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銅京運_大清王朝的金融秘密
http://hi.baidu.com/%C8%FD%C8%AA%D5%AB/blog/item/fe52973fbe123fd79e3d622f.html
在云南滇东北的乌蒙群山中,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一个关于一枚巨大钱币的传说。据说,那枚铜钱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传说中,这枚钱币出现在位于乌蒙山中的县城会泽,至于这枚钱币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会铸造它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大家都没有亲眼见过这枚钱币 ,只是一代又一代地流传着,把它说得神乎其神。
几百年过去了,时间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这个传说的好奇,反而对这个传说中那枚巨大的钱币越发关注。令人惊讶的是,在60年前,这个传说有了新的进展。
□1950年3月,云南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工业接管部,派军代表王荣接管了会泽县的滇北矿务局。王荣是当时会泽县县委委员,他来到滇北矿务局,第一次听到了古代巨大钱币的传闻,十分好奇,而且还听说真的有人见过,这让王荣兴奋不已,他很快找到了那个见过钱币的人。
王荣被带到会泽县县委会办公楼,他们打开了一间老房子的门,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老式家具。他们在满是灰尘的杂物堆里慢慢地寻找着,突然,当靠在墙角的一块布被揭开的时候,一枚巨大的古钱币让所有人都惊呆了。王荣简直无法相信这是真的。
为了安全起见,王荣叫来了辆马车,把大铜钱运走,驮到了矿山,后来,这枚大铜币就一直当做宝物,珍藏在当时的会泽铅锌矿,没有人再来惊动过它。
后来,经过无数次动荡的岁月,那枚大铜钱竟然神秘地从会泽铅锌矿的库房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人再知道,如此重要的一枚古钱币究竟去了哪里?
直到历史进入21世纪的一天,人们在会泽县公安局戒备森严的枪库里,发现了那枚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铜钱。
这巨大的铜钱直径竟有50 多厘米,重达 40多公斤。经鉴定,这枚巨型古钱币,竟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体积、面积和重量最大的古钱币。2008 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给予了最权威的认定。
□当这枚巨大的钱币重见天日的时候,“嘉靖通宝”四个字清晰地表明了它的年代。很明显,这是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钱币。但 60 年来,专家们始终没有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找到它的任何记载,也始终没有在现实考察中发现关于这枚钱币的任何踪迹。
明朝的嘉靖年间,是明代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非常顺利,社会积蓄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的时候。嘉靖皇帝朱厚璁,是明朝的第9位皇帝,在位时间长达 45 年。然而,这位嘉靖皇帝每天炼丹修斋,行为诡异,甚至,据说他竟有20多年不上朝。
或许,这枚巨大的古代大铜钱,真的是因为沾了迷恋仙丹的嘉靖皇帝的光,也变得神秘莫测。
专家指出,明清时期货币制度出现了一次变化,在明代主要流通货币有三种,因为明代前期发行了大量的宝钞,所以在这段时间,铜并没有作为主要的货币,铜钱的流通并不顺畅。
这枚巨大的钱币出现在一个铜币流通并不顺畅的的年代,现在已经无法考证究竟是什么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制造了它,但是据说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有人对它顶礼膜拜。每到逢年过节时,这枚巨大的钱币就会被从秘室里请出,悬挂于门头,披红挂彩地烧香祭拜。
如果是为了发财,那为什么不直接祭拜财神爷呢?
据史料中记载,官方的铸钱局在铸币的同时往往会铸造一种“ 开炉纪念币”来纪念开张,然而,这枚纪念币的大小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枚开炉纪念币。
难道是一种纪念币的特例?难道偏僻的边地会泽与铸造钱币、与金融还有着某种联系?为什么在明代,唯有云南的会泽要铸造这种大铜钱,并对它顶礼膜拜呢?
毫无疑问,大铜钱的后面,一定隐藏着一个秘密,一个不为人知的一个金融之谜……
□很多年过去了,如今仍然没有人知道这枚铜币的真实用途。但是,铜币,的确是古代中国流行并使用了数千年的一种主要货币,它更与每一个国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最早铸造和使用铜币,大概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北宋时,国家铜钱的铸造一年就曾经多达50亿枚。铜币的主要原料是铜,所以铜在中国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工业产品,而是一种历朝历代特殊的战略物资而备受人们的敬重。
1644年明朝灭亡,清政权粉墨登场。清朝的中央政权开始大力开疆拓土,清朝的全国人口成为历代王朝之最,清末达到了4亿人。
1661年,年仅 8岁的康熙皇帝即位,这位少年登基的皇帝在位61 年,康熙年间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朝代。然而,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满清皇帝处处谨慎,一直在不断汲取前朝失败的教训,包括吸取明代各种货币混用,导致国家金融混乱的货币制度。于是,整个清朝数百年的历史,彻底取消了纸币,明确大清朝统一实行银钱并行制度,就是说,清朝使用两种货币,一是银币,二是铜钱。一两银子,可以兑换1000枚铜钱。
当时的铜钱购买力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对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言,有铜钱这般小的货币就很满足了。铜币成为普通百姓广泛使用、用量最大的基本货币,铸钱所需铜的需求量也开始大大增加。
