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4 08:45:39~野^.^馬~

美濃楊秀衡夫妻重現打拳賣唱推銷膏藥實況

美濃楊秀衡夫妻重現打拳賣唱推銷膏藥實況!

楊秀衡撮把戲團 
 
全台客家江湖賣藝第一把交椅-美濃楊秀衡夫妻重現打拳賣唱推銷膏藥實況!

傳藝中心「客家戲曲及音樂」主題活動,哈客樂-哈客音樂瘋!難得邀請遠從高雄前來、有「全台客家江湖賣藝第一把交椅」之稱的【楊秀衡撮把戲團】,重現三十多年經驗的打拳賣唱推銷膏藥實況!
傳藝中心表示,台灣南北的客家文化各有特色,反映在音樂尤其明顯,而楊秀衡夫婦可說是保存南部美濃傳統客家說唱藝術與車鼓技藝的代表。在說唱及車鼓音樂上,三十年前,有位卓清雲以客家說唱縱橫北台灣,在台灣南部則以美濃楊秀衡的客家車鼓技藝,名震遐邇。可惜的是北部的卓清雲,已於十多年前過世,如今在北部,除了尚有一位盲者說唱音樂家徐木珍保留這種客家難得的說唱技藝外,能保存客家說唱及客家車鼓技藝的,僅剩在南部美濃的楊秀衡。
長期從事客家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為此次演出擔任現場解說的謝宜文老師表示,民國廿七年次的楊秀衡與妻子楊徐戊妹年輕時跑遍全國江湖賣藝,練就深厚的武術底子與說唱表演功夫,他們將客家山歌、客家車鼓、客家小戲和雜耍、魔術、功夫融合在一起,有時也穿插閩南語歌謠或其他方言,因此這種綜合技藝被稱為「撮把戲」。由於楊秀衡夫婦在生活需要上的考量,一直不讓外人記錄其技藝。雖然楊秀衡沒有得過「薪傳獎」,但是其一身擁有的客家音樂技藝,堪稱為「客家音樂的活字典」。
楊秀衡自己將《撮把戲》,分成「文套」及「武套」兩個部份:「文套」的演出是《撮把戲》的精華,他將傳統的客家山歌,以及客家山歌的變體來活現在客家車鼓技藝上,使得他的客家車鼓與閩南車鼓完全不同。「文套」大部份都是以「二人組」的夫妻檔為搭檔,「武套」則以其自己深厚的國術基礎,由他本人或子女展現國術中各種拳套、武術表演,甚至變魔術等。這種集合客家山歌、說唱、車鼓、後場、雜耍的綜合技藝《撮把戲》,不要說在台灣南部,即使是整個台灣也僅剩楊秀衡夫婦保存著。
楊秀衡夫婦最擅長傳統客家古老曲調,像山歌子、平板、小調等,表演時著重現場即興發揮,與觀眾打成一片,達到熱鬧的互動娛樂效果。楊秀衡也把一身技藝傳承給下一代,演出時由女兒負責傳統鑼鼓的伴奏。可惜夫婦兩人年事已高,近年來演出場次逐漸減少,國內民眾已經很難有機會欣賞到這麼道地的南部客家說唱藝術。本次受邀演出,楊秀衡夫婦將特別重現江湖賣藝的方式,加上謝宜文老師的現場解說,將「撮把戲」的精妙與趣味做淋漓盡致的呈現。


多重文化的交織

1939 年出生於高雄縣美濃鎮,雖然身為客家人,但最初學的卻是閩南人的歌仔戲。由於當時他對於歌仔戲班中,經常出現的翻筋斗等武打場面十分癡迷,8歲起便開始跟 隨陳來丁(來丁師)學習太祖拳。1952年,楊秀衡加入屏東東港的歌仔戲班「華美歌劇團」,一開始學習武生、馬僮等角色,又隨上海師傅李金虎學習翻筋斗、 觀音坐等拳術,加入戲班不到一年便開始演出戲班中的丑角。由於他的勤奮,兩年後即可演出「探花」、「采花」、「小生」等角。此外,他在戲班中,也習得了鑼 鼓的打擊。在「華美歌劇團」的歲月,楊秀衡還學會許多歌仔戲的唱腔,例如《七字仔》、《都馬調》等曲調,影響他日後在做「撮把戲」的演出時,把歌仔戲的曲 調,套用客家山歌調的歌詞,以客家語演唱。

回歸客家情懷

1954年,楊秀衡感慨每日跟隨著戲班講閩南語,但自身的母語 (客語)卻無緣出口,便轉至桃園龍潭的客家戲班「勝春園」中演出,在「勝春園」中,楊秀衡跟隨陳居順學習客家山歌調的演唱,並習得了一種特別的「變化山歌 仔」唱法,在陳居順過世後,只剩楊秀衡會演唱此種曲調。半年後,他回到了家鄉美濃鎮。1958年,苗栗的客家戲班「勝宜園」來到美濃鎮上演出,由於當時戲 班中正好缺少武生的角色,便邀楊秀衡加入戲班演出。

