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7 14:45:51蔡本文

2007府城七夕16歲藝術節

【記者蔡本文/台南報導】「2007府城七夕16歲藝術節」,8月10日至8月19日於孔廟文化園區盛大舉行。今年依照往年選擇在孔廟文化園區舉行,藉由綠蔭、紅瓦、紅牆是人們對孔廟的基本印象,老人下棋、情侶散步、兒童嬉戲與悠閒自得的氛圍,讓來自全國的遊客第一眼就愛上這個充滿著「自在」的地方。
  「2007府城七夕16歲藝術節」主會場場地選擇在孔廟文化園區,由於位置在中西區,又鄰近火車站,讓來自各縣市的遊客更能輕鬆參加活動。除了孔廟文化園區,活動更是延伸到府中商圈,如位於府中街的16歲資訊館,8月1日至8月19日特別規劃府城七夕「做16歲」生命禮俗展,將從展覽中重新詮釋人的生命歷程。
  充滿「自在」氣息的孔廟文化園區,強調舊街與古蹟點的空間連結,以孔廟為中心,發展出類質不同卻耐人尋味的古蹟風貌,從府學、城垣、墓、齋堂、廟堂等,各有獨自的精采、各有莊嚴的神氣。綠蔭、紅瓦、紅牆是孔廟文化園區的固有特色,浸沉在濃郁儒學氛圍裡,台南人文化精神在這裡展露無遺。來到園區除了有明文遐邇的「全台首學」孔廟外,還有代表鄭成功精神的延平郡王祠、「甕城」之稱的大南門、大南門碑林、五妃廟和府中街等,加上百年傳統工藝和美食老店,這裡絕對是旅客探訪尋奇的最佳去處。
  市府指出,臺南孔子廟是全省唯一立有泮宮坊的文廟﹐但坊與廟之間已被南門路劃開,改由額題「全臺首學」的大成坊出入。臺南孔子廟是明鄭時期鄭經採用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建議,於明永曆十九年乙巳(西元一六八五年)動工,翌年歲次丙午完工的聖廟。創設的地點在當時的承天府鬼仔埔。建築物以祭祀孔子的先師聖廟為主體,旁設明倫堂,以設學延師,舉賢取士;不僅成為臺灣地區創建最早的孔子廟,同時也開啟了臺灣儒學的先聲,又稱「全臺首學」。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西元一六八四年)四月,臺灣初入清朝版圖,分巡臺廈兵備道周昌及知府蔣毓英,鑑於明鄭草創的聖廟形制簡陋,各捐銀百兩,加以修建,並改稱「先師廟」於是廟貌煥然,大別於前。其後迭經修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西元一七一二年)冬﹐分巡臺廈具備道陳璸又大規模修建,內容除了大成殿、啟聖祠外,在櫺星門左右,改置文昌祠、土地祠;外設禮門、義路、大成坊及牆垣。
  明倫堂前兩廊分到六藝齋;明倫堂後建教官薢舍及齋廚,東邊則建朱子祠,孔子廟總算規模初員。乾隆四十二年丁酉(西元一七七七年)知府蔣元樞捐修大成殿、東西撫及五王殿。因見良向奎閣高聳﹐放在巽方建坊,由泉州購石覓匠,精雕細琢後,連至臺灣組立,這便是現存的泮宮坊。
  光緒十三年丁亥(西元一八八七年)九月,臺灣議准建省,臺灣府更名臺南府,兩年後臺灣府學也改稱臺南府學。日本據臺後,孔子廟充當日軍屯駐所及公學校等,以致遭受嚴重破壞。民國六年丁巳(西元一九一七年)日人採解體修護方式就大成殿、明倫堂、東西康、崇聖祠、東西大成坊、禮門、義路、文昌閣、泮池以及浮宮坊加以重建。至於文昌祠、朱文公祠、明倫堂兩側廂房、萬仞宮牆及欞星門則不再復建。
  明永曆十九年,當時鄭經接納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建議,在東寧天興州寧南坊鬼仔埔(即孔子廟現址),興建「先師聖廟」,旁置明倫堂,永曆二十年建築完成。清康熙年間,整修廟堂改名為「先師廟」,置台灣府學,懸康熙御書「萬世師表」聖匾於正殿中,往後曾數度修繕,大成殿也於清康熙五十八年改建成重簷歇山形式。到了清乾隆時,孔廟又漸傾圮,於是加以重建整修,可惜到了嘉慶與同治年間因大地震等因,廟舍逐漸破壞。日治後,廟舍一再被移作其他用途,直到1917年才進行全面整修。
  民國六十八年文昌閣傾斜無法再修,台南市政府遂以重建,於民國72年被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
  綠蔭、紅瓦、紅牆是人們對孔廟的基本印象,老人下棋、情侶散步、兒童嬉戲與悠閒自得的氛圍,讓許多人第一眼就愛上這個充滿著「自在」的地方。而參天古樹與松鼠群則是孔廟的另一項特色,許多人可能忽略「禁止餵食」的牌子,依舊拿出美食誘惑著樹上的胖松鼠們,看著松鼠吃食的可愛模樣,任誰也會暫時忘卻「禁止餵食」的警語吧!
  府城孔子廟是明鄭時期鄭經採用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建議,在明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動工不僅成為台灣地區創建最早的孔子廟,同時也開啟了台灣儒學的先聲,所以又稱「全臺首學」。從清朝到民國,皇帝與總統御賜的匾額高懸其上,抬頭數一數到底少了那個皇帝的匾額呢?
  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秋祭大典是孔廟的一大盛事,清晨五點天色未明,大成殿廟埕早已擠滿了觀禮的人潮,而來到孔廟當然別忘了向偉大的孔老夫子求智慧,每年祭典後滿滿的人潮爭相上殿拔取智慧毛,就是為求智慧而來。不過拔智慧毛時請注意,最好自備透明塑膠袋或紅紙袋來裝牛毛,回家後得日曬乾燥過,才不會因為過於潮濕而無法保存。而每年祭孔過後,文廟管委會也會準備五百份智慧毛提供民眾於販賣部購買,不過數量有限,錯過了可得明年再來排隊了。
現有的平面配置為二進兩廊形式,坐北朝南。第一進為柱廊式的大成門,又稱戢門,門的兩側分立名宦祠及鄉賢祠。
  第二進是獨立式殿堂帶露臺的大成殿,也是整座建築的主體,殿內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牌位,採用莊嚴肅穆的歇山重檐式屋頂。
  第三進為崇聖祠,左右與兩廂連接。兩廂由東西康和禮器庫、樂器庫組構而成。文廟左側與名宦祠相連的是入德之門,後便是帶單開間抱廈的明倫堂;堂的左後方,屹立善三層樓閣式的奎閣,一層平面為方形,二、三層則轉換為八角形,造型頗為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