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種態度:翟本喬透視問題、勇於突破的思考模式和勝出策略
今天,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創新是一種態度:翟本喬透視問題、勇於突破的思考模式和勝出策略!!!
,、、-暢銷書排行榜
本週排行榜第一名:。
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
下面是整理了、、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
點下面的圖片進去,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
創新是一種態度:翟本喬透視問題、勇於突破的思考模式和勝出策略
《創新是一種態度:翟本喬透視問題、勇於突破的思考模式和勝出策略》 創新是一種態度:翟本喬透視問題、勇於突破的思考模式和勝出策略
優惠時間:2015/10/1 ~ 2015/11/11
城邦全書系單書79折任選2本75折,滿499贈閃光筆組
原價:650元
超值組合價:
75折 特價 488元
他,在國小時成為臺灣首位跳級生,大二時規劃出臺灣第一套電腦交通號誌控制系統,念博士班時,三週完成標準普爾請顧問一年寫不出來的財務系統,還是Google的菜鳥員工,就設計出年省千萬美元電費的電源架構;他說:「真正的創新是勇敢選擇沒有別人能做的事。光有點子不夠,還要有做出成果的能力。效法別人,最多只能做到和別人一樣,所以我從不想如何趕上別人,而是要直接超越別人!」
他是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
從不當乖乖牌的翟本喬堅信,每個人都有改變和創新的潛力,之所以無法突破現狀,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導致只能跟著規範走。在本書中,翟本喬將具體指出生活中存在著哪些隱形的框架束縛著我們?我們要如何掙脫它們?掙脫之後能創造出什麼新的東西?又如何從創新走到成功?跟著翟本喬拒絕在框架內思考、切換看事物的眼光與角度,就能看清真正的問題,並且找到問題的創新答案。
你原本滿腔熱血,卻被教育制度或現實壓迫到失去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你的事業正面臨瓶頸,想要突破,卻不知如何起步?
本書正適合還在為無法跳脫框架所苦,或是歷經萬難,也只能從小框框跳到大框框的企業經營者及職場工作者;融會貫通書中經驗,就能找出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破立推薦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李書行 臺灣大學財務副校長
李開復 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高承恕 逢甲大學副董事長、逢甲大學EMBA講座教授
張善政 行政院副院長
蔡力行 中華電信董事長
簡立峰 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
每一個職場工作者、企業主都該拿這本書來自我檢視及要求,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本書提出二個重要觀念:一、創新必須要能突破框架;
二、創新是可以學習的;或許有些人未必能同意,
-李書行,臺灣大學財務副校長
世界潮流、社會趨勢正面對空前之變局,這將是一場無聲的革命。
-高承恕,逢甲大學副董事長、逢甲大學EMBA講座教授
創新是一種態度,態度決定高度;翟本喬突破框架,打造創新態度。
「我是變形蟲,可以變成任何形狀,但我選擇做沒有別人能做的事情。」──翟本喬
在網路上有「翟神」封號的翟本喬,他的智力測驗二四○、曾經是 Google天才工程師……現在是沛科技總經理兼執行長,他是變形蟲,是經過學習才找到目前的姿態。
天才的孤獨,讓他變成無法合群的「孤鳥」。媽媽常故意嗆翟本喬,「你有什麼了不起?」壓制他的氣燄;博士班老師告誡他:你一個人可以做五個人的事,但你沒有辦法帶五個人的團隊;在貝爾實驗室、Google,優秀人才很多,讓他視野變廣;創業,更讓他明白,兵強馬壯才能打仗……一路走來,他不斷的反省、汲取經驗、勇於突破,找到自己的勝出策略。
