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5 10:40:38台兆國際股份公司
從9種角度檢視新興國家型PC
郭長祐/DIGITIMES
前言:五百年前歐洲為了跳過回教國度的阻礙而積極尋求通往亞洲的新貿易路線,有人沿著非洲、中東航行到印度,也有人直接向西行期望到中國,但卻以為到達印度,並把當地土著當做印度人,但實際是到了美洲與遇見印地安人。如今的新興國家型PC市場也類似當年的大航海時代(或稱地理大發現,英文為Age of Discovery),有著各種冒險者、各種探索法、及各種斬獲……
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自從1981年問世以來,除了1985年外,其餘每年都有2位數(Double Digit)的出貨成長,然這樣的榮景到了2001年再度出現衰退,即便之後出貨量再度回升,然眾人心知肚明:PC的高度成長已不再,即使Wintel積極拓展PC的新運用,如平板電腦(Tablet PC;T/PC)、媒體中心(Media Center)、超攜性電腦(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等,但成效都相當有限。
因此過往受益於PC高度成長的硬體業者紛紛探尋新的出路,關於此有人看好數位家庭(Digital Home),有人看好車用電子(但其實多指車用資訊、通訊系統,即Telematics),積極將PC往「住」、「行」領域延伸,不過答案也相同:截至目前為止成效都相當有限。
拓展新運用需要創意,創意並非零成本、且有高度風險(多數創新都是失敗收場,少數會成功),而數位家庭、車用電子也都與原有PC領域有極大的差異,例如家庭需要更直覺、親和的設計,而車用需要更堅耐的環境抗受性與長期供貨性。即便盡可能沿用過往的PC技術,也仍需有許多額外設計、驗證才能合乎市場需求。
因此,能不能不要為PC發創新應用方式,也不要將PC修改設計成適合家庭或汽車運用的形態,而回到過去近20年時間,只要專心製造PC、銷售PC,相同的1套公板設計只要不斷量產就能大賺特撈的蜜月時代,以此角度出發,最有可能的作法,就是發展新興國家型PC,有時也稱為鄉村PC、鄉用PC(英文為Rural PC)。
是群雄並起?還是瞎子摸象?
新興國家型PC的概念及行動約自2004年開始,而新興國家型PC有什麼特質?跟現有一般而言的主流PC有何不同?關於此每家業者都在揣摩,且各業者有不同的主張,例如美國超微(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推行的個人網際網路通訊器(Personal Internet Communicator;PIC),目標是大量、快速增加新興國家中的上網人口,因此以連網為首要考量;或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提出的OLPC(One Laptop per Child)是以學童學習為第一訴求;而美國英特爾(Intel)則提出類似公共電話亭方式使用的社群型、社區用電腦(Community PC);Microsoft更提出分期付款式的FlexGo電腦。
凡此種種都只證明了1件事:商機無限,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各家對相同的概念市場有著不同的看法,短時間內不可能一致,然而這也正是新興市場的特點,倘若快速取得市場的一致性特性,那麼此市場很快就會轉入紅海的殺戮競爭,屆時不是薄利、微利,就是無利可圖了。
雖然各家看法各異,但筆者還是嘗試歸納整理出新興市場PC的各種準則依據,本文以下將對此進行更多的討論。
1.有沒有主體計畫、願景?
推行新興國家型PC的資訊業者有的有提出比實體產品更高層次的推行計畫及願景(Vision),有的則無。
例如AMD在2004年10月正式推出PIC之前,其實已在同年之前的2004年1月提出所謂的「50x15 Initiative」,該計畫認為:全球上網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15%(2004年的統計)(附註1),長久以往將會造成失衡發展,因此期望積極提升全球上網人口數,期望在2015年時達到全球一半(50%)的人口可以上網。有了此一願景目標後AMD才隨後PIC,期望透過PIC的具體硬體產品來逐步實現此計畫。
類似的,2005年1月台灣威盛電子(VIA Technologies)提出「pc-1 Initiative」構想,期望能消彌數位落差,且2005年全球上網人口已經突破10億人,pc-1 Initiative的目標也是積極增加上網人口,期望在2010年時使全球上網人口增加1倍,以突破20億人大觀。
以此為願景後,VIA提出多項系統參考設計,包括VIA pc-1主機板、VIA pc-1 Power Saving PC、VIA pc-1 PC Client、VIA pc-1筆記型電腦、VIA pc-1 PHD Appliance、以及VIA pc-1 Mini-PC等,這些硬體設計示範都是以實現目標而推展。
另外Intel也在2006年5月提出所謂的「World Ahead Program」,依據此目標願景才發展出Classmate PC的推行硬體。
不過,不是所有的業者都具有更高遠(或稱高調)的計畫願景,例如Intel在2005年8月(IDF Fall期間)提出的Community PC就沒有更上層的依歸願景,Microsoft的FlexGo(2006年5月)也沒有,台灣華碩電腦(ASUS)的Eee PC(2007年6月,COMPUTEX展期間)也沒有。
2.組件出貨?整機出貨?
