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5 12:09:17尚未設定
中國的建築藝術特色
.宮廷建築
中國建築講求協調諧和,尤其是與自然環境的諧協。從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還是道家「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共生」的哲學,都是把人和天地萬物聯繫在一起,都為密不可分割的整體。即如宮殿建築上,僅採用橫向的發展,以寬廣的建築群來表現皇者的地位和皇權的威嚴,絕不利用縱向的發展,將宮殿建得高聳入雲,直指天空。可見中國人的敬天思想,注重與自然融合,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要征服自然,與天比高。
宮廷建築集中了當時的建築技術的精萃,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最高建築水平。早於商代後期,宮廷建築已出現於河南安陽。隨時代變遷,宮室的規模也逐漸擴大。從商、周、秦、漢、唐到宋元,宮廷建築除了有宏偉的外觀,更強調了色彩的豪華和內部裝修的精緻。到了明清兩代,中國史上出現了規模最大、最完整、最具代表的宮殿建築群。
明清兩代的宮廷,舊稱紫禁城,現稱為北京故宮。故宮是按照皇權至高無上的意識精心構成的。它依托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四套城牆作前衛後護,層層圍繞;再在核心區順序建立皇帝臨朝區、嬪妃居住區和御花園,充分體現了豪華、莊嚴、雄偉的皇家氣勢。
故宮以一條南北全長7.5公里的中軸線為主體骨幹,以外城的永定門為起點,建造一條筆直寬闊的大街,貫穿外城,直達內城的正陽門。由南至北,依次為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從太和門入內,迎面一片遼闊的磚砌廣場,場的盡頭展開三屠漢白玉圍砌而成的崇高臺座,臺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金碧輝煌的巨大宮殿,構成皇帝臨朝區,具有踞高臨下、雄視皇城的氣勢。繼續往北,以乾清門分隔,進入禁宮內苑,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組成核心建築群,左右配置妃嬪居住的許多組宮院。後面為御花園。出紫禁城北端的神武門,在景山之後,經過皇城的地安門,最後以形體高大的鐘樓、鼓樓完成中國古制「左祖右廟」、「五門」、「三朝」、「前朝後寢」等各種規範要求。
故宮建築以木構架結構為主。在石礎上立柱,柱上架樑,再在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樑,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構成一組木構架。在平行的兩組木構架之間,用枋聯絡住的上端,並在各層樑頭和脊瓜柱上安標,標間置椽,上覆屋頂。故宮建築除木結構部分外,房頂舖琉璃瓦,台基、柱礎和牆身等部分用磚石材石。
故宮建有莊重的「大屋頂」。所謂「大屋頂」,就是屋頂裝飾走獸,有曲線美,屋檐翹起,整個坡面亦成曲線。這不僅有利於排水,而且對屋面可以起到平衡作用,加強了柱子的穩定性,對房屋的結構很有利。
故宮除了極少數建築外,屋面都用金光燦燦的黃色琉璃瓦,牆、柱、門、窗用較深的朱紅色,基座用晶螢光潔的漢白玉石。這些強烈的色調,在陽光的照耀下,互相輝映,分外鮮明。在全城盡是灰磚灰瓦的民房當中,顯得格外突出。至於屋檐下的結構部分,則用青藍碧綠色,有時略加金點。這種冷色調,在陰影的掩映下,與屋頂和牆身的暖色調正成反照,使色調層次清晰,造型輪廓明朗,達到諧調的統一。在建築物的內部,主要殿內,以青綠色舖底;上塗金色,加以藻井一般都用規格化的彩繪,使用建築物內部也色彩鮮明,閃閃發光,部分補救了大殿內採光不足、陰暗沈悶的缺點。
在某程度上宮廷建築反映了當時社會狀況,以寬廣、橫向的建築群來表現皇者的地位和皇權的威嚴,表達了中國人注重與自然融合的敬天思想。皇者著重宮廷之建築,也可反映對現世的人生態度,把生命的理想寄託於現實世界裡。由此可見,中國人自強不息、寬容待物和積極的入世精神已融合於宮廷建築上。此外,每朝代的風俗和藝術特色,我們也能輕易地在宮廷遺址上尋見。而故宮不僅是中國建築史上燦爛的一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輝煌的一頁。故宮規模宏大,佈局整齊,主次分明,功能齊全,形象壯麗,嚴整和諧,色彩鮮明,美輪美奐,使它成為中國建築科學和藝術上的驕傲,世界優秀建築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