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0 23:22:44只是住在台中

民俗公園

全名叫做《台灣民俗文物館》不過在2008年以前大家都叫他《民俗公園》。這個公園本身是1984年開始蓋的仿古式建築,分民俗館跟民藝館,並不是古蹟,要看古蹟的話我推薦大肚磺溪書院或是霧峰林家花園(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這兩個地方威的不得了,比民俗公園好多了。

儘管民俗公園的不上不下,是因為1980~1990年代(民國70年開始)的國內旅遊與教育風潮所致,且不免帶有當時娛樂經濟生活與宣揚中華文化的刻版存在,但也是少數有閩南特色、需要收錢(清潔費?)的公園(台中幾個我覺得有趣的老公園分別是英才公園跟兒童公園)。

只可惜經過多年歲月,市府委託經營者易主多次,加上前廣場作為地下停車場而做出起伏的造型,反而讓人很難活動(不像以前廣場是平的),外區鮮少有人逗留。後廣場山丘的草皮在疏於照顧下常常變成癩痢頭。而園區外牆的拆除使得園區不再被詬病狹小,起先雖有許多好評,但是在地下停車場整建時並沒有一併考慮,使得園區的整體感被迫壞殆盡,搞不懂整個公園的定位與動線,在外觀上也是最可惜的事。

我在園區拍到一張「原」民俗公園的全區圖,可以一窺當時全貌跟現今的差異,草地上的東西都沒了,而停車場地上變成現代綠化造景(根本不是當公園在設計)。原本的園區在視線跟動線上比較封閉(不管是哪個入口都不容易疏散人群),但入口桂花巷的消失最讓我心痛,小時後可以在園區撿桂花玩,現在只能空垂憶。



打掉牆後,在景觀上民藝館就非常吃虧,往往輸給民俗館,空曠的前廣場反而讓本來就不大的民俗館變得更小,小到你會說「蛤就這樣」的地步,以前在封閉式的庭院空間中因為視線被阻擋/限制,反而不會覺得很小(不過我也不覺得整建的人會意識到要改善)。從民藝館的高台看出去,大致上是為了更大的廣場而犧牲了整體觀感,但用的也是原本就有的廣場,只能說何必呢?

啊看台上面跟後台放了一帶堆有的沒的道具,社區發展協會也好、應邀表演團體、學校社團也好,要記得來整理一下好唄?



巴黎鐵塔~~~?




這次我去的時候民俗館沒開,只逛到民藝館。這裡是小時候覺得最熱鬧的地方、光是吃的就有捏麵人、龍鬚糖、狀元糕、糖葫蘆、畫糖、冰淇淋(那是外面的吧?),玩的遊戲有踩高蹺、打陀螺、桿圈、跳繩、竹蜻蜓、翻身板等等。但目前這些店都沒出現,只有一家還在賣古早童玩,不由得惆悵了起來,希望應該是假日或祭典還會再出現吧?對了↓入口的燈該修了啦,壞到只剩一根燈柱......



活動空間跟店面似乎都借給社區大學或給教學團體、文藝廠商承租,但風格沒有統一,對遊客來說有點詭異耶~因為不知道要來這邊看什麼XD(不要跟我說這邊其實能看的也不多了~)



二樓以前是茶藝館的樣子,不過現在改成餐廳,這塊招牌弄掛布會比較有fu吧~~~



二樓的天橋(好像不是這樣講...請指教)上面也有擺椅子的樣子,然後我看到破掉的瓦片了,經費堪慮啊!




從旁邊走到池園就沒那麼慘,這個迴廊古色古香的,挺消暑。



迴廊的長度很短......而且地下沒有青草綠地,不曉得是不是被踏平的


轉角豁然開朗,剛剛好是最好看的角度。只可惜對面也委外經營變成茅舍類的小茶館,而且隔間有點NG,我就不入鏡了。



用者張美美的斜側照結束民俗公園的懷舊之旅




民俗公園很多不好看的地方我就不拍了,只能說台中文化局的構想與規畫有點慘(當然變成這樣也許不是他能左右的,或許跟公園本身的營運概念或在地勢力有關?)可以當成特別公園的景點都沒發揮出來,而應該要維持的基本維修也稀稀落落,我知道你們/大家應該是沒錢(哭窮),但是把一個景點變成沒人想再去第二次的地方,還真的有點恐怖啊!看到某些網站還繼續把這個地方當景點(而不是去
磺溪書院跟林家花園),身為台中人我超汗顏......但我也想不出什麼好方法,只能發牢騷就是了......謝謝各位不介意看到這~>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