AMD的PIC在剛推行時是以整機(成品)方式出貨,但推行2年後於2006年10月改成只以板卡(組件)方式出貨(此舉被諸多媒體及分析師視為變相退場)。而VIA也是推出之初即以晶片、板卡的組件型態出貨,相對的ASUS則是以Eee PC的整機型態供貨。
整機業者多採整機供貨,如ASUS或四川國芯科技(Sinomanic)等,但組件業者則具有整機或組件的切換彈性,AMD從整機轉為組件,VIA現階段為組件,但未來也不排除轉為整機(特別是VIA過往僅以晶片為主,之後也跨入板卡層次)。Intel、Microsoft雖為PC軟硬體組件業者,但推行Classmate PC、FlexGo也是以整機型態為主。
此外Microsoft於2004年8月推出Windows XP Starter Edition(起步者版)也可視為是以軟體組件方式推行的作法。(附註2)
3.代工?品牌?
對組件業者而言,即便是整機性的示範與出貨,也多沒有推行自有品牌的企圖,AMD的PIC允許以當地上網服務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的品牌來推行,Intel的Classmate、Microsoft的FlexGo等也是不主張自有品牌。
相對的,系統業者有的選擇代工、有的選擇自有品牌,有的兩者兼具,如ASUS即為兩者兼具,ASUS一方面為Intel代工製造Classmate PC(研發代號:Eduwise),另一方面也推行自有品牌的Eee PC(研發代號:LVPC),或如Sinomanic則以自有品牌為主。
此外MIT Media Lab的OLPC(XO-1)以慈善推行為主,從未主張過品牌,Microsoft的Windows XP/Vista Starter版也僅是軟體組件,無法推行整機性品牌。
4.桌上型、筆記型
目前新興國家型PC既有推行桌上型也有推行筆記型,新興國家因個人消費力仍有其限,因此桌上型有更低價化推行的優點,然筆記型則多以「學童的電子書包」為訴求,也有其推行市場,所以兩者並存。
要提醒的是,桌上型、筆記型的推行與業者主營型態沒有關連性,Intel、AMD為組件業者既有推行桌上型也有推行筆記型,ASUS為系統業者,但現階段只以筆記型為主,Sinomanic也是系統業者,但同時推行桌上型與筆記型。
5.個人用?公眾用?
