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2 23:40:31蔡本文
學齡兒童健檢報告上的常見紅字 --- 血尿及蛋白尿
千秋新聞【記者蘇榮斌/蔡本文/台南報導】
慢性腎疾病(CKD)已成為全球性公衛問題,其影響 10% 的全球人口。而台灣洗腎人口密度,更高居全球第一。許多腎臟疾病起初大都沒有明顯症狀,而其中某些疾病會不可逆的演變為慢性腎疾病;為了早期診斷慢性腎疾病而達到防治的效果,台灣自 1990 年起針對 6 ~ 15歲的學齡兒童實施尿液篩檢。每年以尿液試紙進行篩檢,若發現有血尿或蛋白尿,則在兩週後進行複檢;若依然存在有血尿或蛋白尿,則會建議家長帶至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
一、血尿
血尿可分為肉眼可見的肉眼性血尿或外觀正常、僅能由試紙或顯微鏡直接檢查發現的顯微性血尿。要區別血尿是否直接來自腎臟,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尿中的紅血球是否為變形紅血球。6 ~ 15 歲的學齡兒童,約有 3 ~ 4% 在第一次尿液篩檢時發現無症狀的顯微性血尿,經過複檢依然存在顯微性血尿的機率降至 1% 以下。若追蹤 6 個月以上仍然有血尿情形者,稱為持續性血尿。
兒童顯微性血尿的成因可能為良性的,亦可能為嚴重疾病所造成。最主要的原因包括免疫球蛋白 A 腎病變(IgA nephropathy)、薄腎絲球基底膜疾病(Thin basement membrane disease)、亞伯氏症候群(Alport syndrome)、感染後腎小球腎炎(Postinfectious glomerulonephritis)、高尿鈣症(Hypercalciuria)以及胡桃鉗症候群 (Nutcracker syndrome)。
針對血尿病童進一步檢查,大多數病人為無症狀的孤立性顯微血尿。無症狀的孤立性顯微血尿通常為良性、暫時性現象;但若為持續性血尿最常見的原因則為免疫球蛋白 A 腎病變及薄腎絲球基底膜疾病(家族良性血尿)。針對台灣的持續性血尿病童進一步分析,52.3% 的病人原因為腎絲球腎炎,17.7% 為家族良性血尿(薄腎絲球基底膜疾病)。而引起腎絲球腎炎的主要原因,為紅斑性狼瘡腎炎(31.6%)及免疫球蛋白 A 腎病變(11.7%)。
二、蛋白尿
正常兒童每天尿液排出的蛋白質小於 100mg/m2 或總量小於 150mg。當兒童的尿液排出蛋白量每小時大於 40mg/m2 或每天大於 100mg/m2,即為異常。尿液篩檢以試紙檢驗蛋白尿,以 0,+,++,+++ 來代表有無及嚴重程度。造成兒童蛋白尿的原因,包括暫時性蛋白尿(Transient proteinuria)、姿勢性蛋白尿(Orthostatic proteinuria)以及病理性蛋白尿。針對台灣學齡兒童的尿液篩檢,約有 4.9% 的兒童有輕度以上的蛋白尿(尿液試紙 > 1+);嚴重蛋白尿的盛行率則約為每萬兒童有 5.81 人。針對持續蛋白尿或嚴重蛋白尿的兒童進一步檢查,有 60.7% 有腎絲球病變,其中以紅斑性狼瘡腎炎為最常見的病因。
轉診至醫院的血尿或蛋白尿兒童,都需接受進一步的評估與檢查。首先需詢問詳細的病史,包括過去是否曾有過相關症狀;亦需詢問詳盡的家族史,因為某些腎臟疾病具有家族遺傳特性。在理學檢查之外,更需注意血壓的量測,因為在患有腎臟疾病的兒童,收縮壓 > 120mmHg 為進展成慢性腎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此外還需進行詳盡的實驗室檢查及包含 X 光及腎臟超音波的影像學檢查。針對持續性血尿或蛋白尿、以及腎臟功能出現變化的兒童,更需進一步安排腎臟切片,以確立其病理診斷及開始治療。
學齡兒童的尿液篩檢是目前用來早期檢測及防治腎臟疾病的工具,事實上,血尿或蛋白尿在台灣的學齡兒童並不少見。然而,慢性腎疾病在台灣的高盛行率,並沒有得到家長相對的高警覺性。即使是沒有症狀的血尿或蛋白尿的兒童,依然可能是由潛藏的腎臟疾病所造成,需要長期的追蹤而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