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3 17:44:53尚未設定

書評-我暗戀的桃花源

書名:我暗戀的桃花源
作者:鴻鴻、月惠編著


  高二的時候第一次看《暗戀桃花源》,當時的我對舞台劇一點也不了解,甚至連《桃花源記》都還沒讀過,談什麼寓意都太過深入,我只是很單純的喜歡這齣戲,喜歡兩個劇團共用一個舞台,一古一今、一悲一喜,造成的對比效果;高三的時候再看《暗戀桃花源》,對於其中意境以及角色的刻劃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多了一些想法。然而,我的看法還是不夠細膩,又或許是我懂的東西還不夠多,看了《我暗戀的桃花源》,裡頭從《暗戀桃花源》的創作理念談到拍攝成電影的過程與手法,我才了解這齣戲之所以能成為台灣當代劇場中的經典劇作,不是沒有理由的。

  1986年由表演工作坊即興創作完成的《暗戀桃花源》,由《暗戀》和《桃花源》交錯而成一齣完整的舞台劇,如果少了其中一部分,這齣戲絕不會那麼轟動,引起各界廣泛討論。是當時台灣混亂的環境才造就《暗戀桃花源》,劇場在那樣一個不被重視的環境底下,兩個劇團同台排練是有可能的,這一古一今、一悲一喜,原本應該是衝突而不搭調的兩個戲,看著看著,看久了竟也就搭調了;這個社會也是這樣,本來嘛,結婚這一生只有一次的大事與鋼管舞又有何干?但時間久了,這彷彿就成為一種必然的常態,結婚沒請鋼管女郎來跳舞反而感覺不對勁,人們漸漸也就習以為常,接受了。

  《暗戀》這齣悲劇的塑造,是講述兩岸的故事,大陸人民對台灣的嚮往,和遷居台灣後對故鄉大陸的思念;《桃花源》這齣喜劇則是走荒謬路線,將陶淵明的寓言式文章《桃花源記》發展成為義大利藝術喜劇的調性。以悲劇與喜劇交錯成一齣完整的戲,有著希臘悲劇的概念,就像三部希臘悲劇後面要加入一部羊人劇,或是日本能劇中要穿插狂言般,在悲劇之中以喜劇去諷刺,才更能達成劇作家欲達成的目的。仔細觀察人的臉部,會發現悲到極致與喜到極致時,看起來是同一個表情,那麼悲劇和喜劇發揮到極限時,觀賞者的表情是不是也會相同呢?

  1992年將《暗戀桃花源》拍成電影時,由杜可風負責掌鏡攝影,他用光來說故事,用顏色來為這兩齣戲做區隔:《暗戀》走的是懷舊風味,顏色較重,像電影一樣走寫實路線,而《桃花源》則是像童話故事,顏色很亮,走的是舞台劇的象徵式路線。我認為這很有意思,戲劇的塑造除了道具和佈景,顏色也足以影響整個視覺感官,一明一暗、一灰一白的色調中,無形地又使兩個戲碼形成對比。情境顏色的營造,在戲劇中也是相當重要的語言,但那需要運用想像,反覆試驗才能找出最適合一齣戲的色調。

  《暗戀桃花源》的發展過程中,最令我感興趣的當屬即興創作這個部分,從一個模糊的概念漸漸發展成一個清楚的概念,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眾人的參與討論,慢慢玩、慢慢磨才會有好東西出現,更好的東西出現了就要適度丟棄原先的東西。即興創作玩的是拼貼的概念,《桃花源》裡玩的有義大利藝術喜劇、假冒報導文學,像是老陶、春花、袁老闆同桌而坐時,只有老陶永遠喝不到酒就是義大利藝術喜劇的風格,而以幾可亂真的方法,將桃花源那個根本不存在的地方做真實的呈現,玩的便是假冒報導文學的遊戲。即興創作這種東西,參與的越多,發展的東西就越容易成為結構中的要項,且發展出的東西也會更貼近自己,畢竟那是自己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會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存在。我對於即興創作倒是滿感興趣的,先前雖然在社團裡也做過類似的東西,但始終只是個小規模的創作,很希望有天能夠玩點大的東西,不拘泥的、放膽去玩,玩出一個大戲來,那也許會是一次很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