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0 09:42:54思惟學苑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

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利他本領,來自於祂在因地上自利的修習耳根圓通。耳根圓通一旦證成,根根圓通,法法無礙,悲心一起,就可以產生尋聲救苦,普應十方的利生方便。而修行耳根圓通,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楞嚴經》提及修行耳根圓通是要解六結,而證圓通;六結就是動結、靜結、根結、覺結、空結、滅結;我們如果依序解了這六個結,就可以證成圓通自在性。

經文提及「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是解了動結和靜結這二個塵結。「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是解根結;「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是解覺結,「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是解空結,「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解滅結。如是六結一一解開,人人本具的圓通大用,就能得到成就。

六個結當中,和我們最相關的就是塵結,塵結是第一個結,塵結又可以分為動結和靜結。只要塵結未解,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一直在受外境所左右,一直心隨境轉,不得自在。別人一句批評,我們就難過,別人一句讚美,我們就高興,這就是活在聲塵當中,被聲塵所繫縳,被塵結所綁。

如何解開塵結呢?經文提及要「初於聞中,入流亡所」,當我們聽聞到甚麼聲塵時,要反聞聞自性,返生死流,入涅槃流,返雜染流,入清淨流;入了法性之流,就是入流,入了聖者之流,就會亡所,亡所就是泯滅了所聞的聲塵。這個時候,有人毀謗你,你也一心不動,有人讚美你,你也一心不動,已經不再受外塵影響;這就是解了塵結的第一個動結。此動結一解,天大的挫折也傷害不了你,天大的順境也誘惑不了你,你已經證得諸法如幻如化,不再受外境所左右了!

相對於動結,另一個是靜結,此二結合稱為塵結。如何解開動結之餘,又不會被靜結所綁呢?筆者推測,動結和靜結合是一個塵結,解開了動結,繼而就可以相續地解開靜結了!沒有學佛時,或許覺得環境擾擾攘攘並無所謂;不過開始學佛後,大部份的人會厭喧慕寂,傾向喜歡寧靜的環境。倘若培養出一點定力,對義理也有所領悟的話,就知道「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我們的目標;雖然處於喧鬧的市場,內心也能寂寂朗朗,不為動相所轉;處於寂靜的佛堂,內心也能寂寂朗朗,不被靜相所轉。動相是不生不滅之法,靜相也是不生不滅之法,所以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真覺妙心當中,非動相,非靜相,動相不生,靜相也不生。

由經文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修行的第一步,是由外境而返回內心觀照,一向著內心,外境的動靜就不再是個干擾。相對於此,唯識學也提及要「唯識無境」,而提倡外境是虛妄幻化不實,只有心識。

解開了動靜二結的塵結,繼而就要解開根結了!有的人可以修得如如不動,不受外界影響,不過,仍然執著有一個自己根身仍然在,這就是根結。有的人根器比較敏利,由無我,就可以知道無我所,不過,此經的順序是先觀察無我所,再觀察無我,先沒有塵結,再解開根結。

外境的塵結雖是虛妄不實,心識的根結其實也是虛妄不實。不過,就解結的順序而言,都是先由外而向著內心,先不受外境的動靜所影響,解了塵結,再結根結。「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如是漸次增進,「聞」和「所聞」都了盡,就是解了根結。當我們了知能聞和所聞都是性相空寂,沒有所聞聲塵的實體,也沒有能聞根身的實體,這就是解了根結,證成根身的我,也是虛妄不實,如幻如化。

任何煩惱都是從執著「我」而來,得聞佛法,方知無我的道理,有智慧的人就知道修證無我、無我所比較重要,就會得失淡然,榮辱不動,毀譽如如,而解開塵結,解開根結。

解開了根結,受到了被別人節節支解,也不會有憂苦;縱然謗聲流佈,一樣怡然自得,讚美如雲,也一樣如如不動;一貧如洗,心情一樣很好,富貴來了,也不會得意忘形;沒有我得到甚麼,也沒有我失去甚麼,本來沒有我,哪來的我在得失?在榮辱?沒有我,就得大自在!

盡了能聞的根結,我們可能會落入另一個「覺結」,當成自己已經有所覺悟,覺悟了沒有動結,也沒有靜結,沒有塵結和根結,那麼,自己不就是個覺者,已經覺悟了嗎?動此一念,依然是個結,是一種煩惱,這個煩惱叫做覺結。

經文提到「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盡了能聞的根結之後,要領悟到「能覺」和「所覺」都是空寂的,才是解開了覺結。這個要領悟到能夠覺悟的我,所覺悟的根境皆虛妄的道理,都是空寂,並沒有我在覺悟甚麼法,這就是解開覺結。《金剛經》也提及「所謂佛法,即非佛法」的道理,而告訴我們不可以執著自己有所領悟甚麼佛法,無一法可得,心無所得,才能和至上的佛陀真理相應。

解開了第一個動結,第二個靜結,第三個根結,第四個覺結之後,第五個要解開的就是空結。

經文提及「空覺極圓,空所空滅」,這是敘述解開空結的內容。

就能證之智和所證之理而言,能證之智是正智,所證之理是真如;一旦我們領悟到其實並沒有所覺悟的法,也沒有能覺悟的我之後,我們又會很容易落入另一個空結,以為能證空,所證也是空,而受到了空理的繫縳。

「空覺極圓」,是敘述空掉了所覺悟之意境,是至極至上的圓頓教法,是無所著,無所罣礙之至理;此時,不可受繫於空結,而得「空所空滅」,能證之空,與所證之空義,都歸於寂滅,不落入空的繫結,這就是解開了空結。

解開了空結之後,我們會以為非有非空的中道之理是更究竟的真理,而受到了滅結的繫縳。經文提到了「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而要我們知道生法是不生的寂滅之法,滅法也是不生的寂滅之法,證知生滅皆是寂滅之法,妄心當下止,徹見生生滅滅即是不生也不滅,徹見千萬重浪皆是寂然一水所成,假名為「寂滅現前」,假稱之為解開了滅結。至此,所有繫縳眾生的六結盡解,而得到無住的大自在意境。

其實寂滅之真境人人本具,六結人人非有,哪有解結與不解結;諸法本非有縳,哪來受六結所繫?哪來的解六結?本自無縳亦無解!

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利他本領,來自於祂在因地上自利的修習耳根圓通。能夠覺了自心,六根當中,先從耳根下手,日常生活中保持不論聽到甚麼聲塵都不動意根,毀罵來了,如如不動,稱譽來了,如如不動;久了,就可以動結、靜結、根結、覺結、空結、滅結一個一個地被解開了。此時,根根互融互通,無人無我,無彼無此,無得無失,無榮無辱,本來娑婆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洞知整個婆娑法界是一真法界,就可以善知眾生心,照見眾生苦;依於無量劫累積來的福報,可以千眼照見眾生的苦難,可以千手護持眾生離苦難!要護持眾生離苦難的最好辦法,最徹底的辦法,就是教眾生修習耳根圓通,讓眾生解開六結,讓眾生也能夠發菩提心救度眾生離苦難,這樣的話,也就可以彫塑出一尊又一尊的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人人全心全意是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