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4 09:30:36高處不勝寒

南洋台灣姊妹會---新希望文教基金會「新厝邊的故事」全國徵文獎

南洋台灣姊妹會--- 新希望文教基金會「新厝邊的故事」全國徵文獎

天皇皇,地皇皇
 無邊無際太平洋
 左思想,右思量
 出路(希望)在何方
 天茫茫,地茫茫
  無親無戚靠台郎
  月光光,心慌荒
  故鄉在遠方

朋友辦,識字班
  走出角落不孤單
  識字班,姊妹班
  讀書(識字)相聯伴
  姊妹班,合作班
  互信互愛相救難
  合作班,連四方
  日久他鄉是故鄉

這首「日久他鄉是故鄉」,是已獲3屆金曲獎、今年更勇奪首獎的「交工樂團」給外籍配偶的代表作,充分表達異鄉游子心聲,成了他們在各種集會場合琅琅上口的歌謠,他們徬惶無依的身心,認同台灣、希望台灣也認同他們!

「一天到晚作工,老公和家裡的人還不滿意,經常打、罵我們……」幾乎每件外籍新娘家庭糾紛,都是一樣苦難!

「這孩子完全聽不懂我們講的話,也不會說話……」幼稚園老師告訴縣長,說家長不喜歡讓外籍新娘與外界接觸,母親自然與孩子說母語,導致孩子完全聽不懂我們語言。

這些都是外籍新娘林林總總的悲情,外籍新娘嫁來台後際遇各有不同,大部份男子對遠從外國娶來的媳婦格外重視,對妻子離家思鄉之苦十分體念,加上家人對媳婦珍惜,經一段適應期,多數能成就美滿婚姻,但部份男方及其家庭認為他們是花錢「買」來的媳婦,這種把婦女當作商品的心態往往造成婚姻悲劇,衍生許多糾紛。

「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是推動外籍新娘人權的重要推手,她看到東南亞女性移民的弱勢處境,深思全球移民共通的歷史情境,認為在移民滄桑史中,外籍新娘是提供台灣審視的一面鏡子。

夏曉鵑十多年前在美濃進行農村調查時,發現外籍新娘人數愈來愈多,卻因語言不通,出外就像失去行為能力般無助,「美濃愛鄉協進會」調查發現美濃鎮自1993年開始,陸續有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緬甸籍的新娘嫁入該鎮,有鑑於外籍新娘因語言障礙而造成生活適應上的困難,因此「愛鄉」基於人道關懷的精神,協助這群外籍新娘認識我國語文,以提升其適應台灣生活的能力,1995年美濃創立全台第一個外籍新娘識字班,開始為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新娘教授中文,大家過去沒經驗的工作,只好一邊做,一邊解決問題,層層撥開糾葛移民的血淚史。

外籍新娘識字班課程以教授中文能力及中文會話能力為基礎,內容以貼近外籍新娘們在地生活的需要為主軸,並以密切互動共同成長的方式進行教學,期望外籍的美濃媳婦藉由參與識字班的課程和相關活動,順利融入我們社會,並建立互助自主性的團體。

在「愛鄉」這個NGO社團開始成立外籍新娘識字班並已有相當成果後,內政部也積極輔導全台外籍新娘生活適應及語文訓練,旗山區社福中心和美濃鎮獅子會、扶輪社等社團,對於外籍新娘嫁入本地後的生活適應等問題也非常關切。

美濃識字班成功培訓一些社區婦女成為義工老師,讓本地婦女在協助教學過程中分享不同的生活經驗,協助外籍新娘融入本地生活環境,讓她們不再是被社會邊緣化的一群,旗山區社區大學開設的「親職教育」課程,可瞭解外籍新娘下一代發展遲緩並非基因問題,而是「文化刺激不足」所致,因媽媽的社會孤立,以及語言、文化的不同,而在教養孩子上產生困難,這樣的問題需要社會大眾、家庭、以及社區更多扶持與協助。

「我們真的很努力學習、希望成為台灣人,但社會始終排斥。」這是外籍配偶的心聲,美濃首創外籍配偶識字班,建議南洋姊妹們應團結互相扶持,從美濃到台北以「南洋姊妹會」名義開課,根據外籍配偶需求設計課程,積極籌組社團,改善南洋婦女在台處境。

