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23:59:34小塔
《1020》六號日記─灣生回家
灣生回家
製片:田中實加/陳宣儒
導演:黃銘正
在flyingV上贊助《灣生回家》院線上映集資計畫後
陪灣生回家的旅程倒數50天
這50天內
搜尋一些相應的歷史背景
就更期待觀賞這部紀錄片
上映前
業務上有個機會要去記錄社區長青中心的服務點滴
趁機便問問年紀稍大長者的過往經驗
想知道他們對日本人的印象
受日本教育的老人家
大部分認同當時的生活環境
有些人懷念良好治安
想起課堂經驗
也有年長者對他們表達痛恨
「台灣人日本人都是人,沒什麼差別啦,皆有善有惡。」
那天頗中肯的發言
那光復後呢?
我這樣問
有些人說治安開始變壞
或是上課改說國語
風氣變得比較自由
那些小時候認識的日本人呢?
我又問
但這次幾乎沒有老人家主動回應
回去啦
沒聯絡
年紀太小忘記了
大概都是以上答案
如果哪天他們回來找你們呢?
這句我沒問
只是心裡想想而已
劃位時坐在很前面的位置
原來來晚了
影廳裡已坐滿人
等待遙遠的思念開演
兩個小時中
眼淚很難忍
很不希望在四周陌生人間痛哭潰堤
由主角群們道出回憶告白
真實的令人揪心
戲後
除了再歷回味每段劇情
也思考自己對家、對故鄉的定義
有一段時間
我很不喜歡被問「你是哪裡人?」
這個問題很複雜
我出生、成長、讀書、就業都在不同地方
好像怎麼回答都無法完整表達過去
為了解決對來自何方問句的不適
我開始注意他人對話
觀察「啊!我跟你一樣也是□□人!」後對話雙方的反應
當這感嘆句出現後
兩方百分之百會出現「你家住哪裡?」、「你有沒有吃過什麼什麼?」類似語句
分享彼此過去共同的成長經驗
如此可見
似乎更貼近我們共享的話題
若有人問我「你在哪裡長大?」
的確是比「你是哪裡人?」來的不尷尬
看完灣生回家
對家的體認又更深刻一點
到底是什麼叫故鄉?
出生地?國籍?語言?
或許「回憶」能符合故鄉的旨意
最近赴美產子相關新聞很紅
偶聽及親友有這樣打算
突然想起一位久未聯絡的朋友
在上次見面時不禁搖頭嘆息的抱怨
他說他的女兒不喜歡回家
從小讓她出國求學
總耳提面命台灣是妳的故鄉
一定要凱旋歸來
幾次「台灣才是妳家。」的懇求都被「我比較喜歡美國,這裡朋友比較多。」回絕
「關於故鄉的定義,屬人主義或屬地主義都是不適用的;可能屬憶主義會最貼切。」
這句話有機會要跟朋友說
看完動人的回家旅程
這是自己心裡對灣生的註腳
以「你在哪裡長大?」作開場白
似乎更貼近我們共享的話題
若有人問我「你在哪裡長大?」
的確是比「你是哪裡人?」來的不尷尬
看完灣生回家
對家的體認又更深刻一點
到底是什麼叫故鄉?
出生地?國籍?語言?
或許「回憶」能符合故鄉的旨意
最近赴美產子相關新聞很紅
偶聽及親友有這樣打算
突然想起一位久未聯絡的朋友
在上次見面時不禁搖頭嘆息的抱怨
他說他的女兒不喜歡回家
從小讓她出國求學
總耳提面命台灣是妳的故鄉
一定要凱旋歸來
幾次「台灣才是妳家。」的懇求都被「我比較喜歡美國,這裡朋友比較多。」回絕
「關於故鄉的定義,屬人主義或屬地主義都是不適用的;可能屬憶主義會最貼切。」
這句話有機會要跟朋友說
看完動人的回家旅程
這是自己心裡對灣生的註腳
以「你在哪裡長大?」作開場白似乎更貼近我們共享的話題
若有人問我「你在哪裡長大?」
的確是比「你是哪裡人?」來的不尷尬
看完灣生回家
對家的體認又更深刻一點
到底是什麼叫故鄉?
出生地?國籍?語言?
或許「回憶」能符合故鄉的旨意
最近赴美產子相關新聞很紅
偶聽及親友有這樣打算
突然想起一位久未聯絡的朋友
在上次見面時不禁搖頭嘆息的抱怨
他說他的女兒不喜歡回家
從小讓她出國求學
總耳提面命台灣是妳的故鄉
一定要凱旋歸來
幾次「台灣才是妳家。」的懇求都被「我比較喜歡美國,這裡朋友比較多。」回絕
「關於故鄉的定義,屬人主義或屬地主義都是不適用的;可能屬憶主義會最貼切。」
這句話有機會要跟朋友說
看完動人的回家旅程
這是自己心裡對灣生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