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18:10:17蔡本文

台江地區擁有珍貴濕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薈萃歷史文化與特色地方產業等具臺灣代表性的資源條件

千秋報【蔡本文/台南報導】統一編號:23402985即時今日新聞
以濕地環境為特色的台江國家公園自民國98年12月28日成立迄今已滿二年。由地方推動而成立的台江國家公園以新世代國家公園為定位,在經營管理上不斷創新與突破,運用自身資源,與地方政府及其它公私部門密切合作,踏實紮根地方,累積豐碩成果,並於100年12月29日舉辦二週年處慶慶祝活動。
範圍涵蓋大臺南地區的台江國家公園,蘊含豐富自然、歷史與產業內涵,區內的濕地資源不僅提供生物棲息場域,也是臺灣躍上國際舞臺的起點,也發展出在地的特色產業。為繼續保存在地珍貴的資源與襲產,台管處就其各內涵面向進行研究與規劃,並以研究成果作為園區後續經營發展之參考,也與七股養殖業者合作,利用傳統淺坪式魚塭進行黑面琵鷺食源養殖。



台江國家公園所在係台南沿海地區,為漢民族早期墾殖區之一,不僅保留有各個時期的開發史蹟,台江內海數百年來的地形變遷,更饒富滄海桑田的傳奇色彩。更因長期做為港埠、鹽田與魚塭等使用,擁有豐富的人文與生態系景觀,成為國土保育及人文地理、生活產業地景的重要基地;而文化景觀是世界文化遺產新的類型,故台江國家公園成立之初期即擬以參考聯合國關於文化景觀之定義、標準、內容訂定未來台江文化景觀整體發展之長期策略,希冀透過委託研究用園區整體風貌型塑概念規劃未來的發展策略架構,並依據本規劃策略成果及行動方案,逐步推動園區內重要文化景觀資源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標準。


為平衡國家公園內生態保育與遊憩發展,並提供遊客服務及生態體驗之相關服務,本計畫透過對本園區內南灣及六孔碼頭2處遊憩區之現況發展情形的瞭解、發展潛力與限制的分析,其扮演之角色與定位的確認等研究成果,作為遊憩區細部計畫研擬參考。並將此計畫成果作為兼顧自然生態保育外,作為國家公園區內遊憩發展之上位指導,有計畫且整體性地推動遊憩服務,帶動地方觀光與產業的發展。


鹽田生態文化村區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為台江國家公園區內重要產業襲產區域,為能推動台江國家公園一般管制區既有產業襲產區域(諸如鹽田、鹽廠辦公室、運鹽河道等鹽業產業資產)之永續發展,提昇文化資產之自明性,彰顯其文化意義為原則,維護原風貌或活化再利用。本計畫依國家公園法暨相關規定辦理本園鹽田生態文化村區(管六)細部計畫之擬訂,俾利有計畫性、整體性規劃發展鹽田生態文化村區,主要係針對區內相關法令、計畫、實質發展現況、各項土地使用行為等進行調查蒐集與分析,並提出發展課題與對策、系統性研擬本區發展定位、整體規劃內容及各細分區容許使用管制規定等,作為未來全區整體發展規範。

為瞭解台江國家公園沿海濕地生態與環境改變,本研究依據濕地生態監測系統標準作業程序,監測黑面琵鷺野生動物保護區及七股潟湖主要生物類群,並與15年前資料比較。影像分析顯示七股潟湖之面積減少了250 公頃(19%)。透過資料整合,建立七股潟湖與保護區之生態系食物網模式,顯示目前七股魚類漁獲資源利用已接近系統承載量;環文蛤撿拾漁獲尚無過度捕撈的證據;保護區內黑面琵鷺承載量估計為585~780隻,若考慮周遭魚塭食物來源,保護區承載量可達1170~1560隻。總體而言,現今七股潟湖的初級生產者生物量下降,淨初級生產力上升,但總生物量下降,總效能下降,平均食物鏈長度略為縮短,推測是已受到人為營養輸入增加影響。

台江國家公園為臺灣第一座濕地型的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其中以黑面琵鷺為紅皮書中瀕危的物種,並且受到國際保育界的注目。過去的統計數字顯示,黑面琵鷺在過去三年皆有約一千隻次以上的數量,而在2010/2011年度調查的平均調查數量約為834隻次,相對於去年度資料,數量明顯減少了35%。分析其原因,食源供應不足為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計畫已經在國立臺南大學七股校區西校區內進行提供黑琵食源的魚塭養殖實驗。魚塭實驗養殖種類包括野生魚種池、吳郭魚池、虱目魚和吳郭魚共養池(餵食)及吳郭魚(餵食),虱目魚已經在11月2日收成。魚類調查結果顯示,不論在南北潮溝和潮池,吳郭魚都是極為優勢的種類;在養殖池中有餵食吳郭魚的平均體重較沒有餵食的要高。估計各池吳郭魚隻數量,D2、C1和B1魚隻數量較多;而D2、B1、D1和C1生長速率較快。鳥類調查結果顯示,7和8月在西校區的鳥類群集較相似,9和10月的鳥類群集較相似,而11月有較多的雁鴨等候鳥,鳥類相與之前調查的有差異。11月有數百隻的黑面琵鷺和雁鴨在西校區棲息。目前逐池降低養殖池水位讓候鳥進食利用。

台江國家公園具備國際性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先民移墾歷史與豐富漁鹽產業,生態保護區內重要棲地、特別景觀區內多樣環境資源、史蹟保存區內歷史文物、在地住民文化、先民移墾歷史及台江內海環境演變、產業演進等,交錯建構出台江國家公園核心價值。有鑑於園區內豐富的資源,為將資源透過適當的遊憩育樂與生態體驗方式轉化為具意義的遊憩活動與環境教育素材,以促進地方發展與環境得以共存共榮,園區內遊憩資源調查與遊憩方式規劃遂成為台江國家公園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案透過園區遊憩資源調查、遊客數量統計、遊憩類型與動線規劃、整體遊憩設施建議等方式,提供台江國家公園未來在各類型遊憩活動規劃上的參考依據。

台江地區擁有珍貴濕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薈萃歷史文化與特色地方產業等具臺灣代表性的資源條件,這些資源除可提供社會大眾遊憩與環境體驗外,亦可深度展現解說及環境教育的多元價值,隨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園區內完整的解說系統規劃與建置將能把這些環境素材轉化為大眾環境教育與遊憩參與之機會,本計畫將分兩年針對園區導覽動線及據點進行解說系統規劃、解說牌誌及解說摺頁等解說設施設計,以提升園區內多面向高效能解說服務、提供遊客良好解說環境與資訊、促進園區及鄰近地區生態旅遊與地方產業發展,同時強化民眾對國家公園經營之認同。本案於第一年已於園區內重要遊憩據點設置六面大型牌誌,就園區內各遊憩據點進行整體資源介紹,並提出本處解說資料庫架構與建置建議,同時亦就區內生態旅遊推動執行構想與發展策略進行研究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