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5 10:40:07Black’
α 澎湖-逍遙二日遊
第 1 天
北海之旅 → 北海觀光碼頭(赤崁碼頭) → 北海四島
→ 姑婆嶼 → 鐵鉆嶼 → 險礁嶼 → 吉貝嶼 → 星光巴比Q
→ 夜釣小管 → 夜宿吉貝
姑婆嶼
位於吉貝嶼西南方,東側為北海最有名的丁香魚漁場,洄游季節,海域景觀相當壯麗,東南側海域存有珊瑚群,資源相當豐富,是從事海底景觀活動的良好地點。
姑婆嶼是澎湖群島中最大的無人島,冬季多盛產紫菜,產質最佳,每年冬季的採收季節,由管理委員會包船前往採集,盛況空前。為全國最著名天然紫菜產區。北面方山台地上建有一座英輪在姑婆嶼附近遇難紀念碑。
險礁嶼
位於吉貝嶼之南方,為典型由珊瑚砂及貝殼碎屑所組成的砂洲島,因附近多暗礁而得名。四周海底資源豐富,利用浮潛可盡情地欣賞成群的熱帶魚及珊瑚群,是一處極佳的浮潛地點,在島上還可以享受沙灘、戲水等活動。
吉貝嶼
澎湖北海最大的島嶼,沙尾海灣上一道數千公尺的黃金海灣綿延海際,藍天碧海與金色海岸相映成趣,海灣上有度假小屋可住宿,是相當具有觀光渡假價值的地點。
北海之旅 → 北海觀光碼頭(赤崁碼頭) → 北海四島
→ 姑婆嶼 → 鐵鉆嶼 → 險礁嶼 → 吉貝嶼 → 星光巴比Q
→ 夜釣小管 → 夜宿吉貝
姑婆嶼
位於吉貝嶼西南方,東側為北海最有名的丁香魚漁場,洄游季節,海域景觀相當壯麗,東南側海域存有珊瑚群,資源相當豐富,是從事海底景觀活動的良好地點。
姑婆嶼是澎湖群島中最大的無人島,冬季多盛產紫菜,產質最佳,每年冬季的採收季節,由管理委員會包船前往採集,盛況空前。為全國最著名天然紫菜產區。北面方山台地上建有一座英輪在姑婆嶼附近遇難紀念碑。
險礁嶼
位於吉貝嶼之南方,為典型由珊瑚砂及貝殼碎屑所組成的砂洲島,因附近多暗礁而得名。四周海底資源豐富,利用浮潛可盡情地欣賞成群的熱帶魚及珊瑚群,是一處極佳的浮潛地點,在島上還可以享受沙灘、戲水等活動。
吉貝嶼
澎湖北海最大的島嶼,沙尾海灣上一道數千公尺的黃金海灣綿延海際,藍天碧海與金色海岸相映成趣,海灣上有度假小屋可住宿,是相當具有觀光渡假價值的地點。
第 2 天
吉貝嶼 → 北海觀光碼頭 → 澎湖水族館 → 通樑古榕
→ 跨海大橋 → 小門鯨魚洞 → 竹篙灣大義宮 → 二崁古厝
→ 塔公、塔婆 → 西台古堡 → 西嶼燈塔 → 市區觀光之旅
→ 中央街 → 惠民惠安花園道 → 四眼井 → 施公祠-萬軍井
→ 天后宮 → 順承門 → 觀音亭 → 街頭血拼
澎湖水族館
水產試驗所興建的澎湖水族館,位在澎湖縣白沙鄉,占地約二點五公頃,建築面積四千六百餘平方公尺,是一座兩層樓建築,規畫瞬間最大容量為五百人,展示的水族生物以水族館所在地白沙鄉為中心,半徑八百公里內臺灣海峽及南中國海中的各式生物,更是一座寓教於樂、功能完善的水族館。它不但擁有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還建有一座精心設計、圓弧透明的水底隧道,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魚類。
通樑古榕
通樑大榕樹位於白沙島,緊鄰跨海大橋,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澎湖最老最大之一顆神木。位於白沙鄉通樑村保安宮前,樹齡已逾三百年 。相傳清康熙年間有商船航經澎湖,於通樑吼門水道遇難沈沒,僅餘一株榕苗漂至海岸,為鄉人拾植於廟前,歷三百餘年歲月風霜而蔚為今日覆蓋面積廣達六百六十餘平方公尺的奇觀 。
