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話說本草網目內把藥性及歸經都寫的一清二楚,有的甚至將常用配伍的方劑都寫了進去,但藥材的炮製倒是輕描淡寫就過去了,害後來想自己動手做藥的人花了很多時間去摸索,而雷公炮製這本專論藥材炮製的書,已經年代久遠,有很多名詞及做法都不適合現代了,到中藥行請教老闆炮製之法,不是會的不告訴你,就是告訴你炮製的方法不清不楚,在這兒我想多介紹些藥材的炮製,以減少後來的人摸索的時間。
山藥配熟地、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就是著名的六味地黃,自古中國人補腎的方劑多是以此六味為基礎而加減藥味來補腎,醫方集解這本醫書的第一方就是六味地黃,可見此方補腎而能饒益先天之氣,進而達到卻病延年的補養效果。那麼入補劑的茯苓要如何炮製才能增強它補益的效果呢?
【炮製】:奶茯苓。
為了增加茯苓的補益作用,於是用牛、羊奶各半來伴蒸茯苓,蒸好後再用麩蜜炒香即成,這種炮製法就叫奶茯苓,此法也適用於山藥的身上,這樣一來六味地黃的補益功效也就漸漸增強了。
三斤茯苓用牛、羊奶各1500公克來伴蒸,蒸三小時後待其微溫時,趁其尚未冷卻取出(冷了就不好分離了),將茯苓與乳酪分離置於篩上曬微乾並剝成名片的大小,再以蜜三碗、麥麩六碗先在鍋子裡火炒拌勻、再下曬好的茯苓炒到麥麩變成褐色,茯苓變金黃色,有香氣透出為止。
DSC01314.JPG
剛泡奶的茯苓
整片的茯苓要先浸奶,入味後再入甕隔水蒸。
若入蒸籠者需奶浸至茯苓吸飽後再離奶入籠蒸。
凡用此藥欲入補劑者,均可以此法炮製。
DSC01317.JPG
我的蒸籠
炒好的蜜麥麩香脆可口,口感有點像全麥餅乾,用麥麩蜂蜜拌炒茯苓可以防止燒焦,且可增加茯苓被消化吸收力,前面奶蒸就把茯苓蒸熟了,且增加它的補益,後面再用麩蜜炒透,就是要它好消化好吸收。
DSC01323.JPG
剛蒸好的茯苓
所謂借麥麩以助胃氣、借蜜以增其潤性,借奶以加其補益。
另外來一段專業一點的說法,就是「戊癸合制」的觀念,六味丸是入腎的藥,腎在天干五行屬癸水,五行土、水是相克的,所以入腎的藥大多傷胃,當然六味丸也不例外,所以熟地要九製就是要它不傷胃,其它的佐藥如茯苓,當然也要儘量制到不傷胃又補為原則,茯苓淡滲,味淡入胃經,性滲入膀胱經,簡單說它就是利尿劑,利尿本是洩藥,在好消化好吸收的原則下,用奶浸蒸再麩蜜炒透的二段式炮製法來達到目的。
DSC01338.JPG
蜜熟了再下麥麩
而胃的天干五行是戊土,在舊時器時代的專業術語就叫「戊癸合」這是天干五合的規律(可參考本版第六頁干支入門),簡單說就是癸姐嫁給戊哥了,你想送東西給癸姐,要先經過戊哥同意才行。
部落格專用相簿
麥麩與蜜拌勻
部落格專用相簿
成品
所以做炮制腎藥一定考慮胃的吸收力,若把麥麩拉掉,空炒山藥,無蜜無麩,犯了不胃不潤的禁忌,山藥不能潤胃,吃下去一定上火,再加上磨粉乾炒,雖不會焦但必有火氣,就算加麥麩同炒都還少一味蜜,論真來說就叫偷工減料。
前二天為了做加味理中丸,剛好有炮製奶茯苓,於是就貼了上來,雖然漏拍了一張麩蜜茯苓拌炒圖,大家應可以用想象的,這篇文章的動力是拜李爺所賜,打鐵趁熱,有問題的看倌,要趁現在上來一起聊。
圖:炒好的奶茯苓,上面還沾著拌炒的麥麩殘渣,一點都不舔手,烘乾磨粉絕不成問題,要看炒好的麥麩可到本版第六頁山藥,它是鹿最愛吃的食物,每次炒好都打包送給童爺養鹿。
發表時間:2010/1/23
上一篇:【藥王全篇】~金釵石斛
下一篇:大黃
所有入脾胃的藥材皆需如此炮製〈乳麩蜜〉?
直接用煉蜜可以嗎?
要曬到全乾酥脆才下鍋炒?
非入補養之方是否不需如此?謝謝。
當然你想一招用到底也行,等你藥材玩多了就會明白,萬變不離其宗。
煉蜜的事咱們留著下回聊薑蜜時再說。
曬到微乾就好,主要是怕太黏下鍋炒會爛掉,這樣就不好篩了。
和您分享一個觀念,您吃的菜是炒過還是吃生的?
想通了這個道理做藥就不會再迷失了。 2010-01-24 19: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