PC就字面而言屬於個人使用,所以新興國家型PC理當也是以個人為主,然而唯二的例外是Wintel。Intel、Microsoft是PC崛起的最大硬、軟體贏家,多年來從PC市場賺得高利,然而面對興起中的新市場卻又不願意「打壞行情」,因此有了「變相降價」的各種設計。
例如Intel推行Community PC,目標及應用情境是印度鄉村,1個鄉村1部公用電腦,並讓村民輪流使用,此種設計的想法是:一方面鄉民消費力有限,難以1人負荷整部PC的購置開銷,另一方面鄉民初上手電腦,不可能1個人長時間佔用電腦,所以輪流使用體驗即可因應需求。
同樣的,Microsoft推出的FlexGo則類似今日辦公室推行高級事務機的概念,初期消費者只要支付1個頭期款(或根本不用)的費用就可帶回FlexGo電腦,但之後需要定期支付月費或購買儲值卡才能使用電腦,使用一段時間後可以選擇退還電腦,使用期間如同付費租用,或者支付1筆費用而永久買斷電腦的使用權,即是分期付款的概念。簡而言之,Intel Community PC是用空間(公用人數)方式來均攤高價PC,而Microsoft FlexGo則是以時間(分期付款)方式來均攤高價PC。除Wintel外,其餘業者多以買斷方式推行。
6.搭售、綁約、買斷、租用
此角度其實是前者角度的更擴展討論,ASUS的Eee PC是以純硬體產品方式推行,AMD的PIC則期望與各國當地ISP一同搭售;Microsoft的FlexGo類似一種PC租賃服務;MIT Media Lab的OLPC則以慈善為主,並搭配離線版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內容,換句話說PIC是硬體+(上網)服務,而OLPC則是硬體+(百科)內容,畢竟OLPC的訴求是新興國家學童的電子書包。
所以推行的方式很廣,包括是慈善、是營利,是搭配服務銷售,還是搭配內容銷售,是買斷、是綁約、是租用、是分期付款購買等,各種推行都還在持續嘗試中。
7.目標國家、用戶、價格
每款新興國家型PC多有其目標,AMD PIC以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墨西哥等國家為目標,OLPC則以所有新興國家為目標,Microsoft Windows XP Starter Edition剛推出時只以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三國為目標,緊接著加入俄羅斯、印度,如今連土耳其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墨西哥、厄瓜多爾、烏拉圭、委內瑞拉等國家也納入,整體而言以亞洲及南北洲為主,然金磚四國中唯獨中國(大陸)不在其列,很明顯中國(大陸)與Microsoft相互間仍有高度戒心。
一般而言只要確立目標國度即可,然OLPC開啟了先例,以學童為目標用戶,此也迫使Intel跟進推出Classmate PC,然與Classmate PC相近的ASUS Eee PC則不以學童為主訴求,所以目標用戶目前區分成「一般用戶」與「學童用戶」兩種,未來不排除有更多的目標用戶區分。
再來是目標價格,在此重申新興國家的消費力有限,價格是推行的極重要因素,以最早推行的AMD PIC而言設定在185美元,含顯示器則249美元;OLPC揭露之初期望在99美元,之後研發過程中成本不斷增加,已增至135至175美元左右;ASUS的Eee PC則以最初階機種199美元起跳而受矚目。簡而言之:價格愈低愈好,一般都設定低於200美元,或以僅超過200美元若干為目標。
8.針對市場的特有設計
此方面以OLPC為最多,包括更輕巧以方便學童攜帶,不需要無線存取點也能相互傳輸的Wi-Fi通訊,手搖/手拉式發電,外力抗受性更強的機構已降低維修需求等。此外Intel、VIA方面也有類似考量,如Community PC針對耐溫性、防塵性進行強化,即便電力不穩的地區也可用不斷電系統或電瓶來接續使用,此方面各業者也都在揣摩、嘗試中。
9.韌體、軟體的特有設計
上述的特有設計屬硬體層面,然韌體、軟體層面也有諸多不同的設計,特別是為了追求低價許多業者改採不同的作業系統,如AMD PIC使用Windows CE,ASUS Eee PC則使用Linux,Intel Classmate PC則仍是以主流PC作業系統為主,可選用Linux或Windows XP。
除作業系統不同外,包括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API)、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UI)、應用程式執行框架及環境(Framework、Runtime Environment)等也多有調修,此方面以OLPC有較多的投入,然各業者的各方案也有不同程度的投入。
嘗試未必代表會成功
最後我們回到最前頭曾說過的,對於新興國家型PC的探索如同五百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擁有極高風險,但收穫也可能很大,過去宗教家說世界是平的,世界的是四個角落有魔鬼守著,且到邊緣將就此跌落深淵,然而不相信的哥倫布卻發現了新大陸。
事實上今日的人們也期望再次複製五百年前的成功,美國積極探測火星,歐洲積極探測金星等,即是期望在逐漸全球化飽和競爭外能另闢新出路,然此一開拓能成功嗎?答案是未必,Microsoft期望用Windows Vista複製當年Windows 95的軟硬體達到皆大歡喜的成功,然目前為止收效不如預期,Sony期望用PlayStation 3延續前兩代機種的成功,因此持續其慣有的頂級硬體規格設計手法,然市場及用戶似乎與其漸行漸遠。因此成功能否再次複製,套用在新興國家型PC上也難有完全把握。
