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8 13:02:10~野^.^馬~

莫開心靈「鬼門」

【靜思小語】將貪、瞋、癡、慢、疑「五鬼」招入心中,讓人我是非天天糾纏,等於自開心靈鬼門,則所見皆鬼。


行妙法,滅苦因

接連兩日晨語時間,上人講說佛陀「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對治」、「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以此四法為眾生徹底拔除身心病苦,使不再復發,遂稱「大醫王」。

「病,不只使身體痛苦,心理也會痛苦。生理有病,佛陀以世間藥對治;心理有病,則以心藥對治。」上人說,佛陀應眾生不同的病、不同的苦,廣開八萬四千法門,應病予藥。

人因身心不調致病;彼此間相處不調,則使家庭、社會亦病。「人間種種『苦』,究其因,皆起於人心一念無明。」上人言,「集」合種種無明煩惱,使個人、家庭、社會不調,將影響天地四大不調,致災難叢生。

「欲消弭天下災難、讓社會祥和,當『滅』除個人心靈的無明;滅除無明的方法,就是『道』。」上人引《無量義經》經文,表示人間菩薩當作眾生「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作大導師」,才能讓眾生得到「安隱樂處」。

「身體健康,是人生之福;再加上心靈健康、智慧明朗,就是福慧之人。」上人強調所謂健康,不只身體器官功能具足,尚要心地明朗有智慧,才能真正發揮良能,活出有價值的人生。

《無量義經》說菩薩「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上人舉說台北有位慈誠師兄,視力幾乎為零,卻能與其他人一樣培訓、出勤務;在南部亦有眼盲的環保志工,僅憑手感便能分類白紙與印刷紙,令人佩服。

「雖然眼根不具足,但他們『眼盲心明』。只要引導其開啟『心眼』,念正則根具。同理,耳、鼻、舌根若有毀缺,亦需『大導師』運用妙法引導,使能六根分明。只要建立起健全心態,即能以有限之身,發揮大良能。」

對於「意根」混亂、動輒起無明怨怒,心靈顛狂荒亂者,上人表示也要為之「作大正念」。

「有的人觀念偏差,人前笑容滿面、人後搬弄是非,造作種種業。當與之結好緣,所說才能令其接受;以法水治其心病,將不正確的觀念、行為導正,就是『作大正念』。」

上人期勉大家走入人群,引導人人走入人生正確道路。「《無量義經》是最好的教科書,朝此用功,所行就無差錯了!」

吉祥月,開心門

為推廣「吉祥七月」觀念,鼓勵人人「齋戒、行善、護大地」,慈濟人在社區舉辦祈福會,邀請民眾用虔誠的心香,取代煙霧瀰漫的燒紙錢、牲禮鋪張,為天下眾生祈福。

早會時,上人稱歎各地祈福會祥和莊嚴,強調「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信仰宗教,要『智信』而不『迷信』——以智慧關懷天下事;用智慧調和社會、經營和睦家庭;用智慧去除迷思,將迷茫心靈導向正確方向。」

「迷信」者,總以為生活不順遂,是鬼神作亂,圖以祭祀趨吉避凶。上人表示,其實六道眾生各有其軌道,不相妨礙。

「『鬼門』從何開?是自己打開『心靈鬼門』——將貪、瞋、癡、慢、疑這『五鬼』招入心中,讓人我是非天天糾纏;以鬼心看人,自然人人皆鬼。」

人們自我障蔽智慧、自亂其心,故有種種「顛狂荒亂」行為。上人感嘆有些人「心靈坎坷」,跟別人過不去,也跟自己過不去。「跟別人過不去,愛恨糾纏,會結怨連仇;跟自己過不去,鬱悶在心無法跳脫,就會引起各種身心病症。」

無論是與人結怨連仇,或是自我積鬱成病,都是心靈的迷失;上人期勉慈濟人間菩薩要作「大導師」,引導人們走出迷途。

上人述說佛典故事——

舍衛國太后病重,國王為求母病得癒,殺許多牛、羊祭拜鬼神,然而母親依然逝世。國王哀傷地前來請教佛陀,表示若有辦法使母親復生,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佛陀告訴國王,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法則,無人能免;太后勤修善法,原本能往生善處,卻因國王迷思,為她殺害生靈,而造了殺業;而今唯有拯救眾生苦難、造福人間,才能彌補為母殺生的業障。

國王恍然大悟,從此不再殺生,皈依佛法,且教導人民奉行五戒十善。

上人以此教眾:「民間『普度』,為求福、求平安而屠宰生靈祭祀,反而增添業障!福,不是求來的,唯有造福,才能得福。真正的普度,是要牽引、扶助苦難眾生,一步步走過人生坎坷,迎向光明坦途!」

志願堅,補缺憾

貴州羅甸縣平岩中心學校的英語教師謝東,出身貧窮農家;師範學校外語系畢業後,曾在外商公司工作,為了家鄉石頭山上的孩子,他放棄都市繁華生活,自願返鄉教書。

雖然生活清苦,但他深受孩子勤學精神所感動,把全部心力投注在教育上。他說:「窮並不可怕,怕的是貶低自己。只要學生能學好、走出大山困頓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希望。」

五日早會時上人以曾子所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以及貴州山村老師「守志不動」的精神,勉勵眾人。

在台灣,也有全心投注於教育的老師。上人舉說高雄林韻潔老師,在國小任教時即推動靜思語教學、帶孩子做環保、到無障礙之家關懷;希望引導孩子接觸苦難人生,從中體會自己的幸福。

上人期陰虼|志業體同仁,善用豐富教學資源,引導學子建立付出的人生觀,才是未來社會之福。「富有人幫助窮困人、有力的人牽扶無力的人,人與人相互援助,即能為世間彌補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