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5 13:15:48符瑋

超越「辦公室政治」論﹕從清朝情結看《金枝慾孽》的文化現象

掀起全城熱潮的《金枝慾孽》一片終於曲終人散,很奇怪,同樣是死了主角,今次居然沒有人去信廣管局要求重拍結局,原來觀眾對古裝戲和現代戲﹝如《棟篤神探》﹞會自動調節採取雙重標準,香港人真真有趣。 在這裏我無意討論此劇的成功因素﹝諸如此劇代表「辦公室政治」→ 成功收視的馬後炮+想當然的論調﹞,也不想探討《金枝慾孽》一劇如何被諸位文化菁英視為宣揚人性陰暗面鼓吹勾心鬥角互不信任人性冷漠殺人如麻忠奸不明正不勝邪貶低女性倫理紊亂意識不良扭曲史實的文化沉渣 ﹝有興趣的讀者可閱蘋果日報10月3日頭版心理學家和文化人的評論﹞。我反而較為關心一個比較「無聊」的問題﹕為甚麼清朝戲在香港變得這麼受觀迎?到底這個清朝情結對我們有何啟示? 在這裏,我們不妨檢視一下香港自《雍正皇朝》後的古裝劇集﹝包括從國內買片的﹞的收視,以下的例子 排名及時間均不分先後,純綷以個人記憶作準﹝但以筆者對電視的沉溺,被我所遺忘的一律都可歸類「慘澹」之組﹞﹕ 大收 (做成文化現象)﹕ 金枝慾孽 (清)、雍正皇朝 (清)、還珠格格 (一、二) (清)、小寶與康熙 (清)、金枝慾孽 (清) 平平 (一貫收視)﹕ 康熙微服私訪記 (清)、康熙帝國 (清)、尋秦記 (戰國)、大唐雙龍傳 (隋)、少年天子漢武帝 (漢)、 鐵齒銅牙紀曉嵐 (清)、 英雄‧刀‧少年 (清)、大宅門(清)、孝莊皇后 (清)、 和坤傳奇 (清) 慘澹 (收視欠佳,乏人問津)﹕ 太平天國 (清)、血戰軒轅 (明)、成吉思汗 ( 元)、西夏皇朝 (西夏)、碧血劍 (明末)、宰相劉羅鍋 (清)、怪俠一枝梅 (明)、金牌冰人 (唐)、還珠格格 (三) (清)、神榜 (商/ 神話)、 烽火奇遇結良緣 (唐) 可以看到,自《雍正皇朝》後,清朝戲居然佔古裝劇的大部份,而且收視高企兼能帶起文化現象的劇全部均以清朝作為背景,其他朝代背景的古裝劇極其量只是中規中矩而矣,而慘死之古裝製作更大部份為非清朝背景之作。固然這裏涉及到製作實務的問題﹝用開的戲服便繼續用,熟識的人物令撰寫劇本時間縮短,紫禁城背景方便拍攝清朝劇等﹞,但事實遠比這複雜﹕說穿了,我們已看不慣非清朝的古裝劇,彷彿不是「清朝」的古裝劇便不太自然﹝更遑論陌生的西夏文化、蒙古文化﹞。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將我們對「中國」的應知全部聚焦於清朝之中,而清朝彷彿成了自然的、浪漫化了的華麗「中國」的表現場域。初漢盛唐,畢竟太久遠,宋朝太悲涼,明朝又太爛,而清朝似乎比較「有個性」,因為有別於其他朝代,清朝的裝束髮型均有其特點,而其他朝代;則只能梳髻。清朝的奢華耗費亦是人所共知,將其「正面化」便是華麗璀璨。清朝的官場又最為多狡詐,不似明朝那樣赤裸,也比起「盛世」的漢唐更令人有共鳴。這種清朝情結大至《臥虎藏龍》及張藝謀的奧運宣傳,小至清宮鬥爭電視劇,均在薩爾德 (Edward W. Said) 的東方主義 (Orientalism) 大旗下運作。不過今次《金枝慾孽》有其新的運作﹕對古代歷史的袖珍化、標簽化及玩具化,不單是一種「現代/ 古代」、「西方/ 東方」的鬥爭,更是一種自我的角力。華麗而頹廢的清代是香港的投影,這裏有的是巧取與機會,也有最極端的殺戮與控制,有著與世界交流的好奇,也有自身身份被毀的預感。但這個投影是必須保持特定距離去觀賞的﹕這是辦公室政治,但這是華麗的辦公室政治,有歷史感、有文化歷史沉澱的清朝辦公室政治,其直接的下場是死亡。藉著電視的「他者」角色,全港300萬市民來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我們全民以觀看困獸鬥以及殉情者的快感,以無意識的行為掩蓋我們無意識的悲涼。然後第二天,我們以追憶口味口誅筆伐的方式和其他人分享這集體經驗,從中我們的「香港人」身份又一次乘勢浮上水面,並且因為這種「香港人」意識連結了大中華文化的光蘊,它成了一次合法的身份展視。這種隱蔽的Discourse (論述) 運作,絕非個人意識所可以解釋,而是一種無意識的群體律動 。 這種群體律動的大前提,是對事實的抽離和隱藏的論述。太過明顯﹝比如以香港辦公室作政治題材﹞,便只會造就另一套黎姿舊戲《黑夜驕陽》﹝記得這套戲嗎?﹞﹕背景是一家族物流公司,男女主角因要改革而飽受批評,最後只有運用各種奇招才能制勝。夠「辦公室」政治了吧?結果收視慘死。單單事實的反映無助於觀眾的共鳴,這個道理傳媒人應該非常明白。時代脈膊通常是一個誤打誤撞的賭搏,電視人以此為賭注,可謂成王敗寇。最麻煩的地方在於,觀眾的口味永遠是自相矛盾的,永遠希望在新鮮感與規律性中取得平衡。比方說《金枝慾孽》就是編劇努力在小處上出奇不意﹝一些鬥爭的橋段可謂新奇而且永遠「估佢唔到」﹞,但在大方向上是可以預計到的﹝例如「原來」皇后最奸、主角殉情、大結局大混亂、盧海鵬奸有奸輸、結尾留下續集伏線如爾淳有龍胎、如妃皇后健在等等﹞,令到觀眾在剌激之餘又不會出現無力感,非常高難度。相反,一些劇偏要犯眾怒,如《棟篤神探》就在小處上可預計,大方向卻突然出奇不意,最後就劣評如潮。 在又一套清朝劇突襲得手後,我非常希望知道這個「清朝情結」何時才會結束?而它又會怎樣結束?這一切都非筆者所能預計。我惟一可以預計到的,就是無線電視在一至兩年收視低迷後會開拍《金枝慾孽2》,届時爾淳的小龍女會再度入宮,跟鈕祜祿皇太后和如玥皇太妃在道光朝﹝或者嘉慶末年﹞殺個難分難解,台下各女主角爭風呷醋爭做一姐,某某與女角又傳出緋聞,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又會拿《金枝慾孽2》來賺稿費,而《信報》文化版又會有一篇文章去批評這種視角的膚淺陳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