附註1:2007年9月左右的統計,全球上網人口已佔全球人口的20%。
附註2:接替Windows XP的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一樣有起步者版。
前言:五百年前歐洲為了跳過回教國度的阻礙而積極尋求通往亞洲的新貿易路線,有人沿著非洲、中東航行到印度,也有人直接向西行期望到中國,但卻以為到達印度,並把當地土著當做印度人,但實際是到了美洲與遇見印地安人。如今的新興國家型PC市場也類似當年的大航海時代(或稱地理大發現,英文為Age of Discovery),有著各種冒險者、各種探索法、及各種斬獲……
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自從1981年問世以來,除了1985年外,其餘每年都有2位數(Double Digit)的出貨成長,然這樣的榮景到了2001年再度出現衰退,即便之後出貨量再度回升,然眾人心知肚明:PC的高度成長已不再,即使Wintel積極拓展PC的新運用,如平板電腦(Tablet PC;T/PC)、媒體中心(Media Center)、超攜性電腦(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等,但成效都相當有限。
因此過往受益於PC高度成長的硬體業者紛紛探尋新的出路,關於此有人看好數位家庭(Digital Home),有人看好車用電子(但其實多指車用資訊、通訊系統,即Telematics),積極將PC往「住」、「行」領域延伸,不過答案也相同:截至目前為止成效都相當有限。
拓展新運用需要創意,創意並非零成本、且有高度風險(多數創新都是失敗收場,少數會成功),而數位家庭、車用電子也都與原有PC領域有極大的差異,例如家庭需要更直覺、親和的設計,而車用需要更堅耐的環境抗受性與長期供貨性。即便盡可能沿用過往的PC技術,也仍需有許多額外設計、驗證才能合乎市場需求。
因此,能不能不要為PC發創新應用方式,也不要將PC修改設計成適合家庭或汽車運用的形態,而回到過去近20年時間,只要專心製造PC、銷售PC,相同的1套公板設計只要不斷量產就能大賺特撈的蜜月時代,以此角度出發,最有可能的作法,就是發展新興國家型PC,有時也稱為鄉村PC、鄉用PC(英文為Rural PC)。
是群雄並起?還是瞎子摸象?
新興國家型PC的概念及行動約自2004年開始,而新興國家型PC有什麼特質?跟現有一般而言的主流PC有何不同?關於此每家業者都在揣摩,且各業者有不同的主張,例如美國超微(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推行的個人網際網路通訊器(Personal Internet Communicator;PIC),目標是大量、快速增加新興國家中的上網人口,因此以連網為首要考量;或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提出的OLPC(One Laptop per Child)是以學童學習為第一訴求;而美國英特爾(Intel)則提出類似公共電話亭方式使用的社群型、社區用電腦(Community PC);Microsoft更提出分期付款式的FlexGo電腦。
凡此種種都只證明了1件事:商機無限,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各家對相同的概念市場有著不同的看法,短時間內不可能一致,然而這也正是新興市場的特點,倘若快速取得市場的一致性特性,那麼此市場很快就會轉入紅海的殺戮競爭,屆時不是薄利、微利,就是無利可圖了。
雖然各家看法各異,但筆者還是嘗試歸納整理出新興市場PC的各種準則依據,本文以下將對此進行更多的討論。
1.有沒有主體計畫、願景?
推行新興國家型PC的資訊業者有的有提出比實體產品更高層次的推行計畫及願景(Vision),有的則無。
例如AMD在2004年10月正式推出PIC之前,其實已在同年之前的2004年1月提出所謂的「50x15 Initiative」,該計畫認為:全球上網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15%(2004年的統計)(附註1),長久以往將會造成失衡發展,因此期望積極提升全球上網人口數,期望在2015年時達到全球一半(50%)的人口可以上網。有了此一願景目標後AMD才隨後PIC,期望透過PIC的具體硬體產品來逐步實現此計畫。
類似的,2005年1月台灣威盛電子(VIA Technologies)提出「pc-1 Initiative」構想,期望能消彌數位落差,且2005年全球上網人口已經突破10億人,pc-1 Initiative的目標也是積極增加上網人口,期望在2010年時使全球上網人口增加1倍,以突破20億人大觀。
以此為願景後,VIA提出多項系統參考設計,包括VIA pc-1主機板、VIA pc-1 Power Saving PC、VIA pc-1 PC Client、VIA pc-1筆記型電腦、VIA pc-1 PHD Appliance、以及VIA pc-1 Mini-PC等,這些硬體設計示範都是以實現目標而推展。
另外Intel也在2006年5月提出所謂的「World Ahead Program」,依據此目標願景才發展出Classmate PC的推行硬體。
不過,不是所有的業者都具有更高遠(或稱高調)的計畫願景,例如Intel在2005年8月(IDF Fall期間)提出的Community PC就沒有更上層的依歸願景,Microsoft的FlexGo(2006年5月)也沒有,台灣華碩電腦(ASUS)的Eee PC(2007年6月,COMPUTEX展期間)也沒有。
2.組件出貨?整機出貨?