跨海大橋
澎湖跨海大橋橫跨白沙、西嶼兩島之間的吼門水道,水流湍急,流速可達每秒3公尺,為澎湖海域第二險流,值冬季東北季風時,更是怒濤洶湧,難以行船,因此,民國54年始建跨海大橋,歷經5年於60年完工通車,以解決三島往來的交通困境。後來因為橋樑腐蝕嚴重,乃於民國74年拓寬陸堤,於民國85年完成為雙車道新橋。至今大橋北端海域仍留有四處高架水泥塔,靠西嶼一帶留有一段斑駁的舊橋,是分別說明早期西嶼電力由高架塔跨海輸送,與舊橋功成身退的一段滄桑。
另外,漁翁島與小門嶼之門尚有小門橋相銜,此橋今人稱「跨海小橋」,橋兩端景象迴異,別有一番趣味。
小門鯨魚洞
小門為一座玄武岩的方山型小島,原與西嶼相連,後因海蝕作用而分離,現在築有橋樑相通。小門嶼面積雖僅約0.5平方公里,卻為澎湖群島地形、人文景觀的縮影。可觀賞玄武岩柱狀節理、白沙灘、石英砂、殼灰岩等。
「鯨魚洞」是小門嶼最特殊的海蝕地形,原為一玄武岩海崖,經海蝕作用後,貫穿成一海蝕拱門。據傳大約前世紀初(二十世紀),有一條鯨魚擱淺於附近撞擊玄武岩貫穿成洞,故命名鯨魚洞。
二崁古厝
二崁古厝位於西嶼鄉中部的臨海村落,村內多是典型澎湖古厝,其中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陳家古厝,建於民國元年,為具日式和西洋風格的五落式平房,其空間意象與裝飾,雕樑畫棟,兼具歷史文化傳承意義。
西台古堡
座落於西嶼鄉外垵村南臨海高地上,於清光緒十三年 (西元1887年)為防台灣海峽受賊寇侵擾而建,為國家一級古蹟,四周高築牆垣,牆內疊石成堡,堡下建有山字形隧道,氣勢雄偉壯觀。
四眼井
「四眼井」位於馬公鎮中央街北端。四穴井的開鑿年代沒有確切資料可查考,但是媽宮自唐宋以後就是「東洋」航線的中繼站,四孔井可能因位置低窪,可匯集三方泉水而成為過往船舶之加水站,因而逐漸被整砌成大井。後來在附近居民逐漸增加後,為維護汲水安全及秩序,乃以石板鋪蓋,上鑿四個井口,據傳中央街舊名大井街,即因本井而得名。
四眼井深約5.6公尺,徑約2公尺,逢旱不涸,水質清涼,本是極為優良的飲水,但自從有自來水設施以後,已變成了洗滌用的水井了。
基本資料
創建年代:似開鑿於明中葉(距今約300年)
古蹟等級:第三級
類別:古井
古蹟公告時間:74年11月27日
開放參觀時間:全天開放
天后宮
為馬公市著名的國家一級古蹟,是廟齡冠居全國的媽祖廟,廟體為唐山名匠精心雕砌而成。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的天后宮主祀媽祖,建於明萬曆二十(1592)年,典雅古樸,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是澎湖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內雕樑畫棟、刻工精細,建築手法古樸雅緻。廟體出自唐山名匠之手,有深具藝術造詣的各類雕塑,寺中並典藏有現存台灣最早的碑跡—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順承門
順承門為原小西門,於民國75年(西元1986年)重新整修,76年5月竣工。媽宮古城在日據時代,因興築馬公港及都市計畫,將古城牆拆除,僅剩順承門、大西門及附近一小部份的城牆。順承門段附近的部份城牆已與附近社區融合,大西門段的城牆則為現澎防部的圍牆。順承門為第二級古蹟,臨近馬公港,登城可一覽馬公內港海岸美景 。
