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業潮男跨界鱘獲農業革新大利多 黃偉哲做青農最佳後盾打造青農友善城市
(CITY BEIG 樂活城市新聞 古秀美 林平安記者 台南報導)
農業人力老化與農村人口外流一直是台灣農業相當嚴峻的兩個議題,台南市長黃偉哲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新農人計畫,號召青年返鄉投入農業,他並於今(21)日偕同農業局長謝耀清及林志展議員拜訪安定區青農李昆桓,強調台南要做青農的最佳後盾。
經介紹魚菜共生的運作情況,黃偉哲市長現場採摘試吃麒麟萵苣及捕捉鱘龍魚(中華鱘),稱讚李昆桓3年來不斷克服困難,將養殖鱘龍魚育成率從6成提高至8成,並將澳洲鱘及短鼻鱘的育成率穩定維持在8成以上,相當不容易。
黃偉哲市長表示,很高興見證一群少年吔種田,能夠在炎熱的南台灣養殖鱘龍魚,需要技術、毅力和恆心,更需要大家協力,能夠養殖成功可說是台南之光,市府會持續給予協助克服困難,積極開拓行銷通路,吸引資金投入,進而擴大產銷規模,成為台灣之光。
台灣鱘龍魚養殖的大宗,多集中在北台灣,如宜蘭縣、新北市及新竹縣;李昆桓原本從事與農業完全不相關的服飾業,但因感家中農地閒置相當可惜,下定決心投入上百萬資金,搭建網室設備,為了更有效提昇農業設施效益,特別加高建築高度,採用魚菜共生的生產方式。
黃偉哲市長對於李昆桓克服環境氣候問題養殖鱘龍魚,感到相當難能可貴,佩服其「可以接受失敗,但不能接受放棄」的勇氣。
在南台灣養殖鱘龍魚,首先要面對的是該魚種對低水溫、高水質的要求;李昆桓經歷了3年左右的嘗試,面對困難不斷克服挑戰,終於掌握養殖技術,將原先只有6成的育成率提高至8成,相當令人感佩。李昆桓回想當初從不被看好到現在取得豐碩的成果,一路走來相當有成就感。
李昆桓在養殖鱘龍魚的過程中,越挫越勇,最終找到較耐高溫的鱘龍魚品種,現今已成為台南鱘龍魚養殖的先驅,而養殖的魚種也從一開始的中華鱘,增加了澳洲鱘及短鼻鱘等,且育成率都可穩定維持在8成以上。
目前李昆桓所飼養的鱘龍魚,8個月大已可達2斤重,而搭配種植的水耕萵苣,也只需要3週的栽種期就能收成上市,魚菜共生模式循環經濟已相當穩定發展。
同時,李昆桓配合「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栽種了5公頃左右的胡麻,未來規劃將自身生產的農漁產品搭配銷售,並與其他企業合作,讓優質的農漁產品開拓出更多元的通路。
由於李昆桓從事農漁業生產相當多元,發現台灣農業發展現況上,農業人力缺乏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因此近年來積極研究無人機替代技術與胡麻機械化收割,並自發性地舉辦多場推廣說明會,期望為台灣的農業更盡一份心力。
有鑒於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李昆桓還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了「種田少年」團隊,並擔任副執行長,團隊除了農業生產經營外,更涉及品牌經營、多元服務開發、平面設計、社群經營管理、食農料理開發及無人機代噴技術開發等,將原本單純的農業生產,轉化成能夠利用多元專業和才藝的多角化新農業經營模式。
黃偉哲市長指出,對於青年投入農業始終相當重視,並樂於聆聽青農的聲音,有關務農過程中,不論在技術、資金或土地取得方面所遇到的問題,市府都將盡力協助解決,未來更將持續努力讓台南成為青農友善的城市,讓青農生產、生活皆無憂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