面对铜币需求量的剧增,怎样确保铸钱铜的供应?当时的大清王朝并没有把解决铜的来源问题放在铜矿的开矿上。
不开矿,那铜从哪里来呢?于是,清朝的前期实行了一种在现在看起来非常愚笨的办法,那就是收购旧钱和旧铜器。用旧钱和旧铜器皿回炉熔化,来铸造铜钱。
为了收铜,朝廷专门设立了收购旧铜的机构和官员,每个官员都规定了需要完成的任务,完不成任务就要受到处罚。当时,很多文物,包括一些具有很高艺术和历史收藏价值的古代青铜铸品,也包括日常生活使用的一些极其精美的铜器,统统被收来炼铜铸钱,成为中国历史上对青铜文物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然而,康熙十年,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流传于民间的旧铜器已经差不多收完了,国家铜料日趋紧缺。
众多大臣和地方官员出谋划策,上奏康熙皇帝,要求在本地开矿采铜,可是,年轻的康熙皇帝始终没有答应。
原来,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明末矿工的暴乱。清朝入主中原后,反清复明的呼声始终没有停息。大量开矿,势必形成众多壮劳力聚集,重演历史。当时,清朝北有俄国和蒙古的威胁,南有台湾郑氏打着明朝旗号图谋夺取政权,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三藩割据麻烦,康熙皇帝不敢冒险开矿。
□正当康熙皇帝在为找不到新的办法来解决铜源问题的时候,一个消息从云南传来,令康熙龙颜大怒。
原来,当时主政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在昆明完成了一项浩大工程,他竟然在昆明北郊的鸣凤山上耗费250万斤纯铜铸建起了一座道观,取名金殿。整个朝廷内外大为震惊。
吴三桂在昆明建造“金殿”,无疑惹恼了正为铜发愁的康熙皇帝。后来,金殿建成两年后,康熙皇帝下令撤藩,于是,蔡毓荣率清军攻入云南。吴三桂不得已起兵反叛,七年后病死于长沙。
后来,蔡毓荣因为平定吴三桂叛乱有功,被任命为云贵总督。蔡毓荣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奏朝廷,请求在云南开采铜矿,蔡毓荣希望能够就地取材铸钱,解决军饷不足的困难。这一次,康熙皇帝终于恩准了,但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在云南驻军的军饷而已,对于全国铜的需求,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国家铜源枯竭的困难并未缓解。
□铸钱铜料的缺口依然越来越大,康熙十八年,有一位官员向户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竟然把铸钱铜料的来源,盯在了大清的国防安全上。
当时清朝的军队已经装备了很多用铜铸造的大炮,由于技术的问题,这些大炮的损耗率很高,通常坏了的铜炮都会拿去翻新,然后再重新装备军队。那个官员提出:可否把这些废旧的铜炮用来回炉铸钱?
尽管在场的官员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想法,但是,当时户部和工部的官员已经被铜源的问题折磨得焦头烂额,在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一并把这个方案报给了康熙皇帝。
在衡量再三之后,康熙最终还是批准了这个方案。
然而,这个办法带来的效果并不理想,整个废旧铜炮提供的铜料不过几十万斤,这只能维持户部和工部两个铸钱局不到三个月的运转周期。对于整个大清铜料的缺口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大清的铸币体系已经到了摇摇欲坠,面临崩溃的边缘,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就在这时,福建海边的一艘走私船被查获,官兵打开船舱,发现不少日本工艺品,还发现很多金属矿物一类的东西,经辨认,那些金属矿物正是大清禁运的铜料。船主因此犯了两项重罪,一是偷运铜料,二是私自出海。当时,为防止台湾郑氏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跨海进攻,清朝已实行多年的禁海令。
很快,人们在船舱里又发现了大量铜料。船主供出了一个让官员们兴奋不已的信息,那就是日本的铜料充足,可以从日本进口大清急需的铜料。
康熙二十三年,福建铜业走私事件让康熙帝眼睛一亮,很快,始于清朝顺治年间长达20多年的禁海令终于被撤销,人们不约而同地涌向同一个地方,冲着同一种商品而去,这就是日本长崎大量出口的铜。
然而,好景不长,康熙帝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自己晚年的时候,这个看上去已经解决的铜源问题,再次威胁到大清的前途。
原来,当德川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统治日本时,辅佐德川家族执政的大臣新井白石去长崎港调查,看见到处是来自中国的运铜船队,大惊失色。经过推算,新井白石得出结论,不出百年,日本铜将开掘殆尽。
于是,德川家族的执政者出台法令,规定出口大清的铜每年不得超过100万斤。而当时中国清朝的京城铸钱局,每年的铜需求量最少是400万斤,突然之间从日本进口的铜一下锐减到100 万斤,许多铸币炉不得不熄火待料,这让主管铸币的官员心急如焚。
□康熙皇帝驾崩时,铜源困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皇位传到儿子雍正手中的时候,国家铜料紧缺的困难,也同时传给了雍正。
雍正继位后,仍然在为解决铜源问题而操心。就在这时,雍正皇帝想起了一个人,此人叫做鄂尔泰。
此时的鄂尔泰正在赴任广西巡抚的途中,雍正临时决定改任他为云贵总督。
鄂尔泰究竟是何许人?原来,康熙年间,雍正皇帝还是一个亲王的时候,为了争夺皇位,争取康熙皇帝的好感,各亲王都想尽办法拉拢康熙身边的大臣。大臣都是精明人,当然不会拒绝,可是,有一位大臣却拒绝了雍正亲王的私人召见,明确告诉雍正:"皇子是不能随便结交外臣的。"这个敢于直言的人正是鄂尔泰。
当时的鄂尔泰官场并不如意,仅仅只是一个内务府员外郎。他以自己刚正不阿的气节给当时的四皇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雍正登基后,并没有因为当初的不买账而迁怒于鄂尔泰,反而非常器重他。
雍正皇帝重用鄂尔泰完全是凭着一种直觉,但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一决定将改变的不仅仅是鄂尔泰的命运,还有云南的命运,整个大清的命运。更不会想到的是,位于云南乌蒙山区的小地方将会从此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释放出夺目的光彩,这就是会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