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6 11:44:06TaiwanBright

陳進明:以策略聯盟謀生存之道

工商時報 A16/工具機產業轉型變革新契機座談會 2007/11/13


【記錄整理:莊富安】

  陳進明:工具機業者群聚在中部地區,的確是頗能代表台灣、相當有特色的產業,但近來政府似把工具機產業的成長幅度抓的較低,相對卻把機器人產業列的較高,將會誤導研發預算的配置,讓我頗為擔心。

試問,台灣要在短期內發展機器人,真有能力嗎?還是應加強工具機產業輔導比較重要?

  目前台灣工具機產業已面臨前有德、日、義等國強敵,後有南韓、中國大陸等追兵的境界,在高不成低不就下,唯有奮力往前衝,才能殺出一條生路。我認為業界以策略聯盟方式結合,一起來打群架,是不錯的作戰方式,如此可擁有中小企業的彈性,在價格、交期等決策上又能快速反應,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機械廠商要靠結盟打群架,目前包括台中精機、永進與二十餘家機械零組件業者組成的MITEAM,及手工具、扣件業者合組的聯盟,都已開始看到成效,但在整個產業體系還是不夠,未來應把面向再擴大。

  但國內工具機廠商要在國際市場競爭,長期仍是要技術掛帥,精進品質;其次,產品在銷售到國防、航空、汽車、機械、電子等產業時,仍要時時注意客戶未來的需求在那裡,否則國內廠商想在營運上尋求高成長,無異是在碰運氣。

  國內工具機廠商大都屬於中小企業型態在經營,年營業額在四、五億元水準者比比皆是,其本身營收要擴張都有困難,奢談有能力來協助機械零組件廠商共同成長,但業者仍應訂出長期的企業發展策略,進而與協力廠相輔相成。
  而工具機廠對協力廠商,不要只保持做買賣的關係,而應利用自外界取得的資源協助他們,如此結盟後才不會流於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