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寶級作家黃春明 南大談「生活與教育」
以〈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兒子的大玩偶〉等小說享譽文壇,並有多篇小說改編為電影的臺灣國寶級作家黃春明,於
演講開始,
「現實主義的社會寫實作品,其苦難的情節都在現實上發展,雖然書中有虛構的部分,但基本上可說是其來有自」,
黃老師表示,近年來社會進步,但人們卻在精神及文化層面上有所退化,就連基本的文字能力,都在迅速的科技化中逐漸流失。他進而指出,其實早年純樸的農家生活中處處充滿趣味的創意。黃老師以一個孩提時期的小故事為例,小時候的他想要買一個風箏,長輩沒有幫他買,反而遞給他一把柴刀,指指家門口的竹籬笆,請他自己做。本來心不甘情不願的他,卻透過做風箏的過程以及與長輩的互動中,不僅學到了「劈」、「斬」、「砍」、「剁」、「削」等的動詞,更學會了文字背後寶貴的生活常識。
黃老師於最後引用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名言:「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他指出,教育方式應該是把學校課程與學生生活聯繫起來,其後以鄉下農夫與知識份子做為對比。「鄉下農夫會自謙不識字,沒知識,可是他們種稻卻是不看書就知道如何做,那是從生活工作中累積的知識」。黃老師表示,懂得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但不識字有時比識字者還懂得做人的道理,「知識變成行為才了不起,否則只是會唱高調」。黃老師說,生活等於教育,兩者交織成密實的網,能網羅住更多東西,此說法呼應了上述所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黃春明,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浮崙仔」,為台灣當代重要的文學作家。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於1999年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1993年黃春明回到家鄉宜蘭,創立吉祥巷工作室,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從事鄉土語言教材編寫、田野採訪記錄、編導創新歌仔戲…等工作,其堅信桃花源不必尋,桃花源就是我們現在雙腳所踩踏的土地。黃春明亦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的創作,1993年出版5本撕畫童話,1994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巡迴全台各地,演出多部寓教於樂的兒童劇。2005年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