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2-40症脈求符
白話醫道還元
卷二症候源流總論-40【症脈求符】
勘厥左關,須求符節。憑茲妙策,莫誤針砭。
【原解】
呂真人曰:堪厥左關者,按左關乃肝膽二經之脈所注,堪有推測之義。察其盈虧,或真盈假盈,當于《脈論》中詳推其義,方得對症以互相參考。
世有一等粗疏之學,見症即發方,并不靜參乎脈。殊不知有同是一樣症候,一則由此經發,一則由彼經發,雖所發這症,亦微有別。
然非細認不能別,故必并按其脈,以究其發源根由,果得症與脈合,投藥自無不效,故曰“須求符節”。符節者,相合示信之物。求符節,即症與脈相合之謂也。
試舉求合之一二端以言之,假如症同是發于肝,有因肝虛者,有虛而夾有鬱者,所發之症,往往大略相同,所以必當參乎脈,而辨其不同之處,以症對勘,自然投藥無虞其誤,即此故也。余自可類推。
何謂憑茲妙策?蓋症既與脈合,則醫治之法,自當酌其巧妙,或捨其輕而急其重,或清其源而流自治,或本末齊顧,又或先治其末,此中妙策,不外因此緩急以定為準的。
不知者以為無憑,然究其實,確確有可憑也。既有可憑,則握其妙策者,若再加以小心,自然百發不失一,豈有或誤乎?故曰“莫誤針砭”。
針砭者,刺病之物,即猶之乎治法也。治法能不誤,惟在以症勘脈,求其符合,然後運其妙法耳。豈有別策耶?
【白話解】
堪厥左關者,按左關乃肝膽二經之脈所注,堪有推測之義。察其盈虧,或真盈假盈,當于《脈論》中詳推其義,方得對症以互相參考。
堪厥左關的意思,左手的關脈是肝膽二經的脈氣所灌入,堪有推測的意思。審察肝膽的盈虧,或是真盈假盈,應該依照《脈論》詳細推究它的意思,才能對應病症以互相參考。
世有一等粗疏之學,見症即發方,并不靜參乎脈。殊不知有同是一樣症候,一則由此經發,一則由彼經發,雖所發這症,亦微有別。
世上有一種粗心大意的人,看到症狀就馬上開藥方,沒有同時靜下來參考脈象。一點也不知道同樣一種症狀,一是由此經發出,一是由另一經發出,雖然發出同樣的症狀,也是有細微的差別。
然非細認不能別,故必并按其脈,以究其發源根由,果得症與脈合,投藥自無不效,故曰“須求符節”。符節者,相合示信之物。求符節,即症與脈相合之謂也。
然而不是仔細的辨認不能區別其中的不同,所以必需按他的脈象,以推究他發病的根源,如果症狀與脈象互相符合,投藥自然沒有不見效,所以稱為「須求符節」。符節指相印符合可以成為憑證的事物。求符節就是症狀與脈象相符合的意思。
試舉求合之一二端以言之,假如症同是發于肝,有因肝虛者,有虛而夾有鬱者,所發之症,往往大略相同,所以必當參乎脈,而辨其不同之處,以症對勘,自然投藥無虞其誤,即此故也。余自可類推。
試著舉一二個相合的例子來說,假如症狀同樣是由肝經發出,有因為肝虛的,有虛而夾有鬱積的,這二者所發的症狀,往往大致相同,所以一定要參考脈象,來分辨它不同的地方,以便與症狀互相對照,自然給藥不用擔心錯誤,這就是原因。其它的自己可以比照這個原理去推論。
何謂憑茲妙策?蓋症既與脈合,則醫治之法,自當酌其巧妙,或捨其輕而急其重,或清其源而流自治,或本末齊顧,又或先治其末,此中妙策,不外因此緩急以定為準的。
什麼是憑茲妙策?因為症狀已經與脈象符合,那麼醫治的方法,自然應該斟酌他的巧妙,或者捨棄他的輕症而緊急醫治他的重症,或者清理他的源頭而下游自然痊癒,或者病的症狀與源頭都一起醫治,又或者先醫治症狀,這方法其中的巧妙,不外乎依照病情的輕重緩急來做為治療的標準。
不知者以為無憑,然究其實,確確有可憑也。既有可憑,則握其妙策者,若再加以小心,自然百發不失一,豈有或誤乎?故曰“莫誤針砭”。
不知道的人以為沒有憑據,然而推究其事實,的確有據可憑。既然有據可憑,則掌握這個巧妙方法的人,若是再小心謹慎,自然百發百中沒有誤失,怎麼會有失誤呢?所以稱為「莫誤針砭」。
針砭者,刺病之物,即猶之乎治法也。治法能不誤,惟在以症勘脈,求其符合,然後運其妙法耳。豈有別策耶?
針砭1指的是,用針刺的方法來治病的東西,也就是醫治方法的一種。治法夠能沒有差錯,只有在於用症狀對照脈象時,互相符合,然後運用巧妙的心法而已。難道還有別的方法嗎?
註1針砭:砭是古代治病所用的石頭針,後來被金屬針取代,金屬的材質有銅製的火針或不鏽鋼、鎢絲、鉬絲做成的耐火細針。針砭本是刺病的一種療法用的工具,後被用來比喻發現或指出錯誤,以求改正。如痛下針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