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失智症--可從成功的老化開始
(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莊阿媽今年73歲,從三年前開始,記性變得不好,常常問過的事情,一問再問,家人不勝其煩。後來阿媽變得疑神疑鬼,常覺得有人要害她,把她的東西藏起來,讓她老是找不到。她一生克勤克儉,年輕時因為不識字,只能與丈夫從事勞力付出的工作,對於金錢常有匱乏不足的危機感。最近一直拿著郵局存摺,跟家人說她的錢被盜領了,其實錢根本沒有短少。因為家人不予理會,她在公寓大樓挨家挨戶按門鈴,問誰偷走了她的錢,引起很多糾紛。大樓鄰居忍無可忍,告到派出所。類似的情節反覆上演,家人決定將她送到安養院收住。但安養院拒絕,因為她在安養院會騷擾其他住民。經輾轉來到衛福部嘉南療養院,透過一系列檢查評估後,診斷為失智症併有精神及行為異常症狀。在藥物控制及日間留院治療後,症狀已受控制,家人也得喘息。
依照內政部台灣地區人口統計資料 ,從1993年起臺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 。2007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0.2%; 2017年時為13.6%。至2026年為20%,即每五人中就有一位高齡者
。經建會2011年報告指出,199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將有三成沒孩子,四成沒孫子。在垂垂老矣之時,依然能自立自足,過著滿足而有尊嚴的晚年,是高齡化及少子化的衝擊下,應該及早思考及準備的重要課題。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顏世卿醫師表示,影響老年失能的最常見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失智症。失智與老化是高度相關的,但這不代表老化必然失智,有很多高齡老者,即便同齡的伙伴,遭受失智症侵襲,靈魂被偷竊,他們依然身形優雅,健步如飛,眼睛炯炯有神,言語清晰,思考靈敏,老而不癲,這就是所謂成功的老化。這樣的晚年,令人羨慕,要如何才能辦到呢?「修女研究」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所謂「修女研究」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大衛.斯諾登(David Snowdon)對老化與阿茲海默症的追蹤研究,阿茲海默症是造成失智最常見原因。他從1986年開始以修女養老院(聖母院派)的678位修女作長期追蹤,研究開始時修女年齡約為75~103 (平均=85)歲。這個研究的特色是修女們生活方式相近,可排除很多影響解釋結果的干擾因素。最重要的是這個研究到目前為止,共解剖了一百多個大腦,對於失智症,不只有臨床的症狀描述,更有病理解剖的佐證。這點相當重要,因為臨床的症狀表現與病理解剖的證據,雖然大致符合,但卻有例外。這些例外的案例,反而提供我們「成功的老化」的典範。
修女們在年輕進入修道院時,都必須寫下自傳,這些自傳寫作內容的語意密度(idea density)與文法複雜度(grammatical complexity)可以預測阿茲海默症發生的可能性。研究發現語文能力及教育程度較佳者,生前罹患失智症的機會較低。反之,自傳內容的語言表達能力較簡略,內容較膚淺者,罹患失智症的機會較高。但與解剖發現相對照之後,卻發現有些修女生前沒有被診斷為失智症,但腦卻有嚴重的阿茲海默症病理變化,也就是說雖然她們的腦已經萎縮損壞,行為及精神卻無失智的跡象。這些修女都是教育程度及自傳語文能力較佳者,受教育對阿茲海默症有保護作用,於此得到證明。
另外,從自傳寫作內容的分析也發現,情緒型態也是可以預測阿茲海默症發生的可能性。自傳內容洋溢樂觀、知足、奉獻的正面情緒者,比較高壽且失智症比率較低。反之,有憂鬱、憤怒、悲觀者,壽命較短且失智症比率較高。
魯哀公曾問孔子:「智者壽乎?仁者壽乎?」看來在「修女研究」得到了答案。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努力修行讓自己成為智者及仁者,才是成功老化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