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9 01:52:55古 秀 美
私部門首例 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獲指定國寶
(CITY BEING 樂活城市新聞/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本市學甲慈濟宮收藏有全臺數量最豐富的葉王交趾陶作品,繼 2008年由前縣府指定為「一般古物」後,市府文化局於 2012年獲文化部補助執行「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古物文物價值之調查研究計畫」,委託雲科大曾永寬老師就學甲慈濟宮現存共 249件葉王作品進行調查研究,103年 1月完成研究報告。文資處參考審議委員意見及調查研究成果,優先擇取「加官、晉祿」、「合境、平安」、「胖、瘦羅漢」等提報,本日正式獲文化部古物審議委員會全體委員一致通過,指定前述 3組共 6件作品為國寶,這除了讓臺南市成為擁有國寶級古物的三個城市之一,也創下國內私部門典藏古物獲指定為國寶的首例。
「國寶」係「古物」文化資產分類裡最高層級的物件,一如「民俗」分有國定及縣市直轄市定,「國寶」的指定權責在中央政府。由於歷史因素,目前全國指定的244組共 689件國寶中,多數(166組)為故宮所收藏的中國歷代文物,其他則多由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及國立臺灣博物館等各國立館所保管,內容亦多為歷代文物,少數則有臺灣史前原住民文物。與臺灣近代 400年史相關之國寶級文物,則寥寥可數,更遑論民間藝術品。目前「國寶」有 239組集中於臺北市前述各國立機構,僅 5組於東部兩遺址出土文物藏於臺東縣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在臺灣歷史長期的發展中,廟宇不但是地方信仰的中心,其有形的廟宇建築,或無形的祭祀慶典,皆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臺南市屯墾發展極早,歷史悠久,廟宇眾多,其所保存之各類型古物亦眾。本市此次所提的學甲慈濟宮葉王 3組 6件交趾陶作品,為傳統廟宇裝飾,是葉王交趾陶作品中極為出色、具代表性的作品,亦期能透過指定為國寶,使此一民間藝術更受國人所重視。本次提報中央審議的 3組 6件葉王交趾陶作品「加官、晉祿」、「合境、平安」、「胖、瘦羅漢」,市府文化局以其充分具「國寶」價值,理由包括:
(1)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特色:
清道光以後,臺灣建築裝飾開始日漸盛行,大陸交趾陶師傅紛紛來臺發展,傳承衣缽,葉王乃是目前文獻可考,第一位本土交趾陶師傅。其作品展現華夏文化之傳承,並發展出臺灣特色,引領後世匠師走向細緻寫實,主題生活化,突破傳統釉色走向更多元的發展。葉王作品基於寫實風格,反映當時晚清社會人物情況,特別是此 3組 6件作品,仕紳官宦樣態及赤裸上身的市井常民,皆生動反映當時社會多元樣貌。
(2)具有特殊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
交趾陶承繼於中國「唐三彩」、「遼三彩」、「宋三彩」與「琉璃」等低溫鉛釉系統;明清時期普遍流行於中國福建與廣東地區民窯,主要用於建築或寺廟裝飾,流傳分佈武嶺以南乃至越南等粵民移居地。臺灣交趾陶經閩粵移民傳入,堪稱中國源遠流長的三彩釉,其最後遺緒。葉王不僅承繼閩粵匠師的技術和材料,更匯集其釉彩及雕塑之長,將交趾陶推昇成極具地方特色的陶藝品。其施釉以「點注」方式,而非大面積塗抹,其用色又以「胭脂紅」如紅寶石般透明澄澈、嫣紅而不嬌豔的展現,最可看出特別之處,至今仍為後人極力追求的施釉技藝。
(3)具有特殊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
以往廟宇每隔幾十年就重修或重建,交趾陶僅被認定為是廟宇配件與消耗品,故一般匠師不會將大量精力用在創造鉅細靡遺的細節上。葉王卻以其細緻寫實的風格,發展出臺灣交趾陶工藝特色,提升交趾陶的藝術價值。葉王作品題材雖多取自傳統戲曲,但其寫實精神卻獨樹一格。有別於其他匠師總有一套標準範本,葉王作品深刻觀察客觀現實進行塑造,每個人物表情與造形皆不盡相同,具藝術開創性,其細節刻畫與實際觀察的風格,展現在每件作品中,具特殊價值與不可替代性。
(4)品質精良且數量特別稀少:
葉王在臺南、嘉義一帶廟宇原有許多作品,但歷經150年來各廟宇的損修與風曬雨淋,且過去屢遭竊取,現今保存數量不多,此六件屬難以製作之大尺寸作品,又皆為完整成對之經典,倍增其意義與價值。依據林洸沂與左曉芬之研究,各地擁有葉王作品之廟宇,經瞭解目前以學甲慈濟宮所保存之葉王交趾陶作品數量最多(249件)。
文化局指出,臺南市以謹慎態度,自學甲慈濟宮所藏249件葉王交趾陶作品中,優先挑選品相、完整性皆為最佳之3組6件,做為葉王交趾陶第一批次提報國寶名單,其他243件作品,亦深具特殊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後續亦將整理相關資料,依序規劃提報國寶或重要古物。目前由市府文化局所管文物的清查工作已告一段落,後續也將持續檢視相關物件及市內重要歷史空間之文物,擇取進行調查研究,提報國寶及重要古物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