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禪門
佛家有種禪定的功夫稱為六妙門,六妙為「數、隨、止、觀、還、淨」,這法門聽起來和上回度若分享的心法很像,但不同的是,這回是我心目中的神人「雄爺」在與我分享六妙心得。
雄爺常和我分享讀書心得,像周易、孔孟、道經、老莊、佛經等,他都有獨到的見解,還記得上回他和我分享的是「格物」,這回他帶了一甕老茶來送我,說是要來請教五運六氣,希望我不要藏私,於是我們從運氣學說聊到六氣所病,再而對治方劑,再而單味藥性,以及氣流門穴法,聊的我腰酸背痛,口乾舌燥。
最後他提出一個問題:「行醫救人是否有功德?」我接著答:「沒有。」
因為五運六氣、世運會元,萬物生滅就皆有定數,既有定數,天地神鬼尚且不能違反,何況是學醫的凡人。
學醫的過程只是幫助自己更瞭解身體的構造及提升靈性,藉身體的小宇宙來認識外面的大宇宙,救人也只是剛好吸收了前人的經驗,用前人的方法為他人減輕痛苦,這過程與功德無關。況且我只是個凡人,又能救多少人呢?借著醫術,能讓自己有生之年,少受些病痛就阿彌陀佛了,更別提還要成仙、成佛。
雄爺說:這番話深得吾心,怎麼數月前你還在追求神通丹道,這回卻峰迴路轉,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還是有什麼際遇令你改變這麼多?
其實也沒發生什麼事,我只是放下了追逐丹道神通的念頭,一心想老實做人,老實做藥罷了。
雄爺說:放下用說的比較快,想做到就很難,六妙禪門心法教人數、隨、止、觀、還、淨。用「數」息法找到呼吸的韻律節奏,再「隨」韻律節奏找到呼吸間的空白處,再「止」於空白處就可以進入定的境界,到那時煩惱滅盡就可以看清這宇宙的真相。我到現在只知道凡事背後有一個看不見的真理,而看的見的只是假象,真不明白古代的大師,他們的心境到底是怎樣的狀況?
他隨即舉了一個最近人事異動的例子,雖然他明白人事異動只是職務的調整,在那裡做事還不是一樣,但心中還是會在意這次沒有將他調升主管職務。明知如此還是做不到,只好等下次再考驗時,看自己能不能過關。
這六妙禪定我倒是沒學過,但一聽就知道雄爺您錯解了心法,您的說法聽起來比較像「斷滅」而不是圓通,我的體會是要先面對自心中的陰暗面,心中光明了,思想自會圓通。
雄爺您說:【「止」於空白處就可以進入定的境界。】這樣可以定多久,就算可以定很久,也是斷滅,不會圓通。就算您永遠不理會那顆在意人事調整的心,難道您心裡真的就不在意了嗎?有在意就不會圓通。這種情形不是您才會發生,我也有顆在意的心,我會在意有沒有拿到考績,有沒有修練到馬陰藏相,有沒有神通具足,有沒有神佛來教我醫術。
我在意了這麼多年,後來才想通了一件事,求神不如求誠,求人不如求己,凡事盡到本分,做多少算多少,問心無愧,和身邊的人開心的過日子,何必一定要成仙、成佛;這道理就像是,如果我是隻不開心的螞蟻,一心想修煉成人,螞蟻其實不可能變成人,就算給它一對翅膀,也是隻會飛的螞蟻罷了。於是我試著放下,或許天可憐見,這一放下竟然海闊天空。
如果您真的放下了,心裡才真的不會在意,心中沒有陰影,自然光明大放,光明的心自然會得到平靜,心情平靜自然會有規律的呼吸,呼吸規律自然會找到節奏,隨節奏而行自然找到呼吸間的空白處,隨空白處自然跟著節奏走,自然前念不生、後念不滅,不生不滅才是真定,所以真定是由放下而來,放下後自然能看到宇宙的真相。
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只要放下,後面的六妙禪門自然為您洞開。這道理和治病一樣,不去研究看不清真相的病因,帶著在意煩亂的心,一昧地要找止觀還淨的解藥,這次考驗沒過就再等下次,這樣的心態,只會讓自己走進入五里霧中,徒然迷失了心性。
我以前為了修練丹道神通,打了十多年的坐,最近也只是放下了才有這些體會,雖然有了這些體會,我還是原來的我,沒有神通,也沒有變胖,一日三餐、工作睡覺也與平常無異。
這就是我看到的真相,我相信這世界有神鬼,也相信有神通這回事,但我確定我沒有神通,我看到的真相就是我是個凡人,也很清楚地知道我是來學做藥,在我有生之年很開心的與大家分享心得,並留下一本叫「藥工軍火庫」的書,我很清楚這個狀態的我比以前更寬廣,也更開心,因為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標。
誰說不值得賀喜?
某人--
我還放了串鞭炮哩.
哎唷!咬到啥子?差點把舌頭給咬下來了。 2010-04-13 19:38:35
恭喜毒爺證得"老實作人"
每天心無雜念老實作人,的確說比做容易啊。
呼吸間的空白處還是有呼吸,念與念之間還是有生滅,所以想要停止在呼吸之間的空白之處,只是找另一個似乎比較不會塌的落腳處落腳。
若是以佛經裡面的數量級來看,每一個念頭從生到滅大概是0.012~0.018秒,所以我們平常所說的沒有念頭,多數都只是我們沒有觀察到念頭的起伏而已,實際上的念頭起伏是非常的快速。
以雄爺所說的入定呼吸之間的空白處,似乎還沒辦法看到念念的生滅,這樣的止,遲早得出來的。畢竟不能透徹煩惱的生成與消滅的根本原因,從定中出來之後,仍然會繼續困惑於煩惱之中。
====================================
務遠何及求近
求虚不若責實
出定不定
惱中無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