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6 13:23:47黃香

星洲電影新勢力:寫實的力量《爸媽不在家》


新加坡青年導演陳哲藝編導的首部長片《爸媽不在家》(ILO ILO)描繪的是普通的中產家庭,尋常的夫妻/親子問題。經濟不景氣,雙薪父母戰戰兢兢忙於生計無暇照護小孩,只好雇用菲籍保姆看顧,頑皮好動的兒子名叫「家樂」,諷刺的是這個家並不怎麼樂。一個外來者照見父母子三人間的暗潮伏流,家變成考驗人性的道場,欺生、猜忌、隱瞞、嫉妒只為自我保護,而保姆和雇主間的緊張關係從人性弱點切入,以生活中的對話和互動點出權力與階級的強弱對比。這部電影沒有刻意傷人的惡徒,只有耍小奸小詐的凡人,原本再平常不過的家庭劇,因為外籍傭工、權力階級、經濟蕭條等因素環環緊扣而呈現了社會縱深。

 

1997年,金融風暴席捲亞洲的年代,新加坡華人和台灣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同。華人傳統文化如紅包賀壽、鑼鈸送葬、拈香祭祖自不待言;熱衷樂透,受神棍/斂財者詐騙本是人性弱點;男主人中年失業,暫時開計程車幫助家計也算普遍的權宜之計;然而,當片中小學生下課後全體起立,齊聲喊出:Thank you, Teacher.’「謝謝老師」四個字從我封存的記憶層浮現,除去教學語言不同,臺灣、新加坡這兩個島國的教育思維近似得嚇人,而片中的核心家庭當可視為臺灣家庭現狀的時空倒影。

 

關於新加坡華人社會的電影,語言往往是最突出的印記,因為新加坡人講話有種妙趣橫生的喜感,能自然而然把兩種甚至三種語言融合得天衣無縫,快人快語的聲腔泛漾著奇異的美感,把語言混搭的藝術發揮得爐火純青,多語言交融異化凸顯出新加坡多種族和平共存的現況。台灣也有不少人愛中英夾雜,但多數時候是為炫耀,新加坡式中英夾雜則是理直氣壯,把英文收編為自己的語言之後讓它質變,這種吸納多元文化的能力是自信也是應變之道,更彰顯當代的現實:「純粹」早已過時,「駁雜」才是王道。

 

導演兼編劇陳哲藝年僅二十九歲,曾是金馬學院學員,《爸媽不在家》是他2010年入選金馬創投會議的案子,臺灣在其創作之路上曾提供養分與平台。雖是處女作,陳哲藝把故事說得異常生動流暢,生動的是對白劇文,流暢的是剪接運鏡。最難得的是劇本沒有文藝腔調,編劇想要載的道都巧妙融入劇中人的日常對白,他們內心的想法以及對事情的反應,完全通過密集的對話或行動映現,以表象呈現內在,以浮面呈現深度,純然平鋪直敘,這就是寫實的力量。全片以室內場景居多,攝影機在並不寬敞的中產住家中游移,畫面流動但鏡頭很穩,戶外跟拍動態毫無生澀之處,場景轉換時也不見情感連結的滯礙,新人導演掌控場面調度能如此沈穩從容並不多見。陳哲藝以自身的童年經歷為藍圖,用成年人的觀點回看那段生命時光,拿捏情感的力道很精準,理性以及時空的距離所以成其準成其真。

 

最讓人驚艷的是四位主要演員的精彩表現,母親(楊雁雁)靈活幹練,父親(陳天文)厚道壓抑,保姆(Angeli Bayani)敏感憂鬱,兒子(許家樂)執拗野性,四人的表演可以四字概括:「真實自然」,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母子兩人。女主人很精明但並不苛刻,她深知持家不易所以事事精打細算,她問保姆要什麼顏色的馬克杯,人家選了卻又隨即否決其喜好,說塑膠杯才不容易打破。楊雁雁一舉手一投足活脫就是幹練的待產媽媽,而拍片當時她真是大腹便便的孕婦,所以演來特別平實自然,導演選擇她實在慧眼獨具。許家樂飾演調皮好動又固執的男孩,習慣以動作而非言語表達立場,導演不忘收束其野性,適時釋放其內蘊的爆發力,讓他收放有致動靜皆宜。許家樂的眼神特別有表情,喜怒哀樂清楚分明,好惡強烈也毫不掩飾,這種直觀行事的豪氣和家中三位各懷心事的成年人形成強烈對比,導演更善用兒童的直性天真營造不少詼諧段落,也舒緩了家庭與大環境雙重壓力所造成的沈滯氛圍。

 

《爸媽不在家》從一般中產家庭的夫妻/親子問題出發,進而擴大視角呈現社會橫截面,旁及於外籍傭工在新加坡所面臨的困境,這種以小見大的視野超越台灣電影的小清新思維以及家庭通俗劇的格局。歸根結柢,國片普遍缺乏說故事的能力,上焉者想文以載道可惜往往不得其法,下焉者侷限在私人世界看不見外面的社會。陳哲藝和臺灣淵源很深,在幾乎沒有電影工業的新加坡能拍出這樣紮實的作品值得嘉許,而這股來自南洋、蓄勢待發的電影新勢力對台灣是最好的刺激。

 

官方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