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美國總統大選、語談與法益論報告
歐巴馬拿下關鍵州
上屆美國總統大選爆發選務爭議、最後成為布希勝選關鍵的俄亥俄,倒向民主黨,根據出口民調,歐巴馬贏了俄亥俄的20張選舉人票。
選前民調顯示,歐巴馬和馬侃在俄亥俄差距極小,四年前它在布希連任中,發揮了臨門一腳的作用,不過,這一屆,它翻盤了,美國歷史上,還不曾有過一個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在輸了俄亥俄之後,贏得白宮寶座。
美大選 歐巴馬已取得195張、馬侃81張選舉人票
根據法新社綜合美國各大新聞網的報導,截至台灣時間上午10點30分,在已經大致確定投票結果的州,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取得16州和華盛頓特區的勝利,累計共拿下195張選舉人票;而共和黨的馬侃則取11州、共81張選舉人票。而歐巴馬只要超過兩百七十張就能夠當選了。
我一邊翻譯,一邊關心美國總統大選。雖然我現在的翻譯叫苦連天,但是透過了USAPA,我對於美國社會確實有更進一步的瞭解。當然,原則上這跟我的論文可能關係可能非常微薄,但是我還是覺得美國真的是一個很特別、很有趣的國家,能夠多瞭解它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不過如果能夠出於志願更好)。
我明天要與談小哈的部分,我的語談稿不小心寫了太多了,無意間就開花了。我寫的是從彭婉如事件到釋字584號解釋,作台灣本土的對照。彭案之後輿論沸騰(婦女團體主導)、立法與行政之間的低度互動(這也是我第一次去立法院網站找質詢記錄,超難用的)。事實上,我們大部分的法律立法程序都像是USAPA,我們在看人家笑話的時候,自己的國會與行政單位卻天天上演笑話。就這樣,對於道交法的修正,在彭案一個月就通過了。原本該項修正案在國會卻躺了有七年之久,而未受青睞。
這使得司法必須承擔所有的政治壓力。而司法不但沒有承擔住,還被行政誤導,許大法官說是職權調查,卻完全必須要倚賴行政單位提供的實證數據與分析研究,偏偏這些實證研究是最缺乏預測基礎,而且還是由一個不想變化、怕麻煩的行政機關選擇性所做成的,而多數大法官卻完全接受了這項資料。沒有第三人可以檢驗,也不允許聲請人反證,這實在是…太令人覺得司法機關既傲慢又容易受騙。
之後要作李老師的報告,也面臨了相同的問題:法律人受限於學術知識,而我們要論證的法益必須要有實證數據支持,才相對能被肯認。但是我們所學的明顯不足,如果只是引用,卻無法辨識其中有沒有可能隱藏了某種既定的結果,去引導做成實證數據,那麼就又陷入了法律人傲慢又容易受騙的評價了。
不過這份報告的製作若是花費時間太多,又會排擠到別的時間,真是事事難全。或許上述的每一個問題,他們也都能夠說出一連串事事難全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