終循環,自然合乎節度。盡人合天之學,首以修心為要緊關頭。學者可弗于此留意乎?
人心如果能常守真一,它始終循環,自然符合廿四節氣。所有天人合一的學問,首先以修心為要緊關頭。學者可以不在這裡留意嗎?
註1暘晦:暘指晴天,晦指昏暗的。
註2宇內:指天下。
註3容:指寬待、原諒,這裡指天地沒有刻意去作為,對萬物一切平等。
註4檢點:查看符合與否。
註5儼如:好像、極似。
註6消息:比喻榮枯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