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07 05:03:45AJ

槍聲後的新民主啟蒙 (中)

作者◎唐諾  


台灣這一波民主之路開始得尚稱平順,的確結合了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雙管力量,前者以蔣經國為代表,後者,則以民進黨前身的黨外為代表。當然這只是為求方便的代稱,其中還大有討論的餘地。

蔣經國,尤其是晚年的蔣經國,是典型的開明專制者,他做對了不少事,一方面在上述的社會要件鑄造上有其貢獻,另一方面他也讓民主在不大的社會代價(美麗島事件那種程度的流血,放在人類任何的民主歷程上絕對都是最輕微的災難了)下開始啟動。但這裡,我們關心的不是功勳,而是隱藏的代價,我們冷酷些引用彌爾的看法來說,因為蔣經國相對的開明讓我們省略了什麼,彌爾特別要我們留意開明專制弊病的,不是開明專制一代而終和產生不了後代的延續問題,而是它「更能鬆懈和減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它家父長的統治本質訓練不了人民的現代公民意識,而它的成效更讓人民覺得不需要自主,於是困難或災難加身時,或者去緬懷一個幫你料理一切的昔日統治者(如某些泛藍軍的心理),或者想讓統治者更大權力來鑄造一個幫你解決一切的新統治者(如某些泛綠軍的心理)。

其次,便是民進黨這般我們大家都快會背的發展史了,台灣上一波最主體的啟蒙之路。同樣的,功勳的部分從略,還想知道的人也不妨去問呂秀蓮副總統,她很願意講的,可能是最愛講的一個了。

這裡想扼要提出來的,是此一民主啟蒙之路一個影響深遠的現象,那就是它特殊化了自身──特殊化指的是其民主普遍性意義及其內容的隱沒,也指的它有意自外於人類積累了數百年的民主傳統、真實經驗和思維成果,以得到完全的行動自由。

記不記得二○○○年上回大選開票之夜的一個有趣電視畫面?當時陳水扁確定獲勝,國民黨第一次下台,一群年輕的知識份子個個感慨萬千,既有目標達成的狂喜和疲憊,也包含了成功之後的失落感乃至失業感,怎麼民主之路這樣子就成功了?這麼快就走到終點了?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人間咖啡館
圖片來源:TONY HOWELL 的攝影作品

台長意見:

看在民主先驅陳鼓應眼裡,民進黨當權派的「吃像難看,拔民主的根,燒盡民主的森林」,也難怪沉默二十多年鑽研學術的他會跳出來。陳鼓應老了,台灣民主的明天呢?還有誰是醒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