觀音亭
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澎湖遊擊薛奎所創建,廟中供奉南海觀世音菩薩,肅穆清幽,極具賞遊價值,是澎湖最早的佛教寺院。
光緒十年(1884),曾一度為法軍所毀。光緒十七年(1891),總兵吳宏洛捐銀重建。日治以來也屢有整修,民國四十八年(1959)擴大改建成現在的面貌。
民國五十年間,縣政府曾在觀音亭北側中正公園內設置「澎湖體育場」,設備至為簡陋。六十九年運動場報廢,在東側看台上建造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澎湖國際獅子(會)也在西南角興建一座紀念亭。八十六年又將體育場空地,闢建為兒童遊樂中心與溜冰場。觀音亭前面的澎湖灣海域則因為冬季有強勁的季風,極適合風浪板活動,而被選為亞洲盃國際風浪板巡迴賽場地,現已建有帆船訓練中心乙座。
吉貝嶼 → 北海觀光碼頭 → 澎湖水族館 → 通樑古榕
→ 跨海大橋 → 小門鯨魚洞 → 竹篙灣大義宮 → 二崁古厝
→ 塔公、塔婆 → 西台古堡 → 西嶼燈塔 → 市區觀光之旅
→ 中央街 → 惠民惠安花園道 → 四眼井 → 施公祠-萬軍井
→ 天后宮 → 順承門 → 觀音亭 → 街頭血拼
澎湖水族館
水產試驗所興建的澎湖水族館,位在澎湖縣白沙鄉,占地約二點五公頃,建築面積四千六百餘平方公尺,是一座兩層樓建築,規畫瞬間最大容量為五百人,展示的水族生物以水族館所在地白沙鄉為中心,半徑八百公里內臺灣海峽及南中國海中的各式生物,更是一座寓教於樂、功能完善的水族館。它不但擁有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還建有一座精心設計、圓弧透明的水底隧道,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魚類。
通樑古榕
通樑大榕樹位於白沙島,緊鄰跨海大橋,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澎湖最老最大之一顆神木。位於白沙鄉通樑村保安宮前,樹齡已逾三百年 。相傳清康熙年間有商船航經澎湖,於通樑吼門水道遇難沈沒,僅餘一株榕苗漂至海岸,為鄉人拾植於廟前,歷三百餘年歲月風霜而蔚為今日覆蓋面積廣達六百六十餘平方公尺的奇觀 。
跨海大橋
澎湖跨海大橋橫跨白沙、西嶼兩島之間的吼門水道,水流湍急,流速可達每秒3公尺,為澎湖海域第二險流,值冬季東北季風時,更是怒濤洶湧,難以行船,因此,民國54年始建跨海大橋,歷經5年於60年完工通車,以解決三島往來的交通困境。後來因為橋樑腐蝕嚴重,乃於民國74年拓寬陸堤,於民國85年完成為雙車道新橋。至今大橋北端海域仍留有四處高架水泥塔,靠西嶼一帶留有一段斑駁的舊橋,是分別說明早期西嶼電力由高架塔跨海輸送,與舊橋功成身退的一段滄桑。
另外,漁翁島與小門嶼之門尚有小門橋相銜,此橋今人稱「跨海小橋」,橋兩端景象迴異,別有一番趣味。
小門鯨魚洞
小門為一座玄武岩的方山型小島,原與西嶼相連,後因海蝕作用而分離,現在築有橋樑相通。小門嶼面積雖僅約0.5平方公里,卻為澎湖群島地形、人文景觀的縮影。可觀賞玄武岩柱狀節理、白沙灘、石英砂、殼灰岩等。
「鯨魚洞」是小門嶼最特殊的海蝕地形,原為一玄武岩海崖,經海蝕作用後,貫穿成一海蝕拱門。據傳大約前世紀初(二十世紀),有一條鯨魚擱淺於附近撞擊玄武岩貫穿成洞,故命名鯨魚洞。
