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8 13:27:54

[ 北緯36° ,法式沙漠? ]


沙漠中顛簸半日後,往南到達沙吉埌Ksar Ghilane綠洲, 抵達The Pansea Ksar Ghilane 帳篷旅館時已是傍晚。即使在冬天暮色裡走進這裡,乍見中央的游泳池的一潭黔綠反射著藍色漸層的夜空和棕梠,池邊的燈火搖曳,不管是不是人造水源,依然讓人感到如獲甘霖; 一旁觀星樓幽幽潛潛在水裡,像燈神探身的倒影,前方白影隱約的帳篷,著實如夢境般的恍惚。

 

 

( 夜景太難拍了,圖上是清晨的照片)

 

叫一個設計師談論旅行中的旅館,其實是非常傷感情的,我們太容易看到瑕疵。多半時候我寧願卸下專業的裝備,戴上玫瑰色的眼鏡,讓旅行單純是一個感情事件。但換個角度,我在旅行中的趣味也在於玩味這些飯店裡的設計意圖和美感操作。即使這趟北非之旅住宿經驗,大多是典型觀光、商務式飯店。站與站之間不同的風情特色,與不同領域的團友相處,更可以跳開設計師的角度,意會設計之所以讓人迷惑,在於穿梭在皮相的華麗之間。而我無法關閉的職業嗅覺,一旦擒到這些美感中透露的思考的深層和用心,更讓我深深感動。

 

The Pansea Ksar Ghilane 帳篷旅館, 隱身於獨立的綠洲之中,共有60個帳篷樹林裡的停車區步上石階,就是接待中庭。突尼西亞典型穀倉外觀、地中海式的庭院。而整體的色系,一如黃沙大漠。游泳池旁有一座觀星樓,塔台造型就宛如古城眺望的堡壘。經過塔台緊臨著營區。站在觀星樓眺望,每一小區都在棕梠之間自成一個隱密的區塊。而營區外圍的棕梠之後,就是廣闊的撒哈拉。

 

這裡的動線非常簡單,像葉脈分支,引入以棕梠相隔的各個小區,每區大約是6-8個帳篷為一個單位。小區塊規畫除了營運上方便管理, 在無垠沙漠之中,更讓旅人有一種隱匿而安全的氛圍,如果設計者果真在環境心裡學著墨過,這真是非常貼心。

 

觀光商務式飯店因為力求讓旅人舒適,多在公共空間融入些微的當地風情或主題特色,但住房多力求簡單現代以迎合普羅大眾不同的口味,當然很難融入當地的生活精神。我常說這是皮相”,但誰不要皮相? 我在旅行中,偏愛一種改變居室習慣的入宿,尋求不同的生活體驗。但這樣的選擇多半帶來許多的不便,這些缺點,卻往往變成日後回憶裡的經典。瑕疵甚至讓美更加獨特。

 

就如同Ksar Ghilane這個帳篷旅館,我們到達之時已經入夜,團員分別在不同兩個營區。一片黑暗的營區之中只有景觀地燈和從帳篷裡為微透出的光,接待人員領我們走到各自的小區,卻沒人知道哪個帳篷自己的房,上面並沒有編號。翌日醒來,我才發現,在椰棗樹乾枝的圍籬上,有一個營區的指標,用麻布袋絹印著帳篷號碼,粗礦和原始的手感。即使夜裡燈光不足看不清楚,我還是覺得非常可愛。

 

 

摸黑開啟棉麻的米白帳篷,是解開一個一個的綁帶。而掀起門簾後卻還有一層鬆織透光的麻質紗帳,,這層紗帳應是為了防夜裡的小蟲,卻在開啟的瞬間,多了一點細緻和遮掩的浪漫。帳篷裡是混凝土地,塗上黃沙色的漆,地上鋪的應該是柏柏人手織的塊毯。這帳篷不大,但色系非常溫暖舒服,白單駝毯的床包上擱著獵紅色的塊毯、兩旁牆上如燭台般的鐵飾小燈,鑄鐵家具上乾淨的陶缸和玻璃杯,這小小的帳篷內,有一種法式的美感。

 

除了入口區舖上石板,在步入帳篷區時,我們已走在紅沙的路徑,兩旁以椰棗樹的枯葉編織成圍籬,沿路有小石燈,光線在夜晚的演出,精彩而含蓄。可喜的是,這裡的現代並沒有企圖用光來強迫天然的黑暗。如果在觀星台上往下看,只像是綠洲裡一點點的小小的螢火。招待所的庭院裡,與黃沙同色的壁上掛著突尼西亞當地的土紅鏤空陶燈,在樸質牆上雕飾光影。往中庭走去,夜裡可以看到環伺空間裡透出的黃色光暈,仙人掌和沙漠玫瑰在暗裡隱隱約約。酒吧裡的躺椅軟墊、燈具和擺設,在迷濛的水煙和艷色織毯中仍有濃濃的阿拉伯風情,只是巧妙地融入法式的鑄鐵和現代抽象壁飾點綴,原始中的現代,粗礦中有細緻,平衡中的對比。就像一個法國女人穿梭在這屋裡的微光和突尼西亞的單弦琴音裡。

 

熱呼呼的淋浴後,隔日清晨醒來,我才看清這裡的顏色。

Paul Klee 1914年來到突尼西亞,當時他的日記裡充滿興奮之情,著筆之時還不時提醒自己,”旅行的熱情揮之不去,也就包含了太多自我要等到興奮的情緒消退一點,畫面才可以更客觀。我在往南沿途的風情中,一再見到他畫裡的宇宙式的語言,所有抽象的都必須詩一般的抽離,才能精粹。 皮革織毯岩石、棕梠、大漠的紅沙和水的藍,所有物件的質感和配色如同抽取Paul Klee 的油彩,每一個彩度即使只是細微的變化卻恰到好處。思芻當年突年西亞帶給他之震撼,不知他會如何畫這個100年後夜宿綠洲的風景?

我一路上爬觀星樓,從沙土的黃,扶手細看是帶灰的綠,到頂樓的鮮黃進陽光處的白,簡潔曲折、在光線中婉轉,外在岩石牆塊的碉堡,而內在卻是現代主義抽象的具體表現,我甚至想,也許柯比意( Le Corbusier) 也會同意。

 

體驗帳篷中的現代,算不算融入當地生活呢?比起貝都因人,我們幸運地多了暖氣,美感和感官舒適比例之間取捨的巧妙,實在難以一語道盡。當晚我曾激動地謝謝領隊帶我來到這裡,現在更是心懷感激。當初蓋這沙漠綠洲飯店的原始創意和經營理念我依然好奇

 


黃明勝 2009-01-13 09:24:50

寫得真好勾起了當時的依依不捨希望下次再有機會不再那麼趕絕不再那麼趕...

版主回應
說得好,我回來以後一直想當初真應該在沙漠裡跳個火舞之類的..呵!
決不再這麼趕了!
2009-01-13 14: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