「給他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支釣竿」,在本書裡,翟本喬分享做釣竿的方法,跟著他拒絕在框架內思考、切換看事物的眼光與角度,就能看清真正的問題,並且找到問題的創新答案。(文/編輯部整理)
作者介紹
翟本喬
國小時為臺灣首位跳級生,後就讀建中並保送臺大數學系,大二時規劃出臺灣第一套電腦交通號誌控制系統,後赴美國攻讀紐約大學電腦科學系博士。
畢業後進入貝爾實驗室,2003年轉入Google公司,改良伺服器的電源架構,帶來節能減碳之成效,若換算成種植森林,等於臺北市之面積。
2010年離開Google,返臺進入台達電子,創立雲端技術中心。
2013年離開台達電創設和沛科技,繼續耕耘臺灣的雲端技術發展。
創新是一種態度:翟本喬透視問題、勇於突破的思考模式和勝出策略-目錄導覽說明
【推薦序I】突破框架,找到自己的魚與釣竿/何飛鵬
【推薦序II】學習創新的新方向、新態度/李書行
【推薦序III】突破框架,讓創新野蠻生長/李開復
【推薦序IV】永遠期待下一個新的突破/張善政
【推薦序V】空前變局下的無聲革命/高承恕
【自序】突破框架,打造創新態度
1.想解決問題,先突破框架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抽絲剝繭找到病源,
2.給總統的一堂課
網路造成了整個社會結構的改變、溝通方式的改變,
3.沒有框架的員工,遇到不設限的公司
我們的教育系統從來不鼓勵學生去挑戰課本上的東西,
4.習慣:讓人無法創新的罪惡淵藪
「習慣」保護我們免於危險,提升做事效率。然而,
5.隱含假設:控制你思考方向的寄生蟲
一項政策出現很多反對的聲浪,你以為還有沉默大眾的支持,
6.標準與制度:限制和僵化改變
看到約定俗成的標準或制度,你應該要問:「為什麼它要存在?
7.上下文、環境關係與現實限制
不察上下文,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錯誤。堅持依照某個方式來做事,
8.你創的是哪一種新?
單有發明或想法,不足以成事,
9.漸進式創新:點子可以是偷來的
「好的藝術家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偷竊」。抄襲之後,
10.跳躍式創新:毋須天翻地覆的大幅創新
跳躍式創新經常是來自對一個現象的長久觀察,
11.破壞式創新帶來重大變革
破壞式創新是指一個創新出現之後,
12.以服務創新,解決技術創新之不足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很多創新不需要技術上的改革,也能帶起革命。
13.「集結眾人智慧」的創新
不管是以前大家愛問的谷歌大神,還是現在大家愛問的臉書大神,
14.沒有大創新,也是能賺錢
創新有時可以從一些很簡單的小需求裡去尋求。專注於本業,
15.先把高手雇進來
好的人才難尋,常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找得到。人才被網羅進來後,
16.「人才是企業資產」不是口號
面談、給頭銜、核薪、休假、訂目標、打考績......,很多企業打著「
17.機會成本,才是公司最大的成本
企業不要只聚焦在傳統的成本上,「機會成本」才是最大成本,
18.教育改革,不需要犧牲白老鼠
很多人本身具有創造力,卻無法發揮既有的創新能量,原因在於,
19.競爭,不是只要有創新就夠了
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要仔細核算效益,多方考量遊戲規則。
20.別讓直覺誤導你
有了點子之後,不光是要評估技術,
21.從創新到成功,這漫長的路
創新並不是將一塊磚頭丟出去,把窗戶打破就算了,
22.突破溝通的框架
創新之後,就要把成果用在事業上。
【結語】創新是一種態度,不是一種制度
【自序】突破框架,打造創新態度
最近十年來我有很多演講的機會,從最早的Google招募宣傳,
我在Google的主要成就是新式伺服器的設計。
「突破框架」這個標題的由來久遠。在我大學四年級的時候,
後來這將近三十年之中,這個主題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裡浮現。
在生活中會存在著哪些隱形的框架束縛著我們?