二崁古厝
二崁古厝位於西嶼鄉中部的臨海村落,村內多是典型澎湖古厝,其中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陳家古厝,建於民國元年,為具日式和西洋風格的五落式平房,其空間意象與裝飾,雕樑畫棟,兼具歷史文化傳承意義。
西台古堡
座落於西嶼鄉外垵村南臨海高地上,於清光緒十三年 (西元1887年)為防台灣海峽受賊寇侵擾而建,為國家一級古蹟,四周高築牆垣,牆內疊石成堡,堡下建有山字形隧道,氣勢雄偉壯觀。
四眼井
「四眼井」位於馬公鎮中央街北端。四穴井的開鑿年代沒有確切資料可查考,但是媽宮自唐宋以後就是「東洋」航線的中繼站,四孔井可能因位置低窪,可匯集三方泉水而成為過往船舶之加水站,因而逐漸被整砌成大井。後來在附近居民逐漸增加後,為維護汲水安全及秩序,乃以石板鋪蓋,上鑿四個井口,據傳中央街舊名大井街,即因本井而得名。
四眼井深約5.6公尺,徑約2公尺,逢旱不涸,水質清涼,本是極為優良的飲水,但自從有自來水設施以後,已變成了洗滌用的水井了。
基本資料
創建年代:似開鑿於明中葉(距今約300年)
古蹟等級:第三級
類別:古井
古蹟公告時間:74年11月27日
開放參觀時間:全天開放
天后宮
為馬公市著名的國家一級古蹟,是廟齡冠居全國的媽祖廟,廟體為唐山名匠精心雕砌而成。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的天后宮主祀媽祖,建於明萬曆二十(1592)年,典雅古樸,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是澎湖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內雕樑畫棟、刻工精細,建築手法古樸雅緻。廟體出自唐山名匠之手,有深具藝術造詣的各類雕塑,寺中並典藏有現存台灣最早的碑跡—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順承門
順承門為原小西門,於民國75年(西元1986年)重新整修,76年5月竣工。媽宮古城在日據時代,因興築馬公港及都市計畫,將古城牆拆除,僅剩順承門、大西門及附近一小部份的城牆。順承門段附近的部份城牆已與附近社區融合,大西門段的城牆則為現澎防部的圍牆。順承門為第二級古蹟,臨近馬公港,登城可一覽馬公內港海岸美景 。
觀音亭
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澎湖遊擊薛奎所創建,廟中供奉南海觀世音菩薩,肅穆清幽,極具賞遊價值,是澎湖最早的佛教寺院。
光緒十年(1884),曾一度為法軍所毀。光緒十七年(1891),總兵吳宏洛捐銀重建。日治以來也屢有整修,民國四十八年(1959)擴大改建成現在的面貌。
民國五十年間,縣政府曾在觀音亭北側中正公園內設置「澎湖體育場」,設備至為簡陋。六十九年運動場報廢,在東側看台上建造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澎湖國際獅子(會)也在西南角興建一座紀念亭。八十六年又將體育場空地,闢建為兒童遊樂中心與溜冰場。觀音亭前面的澎湖灣海域則因為冬季有強勁的季風,極適合風浪板活動,而被選為亞洲盃國際風浪板巡迴賽場地,現已建有帆船訓練中心乙座。
上一篇:α 澎湖-菊島吉貝白沙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