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4 22:33:05尚未設定

香港流行音樂評論



  九十年代起,音樂工業發展迅速,逐漸成為大眾文化。香港是亞洲華語歌曲的創作中心,富特色的流行歌曲亦盛播於亞洲各地。由此可見,香港於亞洲樂壇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此外,香港的歌曲多元化,從民歌、搖滾、清新小品,到近期大熱的R&B和Rap,都有其獨得之處。但是否從起步至今,香港的流行音樂都具教化作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流行音樂多是民歌為主。民歌的曲調清新,歌詞取材廣闊,具生活化。每首作品的創新度高,作曲人不模仿、不抄襲,填詞人敢於作品中直抒胸抑,對社會的一番感受。歌詞的咀嚼味道不俗,內容健康,字行間可見文學氣息,即使是「口語化」的歌詞,亦有藝術的理由。另一方面,演唱者懂得運用適當的聲調與感情,去表現每首歌曲的味道,富教化意味的歌詞便能更深入民心。「民歌時期」的流行音樂是以創作性為主。創作人均以創新、教育性和美學三個準則來創作音樂。故此即使有好作品,也未必「叫座」,因為他們並不是以賣座率作標準,為迎合大眾而扭曲藝術,唱片公司亦未必大力作宣傳。


  隨著社會變遷,流行音樂的性質亦有所不同。九十年代起,香港社會愈來愈商業化,流行音樂也受其影響而脫變。對於唱片公司而言,賣座率比起創新、教育性和美學更為重要。為了迎合大眾的喜好,曲風開始走向情歌路線。無論是搖滾、R&B還是Rap,都離不開一個「情」字。從暗戀、單戀、相戀到失戀,均被唱片公司視為一個好題材。歌曲旋律和歌詞都被格式化,只要是容易朗朗上口的便是大熱作品。歌曲旋律沒有個人風格,歌詞內容煽情且乏味可言。

  
  例如,Twins的《飲歌》的主題是失戀。可失戀與「我們是耶和華最寵愛的兒女」有何直接關係?乍聽之下,還以為是一首聖詩!難道情情愛愛之事是香港人最需要學習的?難道只為銷量,作品的優劣就可被忽視?此外,許多唱片公司力捧缺乏唱功的流行歌手,只要樣子甜美、俊朗,唱片銷量有一定保證,能否唱出歌中味道也不再重要。這樣下去,流行音樂恐怕只能淪為商業下的犧牲品。


  流行音樂活潑、生動、富時代感,最能代表社會的動向。但如果藝術缺乏了精神,無論包裝如何精美,都會是那麼蒼白。一首好作品,是能感動、能溝通、能交流,而非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幸而今天,香港樂壇還是有希望的。如林一峰、AT 17、The Pancakes、人山人海這些以清新小品為主的創作歌手和組合,可謂是一股清流,減低了香港流行音樂裡的商業味道。


  在林一峰的《青草地、溪水旁》中是這樣寫的:


  「青草地 溪水旁
  躺下來 脈搏聲
  吸口氣 蝴蝶撲鼻上」


  單看歌詞,於繁忙的都市裡嗅到一絲原野的味道,不就叫人心曠神怡嗎?


  盼望這股清流能持續成長,淡化流行音樂的商業味道。香港的音樂創作人和唱片公司,會是兼顧創新、教育性、美學和賣座率這四個準則,強化音樂工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