撮把戲第一人

1959年楊秀衡與「勝宜園」當家花旦徐戊妹結婚,隔年 兩夫婦便離開戲班開始走江湖賣藝。1963年,楊秀衡正式拜廣東人韓秋貴為師,並與妻子組成了「撮把戲」團,行走於各個鄉鎮村庄演出,開始了客家「撮把 戲」的演藝生涯。1970年代,由於電視的出現,觀眾幈棄了從前流行的野臺戲,使得「撮把戲」團的生意日趨沒落,因此楊秀衡再成立了「楊家國術館」與「豪 記綜藝團」,在民眾結婚、新居落成等「喜慶場」演出,而為了適應觀眾改變的口味,也在表演中演唱流行歌曲。1986年,楊氏夫婦被許常惠發掘,於高雄市 「第七屆文藝季」,以及1987年的「民間劇場--臺北市露天藝術節」中演出。楊秀衡的「撮把戲」將閩南車鼓客家化,形式較為少見,因此常應邀至政府機關 舉辦的大型演出,或是電視節目中表演。1998年,楊秀衡更獲得「高雄縣政府優良民間藝人」的肯定。

發揚與傳承

2003 年,楊秀衡至屏東五溝水的國小教師客家營中,教導客家山歌調的演唱。2005年-2006年,於屏東縣的萬巒鄉與高樹鄉進行教學,並且率領學生至臺中、新 竹關西等地進行文化交流,將客家文化發揚光大,也常於各大「客家藝術節」舞臺上演出,他們的「撮把戲」團在南臺灣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楊秀衡的音樂風格,配 合戲劇、舞蹈、雜耍、魔術與功夫等不同表演形式而形成的「撮把戲」,可說是民間藝術之即興扮演的最佳範本,也為逐漸稀有的客家撮把戲做了最佳的詮釋與保 存,不但為臺灣音樂界傳承其個人技藝,更為逐漸消逝的傳統民間藝術留下歷史的見證。


楊秀衡,1939年出生於高雄縣美濃。有「客家音樂活字典」稱號,是全台碩果僅存會客家「撮把戲」的民俗藝人。雖然身為客家人,但最 初學的卻是閩南人的歌仔戲,因此將客家「撮把戲」融合了閩南文化之色彩,成立了「楊家國術館」與「豪記綜藝團」,在民眾結婚、新居落成等「喜慶場」演出。 曾獲得「高雄縣政府優良民間藝人」的肯定。

1939
  • 12月3日,出生於高雄縣美濃鎮金瓜寮。

1947 8
  • 正式向陳來丁(來丁師)拜師,學習太祖拳。

1952 13
  • 加入屏東東港的歌仔戲班「華美歌劇團」,隨上海師傅李金虎,學習翻筋斗、飛腿、觀音坐等拳術;後又跟隨花蓮鳳林的陳對師傅,學習拆拳,

1954 15
  • 轉到桃園龍潭的客家戲班「勝春園」中演出。

  • 半年後,楊秀衡回到美濃,跟隨邱中藩(阿籓師)習武。

1958 19
  • 加入苗栗的客家戲班「勝宜園」,並結識了當家花旦徐戊妹。

1959 20
  • 與徐戊妹結為連理。

1960 21
  • 楊氏夫婦生有一子,回到美濃。

  • 到軍中服役兩年。

1963 24
  • 與徐戊妹,組成了「撮把戲」團,行走於各個鄉鎮村庄演出。

  • 正式向來自廣東河婆的韓秋貴拜師,學習太祖拳、中醫、兵器、氣功等,並跟隨著師傅的「撮把戲」團一同演出。

1970 31
  • 楊氏夫婦脫離韓秋貴的「撮把戲」團,當時此團分成三個小團,大家獨力行走江湖。

1970s
  • 楊氏夫婦的「撮把戲」團,除了走江湖「撮把戲」,也成立了「楊家國術館」與「豪記綜藝團」,在南部六堆地區,神明生日、民眾結婚、新居落成、小孩滿月等「喜慶場」演出。

1986 47
  • 被許常惠教授發掘,參加「高雄市第七屆文藝季」的演出,重拾起其「撮把戲」的技藝。

1987 48
  • 參加「台北市露天藝術季」的演出。

1988 49
  • 於華視拍攝鄉土民謠的節目。

1998 59
  • 榮獲「高雄縣政府優良民間藝人」的肯定。

2003 64
  • 到屏東五溝水的國小教師客家營中,教導客家山歌調的演唱。

  • 11月19日,於《2003台灣客家文化藝術節─美濃豐華》中表演。

2004 65
  • 10月8日,於《2004亞太藝術節》中表演。

2005~2006 66~67
  • 於屏東縣的萬巒鄉與高樹鄉,進行教學工作,並率領高樹鄉的學生,到台中、新竹關西等地,進行文化交流。


(悄悄話) 2011-12-04 18: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