【推薦序】突破框架,讓創新野蠻生長
李開復,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文
翟本喬是當之無愧的天才工程師。他曾經是臺灣第一位跳級生,就職
今日,創新之含義,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帶著通路創新、
從軟體開發到硬體服務、再到軟硬體結合,
創新就要打破一切標準和規則。本書中,
創新可以漸進、可以跳躍、也可以破壞,但是不能停止,
創新絕不是用過去的方法想未來。時代在變化,
不要試圖在書中找到創新的具體邏輯,這並不是作者的本意。
【推薦序】永遠期待下一個新的突破
張善政,行政院副院長/文
翟本喬(Ben)數年前自美回國後,很快就變成國內的名人。
所以,想一窺「Ben 腦袋裡到底有什麼異於常人的東西」的期待,
自我於二○一二年到政府任職後,與Ben有比較密集的互動。
讓我用這本書,祝福Ben的新事業,
◎想解決問題, 先突破框架
二○一五年一月,國發會規劃我和另外十幾位講師為行政院上「網路趨勢研習營」。在上課前幾天,另一位講者在臉書上發問:「我是真的有點煩惱,到底應該要講什麼才符合他們的需求和程度?」我的回答是:「我完全不講他們『想聽』的,我只講他們『該聽』的。」
一般講師在安排課程時,為了迎合學員,都會先問學員想聽什麼,再針對那些他們想聽的事情來編排教材內容,這是一種傳統的企業課程訓練思維。然而,所謂的因材施教,不只是說同樣的教材,因應不同的學生而有不同的教法,更進一層的是,不同的學生你要看出他需要學什麼,再來教他;這也是我上課的原則。
○找到病源,而不是解決症狀
比方說,對政務官來講,他們需要知道的是制定政策的大方向及大原則;對事務官來講,他們應該知道的是實行者執行政策所會面臨的狀況;而對總統府來說,他們需要面對的,已經不是個別的政策,而是整體的政略。
所以我在為政務官上課時,說明了網路社會的趨勢,以及他們該如何蒐集民意以進行溝通,如何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加入更多的民意因素。對事務官的這堂課裡,則是多增加一些溝通的技巧,以及如何使雙向的民意管道暢通。至於對總統府,便是強調如何驅動整個政府往上述目標前進。
可以說,對政務官上的課,是政策層級,對事務官上的課,是戰略戰術層級,對總統府上的課,提升到政略層級。
這個道理就好像今天你有青春痘的困擾去求診。你對醫生說:「我長了青春痘」,若不幸遇到一個庸醫,他會直接給一帖治青春痘的祕方,讓你拿去用,即便你長的不是青春痘,他也會強行推銷青春痘的藥。
若幸運點,碰到好一點、負責任的醫生,醫生會針對你的青春痘做診治,或者建議你:「這不是我的專科,你應該去找別人。」而遇到真正厲害的醫師,又會是怎麼樣呢?他會問:「你這青春痘怎麼來的?」仔細診斷後,發現你是吃了某些草藥、火氣變大所導致。他再進一步追問:「那你為什麼吃那些草藥?」進而了解,因為你罹患了癌症,才聽信偏方去吃草藥……,這樣一路診視下來,他會發現真正該治療的是癌症,而不是青春痘。這時這位良醫才對症治療,把你轉給腫瘤科去看,而不是留在他的皮膚科當凱子金主。
二○一二年,我在雲端產業協會的專家委員會之中參與了一場雲端產業技術白皮書的制定工作,被分到機櫃型硬體組。雖然我一直強調雲端產業的重點不在硬體,但由於臺灣的電子產業「根基雄厚」(這也是一種框架!),為了幫臺灣的硬體產業勾勒出美好的前景,所以幾位其他的專家還是覺得要研究出一些題目來照顧他們,結果硬是編篡了一套故事出來。
在分組討論時,我針對大家預想的硬體架構,相當直接地講出想法:「這種硬體架構沒有前途,因為它不會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大的人,要不就自己建,要不就要求廠商針對它的需求從頭設計;需求小的人就去租,所以不是根本沒有人買,就是買的人很少。」
這是因為臺灣廠商做代工做習慣了,通常都是別人要什麼就做什麼,根本沒有能力去賣別人本來沒有想要的東西。不同於在業務銷售方面非常強的某些外商,再爛的東西也推銷得出去。臺灣廠商缺乏這方面的專長,所以我認為臺灣廠商在這方面根本沒有前途。
果不其然,在成果發表當天,聽眾裡的從業廠商質疑:「你們講的這些,臺灣現在已有很多人在做了啊!問題是都賣不出去,我們只希望你們能告訴我們,究竟還有什麼是別人還沒做的,我們趕快去做!」
我冷冷地回答:「我們是有一些別人還沒做的想法,但如果我今天公開講出來,第一個做出來的也不會是你,可能是韓國的三星。所以你想聽的話,會後私下來找我。其次,即便做出了新的硬體,也並不代表雲端產業的前途在這裡。」
聽完我這番話,廠商相當沮喪,「照你這麼講,我們這些硬體廠商的前途在哪裡?」我先轉頭問主席:「請問我們今天是要講好話,還是講實話?」主席苦笑著說:「你有不講實話的時候嗎?」我微笑回頭,給了提問的廠商一個當頭棒喝:「我老實跟你說,臺灣的硬體廠商沒有前途了!如果你守在代工的話,就是等誰最後死。雲端產業本來就是讓硬體變得不值錢。」
當然,我不是罵完就算了,我要告訴他該怎麼辦:「所以你們最好的策略是什麼呢?就是趁你現在銀行裡還有很多錢的時候,把它拿出來投資在新興的軟體及服務業上。這就是臺灣硬體廠商最好的前途,不要死守在硬體上面!」
○給魚,還是給釣竿?都不是!
