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唸森小(二十六)─誰的小孩
父母把孩子送上森小的那一刻起,通常面對著非常多的壓力,尤其是孩子還小的時候,這時親朋好友都會來跟你說些什麼,比如說這孩子越來越沒禮貌了(然後孩子會低聲的說我們剛剛那個某某好沒有禮貌喔,怎麼會這樣?),比如說以後要怎樣適應國中生活(套句某位畢業生家長的話:原來國中生活是要適應的!),比如說這麼寵他以後怎麼面對挫折(就是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那一套嘛,但一定要這樣嗎?不能好好教嗎?),比如說這麼放任以後會不會就變成叛逆的孩子(而叛逆是叛誰的逆?)。
這些壓力如果是單獨面對,有時會讓人沮喪,更多時候會讓人心生懷疑,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到底在做些什麼?如果家人無法接受,無法與森小家長站在一起,常會出現家族裡的摩擦,但這實在是很令人覺得可惜的,一件好事何必弄成這樣,這兩年森小父母群為了讓新生家長能有更強的支持力量,除了學校安排的父母班要上外,家長會也積極安排各種討論的課題,雖然時間都很短,但在討論過程中,父母親支持的力量是很大的,很多的懷疑跟擔心都在父母群的支持之間慢慢化解,也因為過程中邀請一些過去的家長、學生以及理念教育的執行者等等,讓家長們可以就孩子以後的樣貌、未來的出路等有一些遠景。
其實在這些接觸中,最深的感受是當人家父母的人態度要對,自己的孩子到底是誰的小孩很重要,在那個探索的過程中,我也曾經質疑過學校的做法,學校則是覺得家裡給的不夠,但是如果這樣,就會陷入互相指責對方的窠臼中無法跳脫,最重要的應該是,孩子到底是誰的小孩,你要給你的小孩哪一種父母?哪一種家庭氣氛?哪一種學習環境?哪一種人生課題?而不是別人的小孩怎樣好或者人家的小孩也做錯什麼事,那對於教育自己的小孩都於事無補,因為每個孩子資質、能力、興趣跟想法都不一樣,只要給自己的孩子足夠的支援,作孩子的後盾,孩子在做很多決定的過程中都會是很有想法的,也逐漸地學到照顧別人的感受,在社會的夾縫中求得一席棲身之地,這樣也很好的。
所以永遠要記得,那是誰的小孩,誰就應該給他足夠的支持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