AMD的PIC在剛推行時是以整機(成品)方式出貨,但推行2年後於2006年10月改成只以板卡(組件)方式出貨(此舉被諸多媒體及分析師視為變相退場)。而VIA也是推出之初即以晶片、板卡的組件型態出貨,相對的ASUS則是以Eee PC的整機型態供貨。
整機業者多採整機供貨,如ASUS或四川國芯科技(Sinomanic)等,但組件業者則具有整機或組件的切換彈性,AMD從整機轉為組件,VIA現階段為組件,但未來也不排除轉為整機(特別是VIA過往僅以晶片為主,之後也跨入板卡層次)。Intel、Microsoft雖為PC軟硬體組件業者,但推行Classmate PC、FlexGo也是以整機型態為主。
此外Microsoft於2004年8月推出Windows XP Starter Edition(起步者版)也可視為是以軟體組件方式推行的作法。(附註2)
3.代工?品牌?
對組件業者而言,即便是整機性的示範與出貨,也多沒有推行自有品牌的企圖,AMD的PIC允許以當地上網服務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的品牌來推行,Intel的Classmate、Microsoft的FlexGo等也是不主張自有品牌。
相對的,系統業者有的選擇代工、有的選擇自有品牌,有的兩者兼具,如ASUS即為兩者兼具,ASUS一方面為Intel代工製造Classmate PC(研發代號:Eduwise),另一方面也推行自有品牌的Eee PC(研發代號:LVPC),或如Sinomanic則以自有品牌為主。
此外MIT Media Lab的OLPC(XO-1)以慈善推行為主,從未主張過品牌,Microsoft的Windows XP/Vista Starter版也僅是軟體組件,無法推行整機性品牌。
4.桌上型、筆記型
目前新興國家型PC既有推行桌上型也有推行筆記型,新興國家因個人消費力仍有其限,因此桌上型有更低價化推行的優點,然筆記型則多以「學童的電子書包」為訴求,也有其推行市場,所以兩者並存。
要提醒的是,桌上型、筆記型的推行與業者主營型態沒有關連性,Intel、AMD為組件業者既有推行桌上型也有推行筆記型,ASUS為系統業者,但現階段只以筆記型為主,Sinomanic也是系統業者,但同時推行桌上型與筆記型。
5.個人用?公眾用?