外籍新娘識字班,使南洋姐妹在「愛鄉」協助下走出異地他鄉的孤寂領域,相互支持與學習,將他們成長經驗、喜悅與朋友分享,共同激盪真正多元平等的社會,經8年成長、茁壯,終於在2003年12月7日成立屬於新移民女性的「南洋台灣姐妹會」,正式向內政部登記立案,成為全台第一個外籍配偶NPO團體,建立支持網絡,協助在台南洋各國籍婦女建立社會資源,改善在家庭、社會、工作、教育和法律上應有的權益,她們希望有一天能被真心接納,全台包括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和柬埔寨等地配偶上百人加入,以克難方式跨國界成立的「南洋台灣姊妹會」,也是世界少有的外籍新娘組織,突顯台灣社會的轉變、包容與成長。

理事長是柬埔寨籍的蘇科雅,她嫁到美濃已5年,籌組姊妹會備感艱辛,最大阻礙來自外籍配偶家庭不支持,使許多外籍配偶從此在識字班消失,也有人以工作忙碌或家務多為由推辭,蘇科雅說,她很努力融入台灣社會,上識字班學國語,經常主動和婆婆及鄰居交談學客家話,自覺相當幸運,但有許多南洋姊妹的家庭卻連門都不讓她們踏出一步,唯一出門機會就是下田工作。

許多外籍配偶很努力學當台灣人,希望社會能接納她,上識字班後才能學習和婆婆相處,他們希望南洋姊妹會的成立能協助外籍配偶改善生活,同時改善他們的家庭。

旗山區社大主秘邱靜慧描述外籍新娘-貢獻了子宮、貢獻了勞力、貢獻了青春,對於台灣社會付出如此多,南洋婦女的心中也不禁疑問,台灣人民為何一再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她們,難道她們不能成為台灣人嗎?經十多年歲月,互相尊重、學習,不僅是南洋婦女的課題,也是台灣社會的重要課題,她們與台灣所有人一樣,除了生活各種需求,也同樣需要被尊重、被愛護,她們也想發揮或學習更多一技之長,小孩長大後,也想找份工作幫助家庭經濟,並透過工作發展自己能力與自信。

邱靜慧說:「從識字班、親子教育、工作等實際參與和觀察,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台灣與東南亞婦女都需要共同努力,以這個心祝福剛出生的南洋台灣姊妹會,以及其他共同致力於此的團體、個人,『日久他鄉是故鄉』是大家的信念。」

  「南洋台灣姊妹會」成立後,美濃鎮外籍新娘更聯合開設「南洋媽媽廚房」,呈現異國風味的道地南洋精緻美食,是台灣首次集結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等「南洋台灣姊妹會」力量,克服萬難所開設的餐廳,不僅能吃到許多媽媽們的拿手家鄉菜,還可欣賞手工藝品、手繪本,聆聽她們的心情故事,南洋媽媽們也大方地公布食譜,更可進一步與她們親密接觸,體驗南洋媽媽的真性情。

「南洋媽媽廚房」開設後不久,行政院長游錫堃(方方土)在高雄縣長楊秋興等人陪同下,到鳳山訪視外籍配偶家庭,並在婦幼館「游記南洋廚房」與外籍配偶一起動手做越南春捲,和她們閒話家常,了解她們需求,期能為他們解決問題,政府在許多NPO團體努力多年後,真正開始重視這些新新族群。

 外籍配偶趁機紛紛向院長訴苦並提出建言,他們提的問題包括不要被當作貨品買賣的人權維護問題、40萬取得國籍的難關、外籍配偶和子女教育問題等,雖用生硬的國語表達,但都是他們最迫切需要協助的心聲。

游院長說,台灣是多元移民族群社會,他自己也是第7代移民,不管是已移民來或未來要移民來的,都是要讓生活更愉快,外籍配偶有30多萬人,大部份來自南洋,已成為國內第5大族群,她們只要認同這塊土地就是台灣人,也就是下一代台灣之子、之女的母親,所以要讓外籍配偶有更多學習機會,她們帶來各種族群文化相互激盪,使文化更豐富,協助外籍配偶獲更完善教育的工作很重要。

 游院長很懇切地以自己為例勉勵外籍配偶,說日據時代教育普遍偏低,自己母親就沒唸書,是4歲就到父親家裡的童養媳,當場有人說要栽培像院長一樣的子女;針對教育問題,游院長再度以自己為例,說他以前唸高中、專科和大學都是唸夜間部,宣示窮人晚上唸書也可奮發圖強,強調政府要設法讓外籍配偶唸書,幫她們趕快融入社會。

 2005年9月15日,台灣第一本由外籍配偶以中文書寫的創作集《不要叫我外籍新娘》新書發表會,她們為自己發聲,強調她們已是道地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