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30 11:06:15taki
社科出路之迷
正如Pheobe 所講,沒有評論是不存在Bias 的。
路應該還有很多很多條,是得是失、成功失敗都看自己如何分解,
不過,在做選擇之前,還是得仔細看看想想,
若草率決定,之後卻因結果不如意而怨天尤人,是很不負責任的表現,
是時候,對自己多一點承擔了。
給各位社科同路人:
(PS: 都是那一句,沒有評論是不存在bias 的。)
- - -
國際政治鏗鏘集
(明報) 11月 18日 星期日 05:05AM
【咫尺地球】你為什麼看國際版?什麼是國際政治?為什麼有這個專欄?這些問題,對一般讀者並不重要,但對讀社會科學的人,可能溫飽攸關。同一道理,假如我們以看戲心態看正上映的大卡士電影《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應該拂袖離場﹔但假如當它是港台 寫實紀錄節目《鏗鏘集》,就一切貼身。剔除可有可無的時代背景、小本戰爭場面,「電影」不過通過塑造四個人物,介紹讀國際政治/社會科學學生的四條典型出路,以及各自犧牲的理想和現實。你打算怎樣?
出路一﹕從政,即Tom Cruise。能學以致用,有群眾崇拜快感,代價是習慣自欺欺人,字字討厭,儘管從前有理想,後來就變成以包裝理想為生、得到存在價值,有民意基礎、卻受有思想的人鄙視,結局是淪為政棍。
出路二﹕加入傳媒,即Meryl Streep。也能學以致用,有設定議題快感,代價是受市場和政客操控,難以編輯自主,從前又是有理想,後來也變成以包裝理想為生、得到存在價值,卻依然以為站在道德高地,結局是淪為報棍。
出路三﹕當教授,即Robert Redford。不能學以致用,原以為能影響社會,後來才發現論文沒人看、大學不重視、學生只談分數、待遇欠佳,只剩下春風化雨的快感,同樣變成以包裝理想為生、通過影響他人理想得到存在價值,結局是淪為學棍。
出路四﹕從商,即Andrew Garfield一類明智學生正常情下走的路。不能學以致用,準備當永遠的旁觀者,也許和興趣相違背,但物質條件豐裕,卻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再見理想專心媾女,結局是淪為商棍。
人生,不應是這樣的。這些「命運」,誰不知道,算什麼「迷牆」﹖
真正的謎,在於在全球化時代,為什麼一切還像以往那樣徑渭分明﹖為什麼有理想的記者不能成為有決策能力的媒體總裁﹖為什麼成功商人不能成為知識分子﹖為什麼大學教授沒有能力致富﹖為什麼政客不能直接以真小人面貌出現﹖這些,都是電影平面化的偏見,都見樹不見林。
諷刺的是,我們看得愈多鏗鏘集,生活愈是沒有鏗鏘,愈是習慣依循套版。於是政客必須西裝筆挺地搞爛gag,記者必須以飯局取代採訪,教授必須滿腔酸臭,商人必須聲色犬馬,然後一起在衣香鬢影的盛會交換卡片,進化為「社會賢達」——這名詞,在民國時代,諧音是「社會閒打」。
人生,不應是這樣的。
全球化帶來的最大改變,在於時空壓縮,資訊流動。這除了影響世界經濟、普世價值,也影響了人類根本的工作模式,催生了同時在不同地方飾演不同角色的「多角人」。對前全球化人來說,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唯一專長不敵人家的其一專長,所以「多角人」就是不務正業。問題是在現代社會,不同專長之間的互動,正是可以互相挪用的流動資本。魚目混珠的卡片人會因為一無是處,更易在所有範疇原形畢露。未來的「命運迷牆」,是同一人如何切割不同角色的謎,重點是如何劃出角色之間的牆。強調不同專業的舊形象,只是舊精英維持舊規則的舊手段而已。
人生,不應是這樣的。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