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大醫院【關節鏡手術於腕關節之應用】~骨科部吳柏廷主治醫師
{ 見圖吳柏廷主治醫師/成大公關室王玉柳攝 }
(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自西元1918年日本醫師Takagi 開創關節鏡手術以來,有關於關節鏡手術之技巧與應用日進千里。傳統外科手術治療關節的損傷,通常是需要破壞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打開關節囊後,才能洞悉關節內情況而加以治療,這對關節無疑是進一步受創。而傳統大傷口術後傷口疼痛、腫脹,住院日數過長,都是令病人對手術猶豫的原因。而傳統較大傷口可能造成手術後疤痕收縮及關節內的黏連而造成關節活動度減低,甚至日後復健時間拉長。近年來,因影像檢查和影像傳輸技術的進布,目前除了膝、肩等大關節關節鏡已蓬勃發展外,連一般較小的關節如腕及腕骨關節的關節鏡技術也逐漸成熟。
腕關節鏡的臨床應用
三角軟骨(TFCC)損傷
所謂三角軟骨是位於腕關節內靠小指側的軟骨(圖一),因形狀而命名;其主要功用在於穩定腕部橈尺關節及保護尺側腕關節。一旦損傷,可能影響到手腕功能,甚至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及後續退化性關炎之產生。
常見之症狀表現:(1)手腕活動時,靠尺骨(小拇指)側有疼痛現象(2)扭轉腕關節時疼痛加劇,甚至有磨擦的感覺或撞擊之聲音(3)手腕靠尺骨側有明顯壓痛點。
|
|
腕部關節囊腫
俗稱「水瘤」或「筋瘤」,好發於腕關節之背側其發生率高於掌側;是由關節囊延伸之隆起,內容物為與關節液類似之透明液體,大多數在發現初期並無明顯症狀。成因不明,但有些可能因外力、過度的腕部活動或關節內病灶所引起。
治療:一般無症狀之關節囊腫只需觀察其變化,並改變不正確之手腕部活動姿勢或習慣即可。若已造成疼痛、活動受限或無法使力之症狀時,則需就醫及處置。處理方式可分為:
(1)非手術:針抽減壓及類固醇注射之治療方式,具簡單及有立即成效之優點,但缺點為無法獲得病理切片,及針對關節內組織及病變作評估,且仍有較高復發之機率。
(2)傳統手術:為大多數醫師採用的手術方式,通常局部麻醉即可完成。復發率較非手術方式低,且可獲得組織病理報告。缺點為傷口較大,無法評估關節內狀況。
(3)關節鏡手術:為微創方式,傷口小,且能妥善地評估及治療關節腔內之病變。可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圖三)
手腕部骨折復位
最常見為橈骨遠端骨折及舟狀骨骨折,前者更是人體常見骨折之一。但由於傳統處理骨折,骨折復位評估多以X光確認,關節內之軟骨損傷及韌帶斷裂,往往不易被查覺,以至於錯失診斷及治療之先機。因此,對於手腕部之骨折,皆需仔細評估其可能相關之關節內損傷;特別是較年輕之患者,多數為行動中或運動過程所造成之骨折,具較高之外力能量,可能傷及關節內之其他結構。倘若骨折本身有手術治療之必要,則可視骨折情況考慮同時使用腕關節鏡作評估及治療。
腕掌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腕掌關節關節炎主要以創傷後導致為大宗,可分為骨頭原因:骨折癒合不正、骨折不癒合或骨頭壞死及軟組織傷害:因韌帶斷裂造成關節不穩定,進而造成續發性的關節炎。主要症狀為腕部關節痠痛、活動受限等。治療方式非常多樣化,需視形成原因而定。大致上可分為骨頭切除、韌帶重建或熱性強化、輔助骨折癒合不正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