我在演講裡會舉一個例子,就是很多人常用的「給他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支釣竿」。針對這句話,我會接下來問:就這樣嗎?給他一條魚,可得一飽,就像發救濟金,給予生活補助,是社會局的責任。但是吃完就沒了,接下來怎麼辦?給他一支釣竿,則像就業輔導處,幫他找到一份工作,他可以不停地賺錢,可以常常有魚吃。可是,這支釣竿壞了,也就是這份工作丟了,怎麼辦?你要再給他一根新的釣竿嗎?
你不如教他怎麼做釣竿,給他一種技能。這樣即使釣竿壞了,他還是可以自己再做一支。這是誰的工作?簡單的技職訓練是職訓局的責任,複雜的是技職教育體系的責任。不過,這樣子還不如教他怎麼想出這個釣竿的原理,一旦了解這個釣竿的原理是什麼,也就是學科根本的原理所在,他便可以進一步去改善這個釣竿,釣到更多的魚。這個範疇是大學體系要做的事,把學問搞清楚了,及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可以自己進步。如此一來,他可以不斷地換工作,甚至可以越換越高,而不是說,我今天會車床,走到哪裡都只能做車床。
技職體系基本上就是教一份技能,期待靠著那份技能就能一直使用、一直賺錢。然而大學體系卻是著眼於技能應該要不斷改善,同樣知道車床的原理,就可以當工程師,而不是技師。
但,若有一天岸邊沒魚,也就是市場改變了,那又該怎麼辦?
假使你搞懂了魚的原理,就可以找到魚的出沒地點、開發新的市場。甚至可以想想為什麼要用釣竿?除了用釣竿釣魚外,可不可以用別的方法?學到了魚是怎麼回事之後,進而思考釣竿之外的工具,像是魚網、養殖等,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抓到更多的魚,甚至養出更好的魚。學習科學哲學和管理科學,這是研究所的責任,進而讓他可以創造出新的產品、提高營運效率,或讓行業轉型,跟上時代潮流。
但這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也不是大多數人該做的,不必強求。我看過太多的例子,研究所畢業生來面談,問他論文內容寫什麼,完全講不出一個道理。或許他根本不想念研究所,只是為了文憑對就業的幫助才去的,這就本末倒置了,應該是大學讀得好的人去念研究所,使自己更上一層樓,而不是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才去念。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應該去職訓局才對。但話說回來,這樣表示大學沒念好,也就不該怪人家只給少得可憐的薪水了。
很多人不靠學校,自己也能學到這些事情。這樣的人是不用靠文憑找工作的,甚至,有眼光的老闆最歡迎這樣的員工,因為他們已經證明了他們的積極主動。
魚跟釣竿的故事說到這裡還沒完,還有最後一個層級,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吃魚?
為什麼不能吃別的東西?最後這一個層級就是哲學和宗教的層級。博士為什麼要叫做PhD(Doctor of Philosophy)?因為念到博士,你要有自己的哲學、自己的思想理念,而不僅是把別人的東西做得很好而已。
前面所提到堅持要做硬體的廠商,就是認為不吃魚活不下去的人。用魚的比喻看起來他很傻,可是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因為各種因素而抱持同樣想法的人。從魚到釣竿,到怎麼做釣竿、了解釣竿的原理,到魚的原理,以及為什麼一定要吃魚,這些是不同的層級。一個人根據他的個性和天賦(與「教育程度」無關),會置身於不同的層級。你覺得自己會在哪裡呢?
想解決問題,先突破框架。你想解決的問題,是真正的問題嗎?你一定要吃魚嗎?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1*15
頁數:240
出版地:台灣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