PC就字面而言屬於個人使用,所以新興國家型PC理當也是以個人為主,然而唯二的例外是Wintel。Intel、Microsoft是PC崛起的最大硬、軟體贏家,多年來從PC市場賺得高利,然而面對興起中的新市場卻又不願意「打壞行情」,因此有了「變相降價」的各種設計。
例如Intel推行Community PC,目標及應用情境是印度鄉村,1個鄉村1部公用電腦,並讓村民輪流使用,此種設計的想法是:一方面鄉民消費力有限,難以1人負荷整部PC的購置開銷,另一方面鄉民初上手電腦,不可能1個人長時間佔用電腦,所以輪流使用體驗即可因應需求。
同樣的,Microsoft推出的FlexGo則類似今日辦公室推行高級事務機的概念,初期消費者只要支付1個頭期款(或根本不用)的費用就可帶回FlexGo電腦,但之後需要定期支付月費或購買儲值卡才能使用電腦,使用一段時間後可以選擇退還電腦,使用期間如同付費租用,或者支付1筆費用而永久買斷電腦的使用權,即是分期付款的概念。簡而言之,Intel Community PC是用空間(公用人數)方式來均攤高價PC,而Microsoft FlexGo則是以時間(分期付款)方式來均攤高價PC。除Wintel外,其餘業者多以買斷方式推行。
6.搭售、綁約、買斷、租用
此角度其實是前者角度的更擴展討論,ASUS的Eee PC是以純硬體產品方式推行,AMD的PIC則期望與各國當地ISP一同搭售;Microsoft的FlexGo類似一種PC租賃服務;MIT Media Lab的OLPC則以慈善為主,並搭配離線版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內容,換句話說PIC是硬體+(上網)服務,而OLPC則是硬體+(百科)內容,畢竟OLPC的訴求是新興國家學童的電子書包。
所以推行的方式很廣,包括是慈善、是營利,是搭配服務銷售,還是搭配內容銷售,是買斷、是綁約、是租用、是分期付款購買等,各種推行都還在持續嘗試中。
7.目標國家、用戶、價格
每款新興國家型PC多有其目標,AMD PIC以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墨西哥等國家為目標,OLPC則以所有新興國家為目標,Microsoft Windows XP Starter Edition剛推出時只以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三國為目標,緊接著加入俄羅斯、印度,如今連土耳其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墨西哥、厄瓜多爾、烏拉圭、委內瑞拉等國家也納入,整體而言以亞洲及南北洲為主,然金磚四國中唯獨中國(大陸)不在其列,很明顯中國(大陸)與Microsoft相互間仍有高度戒心。
一般而言只要確立目標國度即可,然OLPC開啟了先例,以學童為目標用戶,此也迫使Intel跟進推出Classmate PC,然與Classmate PC相近的ASUS Eee PC則不以學童為主訴求,所以目標用戶目前區分成「一般用戶」與「學童用戶」兩種,未來不排除有更多的目標用戶區分。
再來是目標價格,在此重申新興國家的消費力有限,價格是推行的極重要因素,以最早推行的AMD PIC而言設定在185美元,含顯示器則249美元;OLPC揭露之初期望在99美元,之後研發過程中成本不斷增加,已增至135至175美元左右;ASUS的Eee PC則以最初階機種199美元起跳而受矚目。簡而言之:價格愈低愈好,一般都設定低於200美元,或以僅超過200美元若干為目標。
8.針對市場的特有設計
此方面以OLPC為最多,包括更輕巧以方便學童攜帶,不需要無線存取點也能相互傳輸的Wi-Fi通訊,手搖/手拉式發電,外力抗受性更強的機構已降低維修需求等。此外Intel、VIA方面也有類似考量,如Community PC針對耐溫性、防塵性進行強化,即便電力不穩的地區也可用不斷電系統或電瓶來接續使用,此方面各業者也都在揣摩、嘗試中。
9.韌體、軟體的特有設計
上述的特有設計屬硬體層面,然韌體、軟體層面也有諸多不同的設計,特別是為了追求低價許多業者改採不同的作業系統,如AMD PIC使用Windows CE,ASUS Eee PC則使用Linux,Intel Classmate PC則仍是以主流PC作業系統為主,可選用Linux或Windows XP。
除作業系統不同外,包括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API)、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UI)、應用程式執行框架及環境(Framework、Runtime Environment)等也多有調修,此方面以OLPC有較多的投入,然各業者的各方案也有不同程度的投入。
嘗試未必代表會成功
最後我們回到最前頭曾說過的,對於新興國家型PC的探索如同五百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擁有極高風險,但收穫也可能很大,過去宗教家說世界是平的,世界的是四個角落有魔鬼守著,且到邊緣將就此跌落深淵,然而不相信的哥倫布卻發現了新大陸。
事實上今日的人們也期望再次複製五百年前的成功,美國積極探測火星,歐洲積極探測金星等,即是期望在逐漸全球化飽和競爭外能另闢新出路,然此一開拓能成功嗎?答案是未必,Microsoft期望用Windows Vista複製當年Windows 95的軟硬體達到皆大歡喜的成功,然目前為止收效不如預期,Sony期望用PlayStation 3延續前兩代機種的成功,因此持續其慣有的頂級硬體規格設計手法,然市場及用戶似乎與其漸行漸遠。因此成功能否再次複製,套用在新興國家型PC上也難有完全把握。
附註1:2007年9月左右的統計,全球上網人口已佔全球人口的20%。
附註2:接替Windows XP的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一樣有起步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