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8 10:21:02看天空的人

武俠世界在台灣的演進

陳盈珊/專題報導  (20060618)

在不同的時代,台灣有不同的武俠風潮,首先登場的是在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間席捲全台的武俠漫畫。

1958年陳海虹在「模範少年」發表《小俠龍捲風》,掀起武俠漫畫風潮;《諸葛四郎》的「四郎」與「真平」更奠定葉宏甲「武林宗師」的地位。可惜的是,1960年代末期的漫畫審查制度,結束了這撥台灣武俠漫畫史上的黃金時期。


至於武俠小說在台灣的開端,要回溯在1949年,許多藝文作家隨著國民政府遷台,開始嘗試長短不一、文言白話兼具的武俠創作;1960年起,武俠重要名家紛紛到位,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到達高峰期。不過,到了1970年代,新興的武俠電視連續劇興起,逐漸轉移了武俠讀者的重心。
武俠電影其實是從香港流行到台灣,1938年至1948年,香港流行粵語武俠電影,其後的10年間,香港共生產了300多部武俠電影,堪稱顛峰時期。1970年代之後,功夫片逐漸取代刀劍武俠片,熱度之高從英文裡正式出現「KungFu」這個字可見一斑。1980年代後,功夫片開始走下坡,直到2000年李安以《臥虎藏龍》重新詮釋中國武俠美學,再掀另一波高潮。

武俠電視劇的發展則較電影來得遲,第一部台灣武俠劇是1964年的《江湖一奇女》,閩南語武俠劇則由1972年華視的《西螺七劍》創下播出時間最長紀錄,同年台視播出改編自臥龍生同名小說《玉釵盟》之後,武俠連續劇漸漸受到重視;至於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1981年中視播出的港劇《楚留香》,聲勢之高至今無人能及。

至於今日依然受到許多人歡迎的布袋戲,其實也有武俠劇插足的痕跡。布袋戲隨著閩南移民進入台灣,到1920年代起,表現手法開始重視各種奇特武功的展現,稱為「劍俠戲」,可視為武俠布袋戲的先鋒。1950年代台灣中南部興起的「金光布袋戲」,可說是劍俠戲中西合璧下的產物;直到1980年黃俊雄將布袋戲搬上電視,一些劇中武林英雄更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時至今日武俠未隨著時代洪流而消失在我們生活中,現代的年輕人也許不看武俠漫畫、武俠小說、也不迷武俠連續劇,但是,武俠的靈魂在網路復活,並有益發興盛的趨勢。有些遊戲改編自小說,像是金庸的名作,也有些自創的武俠遊戲;還有「線上千人對戰」的噱頭,讓許多線上玩家沉迷不已。

台北故事館初夏為大家說精彩的武俠故事,「我的武俠世界」特展,自即起至10月15日在台北展出,盼吸引廣大的武俠迷。


(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