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0 21:24:58古 秀 美

跨局處社造合作 實現文化立市願景

 

(CITY BEING 樂活城市新聞/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臺南縣市合併升格之後,有城有鄉、有山有海,加上豐富的人文歷史,使臺南成為一個生活圈完善、體質更加健全的大城市。城市宜居的生活環境端賴公部門與社區公私協力的深耕營造,因此本市自100年起即特別由賴市長親自主持「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委員會」,並由文化局擔任秘書單位,整合及協調各局處資源。近期各區舉辦的社造成果分享會,分享眾多社造成果及區域發展願景,其經驗可說正是臺南市政府三年多來推動社造的縮影。

 

    市府於100年起以「文化首都」、「觀光樂園」、「科技新城」、「低碳城市」等四大願景為主軸,持續推動的「建設新臺南十大旗艦計畫」,其中「文化首都創意城市」主計畫即針對本市社區營造的發展需求勾勒出願景。本市社造工作由文化局領銜,與社會局、都市發展局、衛生局、環境保護局、教育局、農業局、警察局、民政局及水利局等局處通力合作,10局在業務上各推動特定計畫,總計有30項計畫與社區營造相關,共同構築臺南市的社區協力政策。因應大臺南幅員廣大、區域特色顯著的特性,本市自100年起推動區層級社造,扶植區公所成為在地的社造中心,也是市府推動社造工作的重要協力者。每年皆有上百個社區、團體、公所等參與各局處社造相關計畫,多方及跨領域的協力合作,讓臺南成為名副其實的宜居城市。

 

    文化局指出,這30項社造相關計畫,涵括「社區培力」、「公共安全」、「空間改造」、「友善家園」、「環境永續」及「終身學習」等6大面向。除常態計畫之外,各局也設定階段性的實驗性主題,以持續激發大臺南社造創新的活力及動能,包括文化局的「社區劇場」、「社區色彩改造」、「社區繪本」等計畫,社會局的「福利化社區旗艦型計畫」,都市發展局的「臺南築角」計畫,衛生局的「高齡友善城市推動計畫」,以及環境保護局的「低碳示範社區推廣計畫」等,透過這些實驗性的計畫,市府也得以逐步提昇執行單位之社造知能。近期各區就文化建設、城鄉風貌、街景改造、都市計畫、社會福利、產業節慶、防災安全等多元面向分享其多年來之社造成果,即可具體而微地看出市府近年來推動扶植的區層級社造工作,廣泛涵蓋了社區生活的各個層面。

 

    鄉鎮公所改制為區公所後該扮演何種角色,是縣市合併後台南城市治理上的重大課題,而區級社造中心計畫,正是配合公所角色調整而擬定。由於過去鄉鎮市公所是與地方接觸最密切的基層機關,若轉型後的區公所能在其行政中納入社造的精神,將對在地社區發揮最直接的協力作用。爰此,賴市長於上任後,即積極主張區公所應推動行政社造化,由各區主秘擔任區級社造小組召集人,透過市政府的各項培力計畫,成為「區層級社造中心」。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0多個區公所加入試驗的行列,未來文化局也將持續推動培力計畫,鼓勵更多公所積極投入。

 

    文化局指出,在市府各局、各區公所、在地社區及民間團體的協力合作下,零散的社造點組織成為社造家族,過去單打獨鬥的區公所也成為相互往來交流及良性競爭的策略聯盟,社區可深入經營的面向也愈趨廣泛,這些對於大臺南社區的相互學習、社區居民的情感連帶,都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在各局的重點推動項目上,目前全市有至少237個守望相助隊,379個社區關懷據點,7所社區大學,38所樂齡學習示範中心,44隊河川巡守隊、600隊環保義工隊、50個農村再生社區等公私團體持續與市府協力,推動各面向的社造工作。文化局本身的新故鄉社造計畫更廣納社區、區公所、學校為協力對象,4年來在455個社造點積極投入政策性徵選補助、社造家族輔導、藝文深耕推廣以及社區生活美學工作,成效有目共睹。

 

    為積極推動全市的社區營造風氣,文化局特別在文化資源科下設有社區營造股,是全國各縣市唯一於文化部門設有社造專責單位的縣市。歷經多年滾動調整,本市社造委員會運作已漸趨成熟,專責單位亦能掌握大臺南社區現況。委員會下設的跨局處工作小組,亦積極協調整合,落實各局政策分工。

 

    文化局長葉澤山說,文化局的社造股就像是大臺南社區大小事的資訊匯流中心。縣市合併後的臺南市幅員廣大,範圍延伸北起後壁、南至仁德。其中最北邊的後壁,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無米樂」菁寮聚落,最近土溝村也將整個社區改造為一座開放式的農村美術館,吸引全臺許多年輕族群及藝術家前往朝聖。另外,過去曾為登革熱所苦的北區大港社區,經由社區居民的持續投入以及市府的輔導,居民開始種植香草改善環境、美化社區,越做越有興趣,現在甚至已經發展出在地的香草產業。另外像前兩年西港區公所同仁與攝影組人員花了數個月的時間,走遍全區至里鄰社區採訪在地耆老,透過18道料理,寫成在地耆老18段令人懷念、充滿回憶的感人故事,集結而成《美味故事》一書,詳實記錄了地方耆老們人生歲月中最懷念的人、最感動的事以及最美味的料理,這本《美味故事》可說是臺灣最道地的在地版《深夜食堂》。另外如安平,它除了是臺灣近代歷史的源頭、觀光重鎮,其社區營造的能量在全國排名也是數一數二的。葉局長說,一座城市要進步發展,除了公部門的政策方向要正確,由下而上的市民參與,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市民參與的養成與醞釀,則有賴持續不斷的社區營造工作,否則「市民主義」只是空談。這也是近年來「社區營造」逐漸為各級政府淡化,但臺南市仍積極推動的最主要原因。

 

    社區營造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工程,需要時間的醞釀與累積,未來本市將持續深化行政社造化的工程,鼓勵企業、社區、團體等民間組織投入社造領域,透過有助於彰顯城鄉人文歷史的社造主題,以社區自主規劃、公民參與城市治理之精神,與市民共同建構安居樂業的幸福大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