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3 16:23:24sunwei1994

人生三件事

文/陳志恆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的宗師李中瑩老師曾提出「人生三件事」,分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以及「老天的事」。

 

對於「自己的事」,我們要做到的是「盡力」;

對於「他人的事」,我們要做到的是「尊重」;

對於「老天的事」,我們要做到的是「臣服」。

 

這個道理很好懂,但我們卻總很難明辨什麼是屬於「自己的事」,什麼是「他人的事」,什麼又是「老天的事」。

 

錯把他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你就會侵犯到他人的界限,或是容許他人越了自己的界。企圖透過控制或討好的手段,來干涉他人的決定或一舉一動,甚至背負起不屬於自己該承擔的責任。這樣的狀況特別會發生在關係親近的人之間。

 

越是親近的人,越是需要課題分離

 

父母過度涉入孩子的發展課題,做了過多自以為好的安排,認為孩子的成敗就是自己一生的責任,卻引來孩子的反感,因為要承擔這些安排的後果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本身。

 

相對地,做子女的也常無意間承擔了本屬於父母自己該解決的問題的責任,而沒能明白自己的身分只是子女,不但無助於父母減輕困擾,也使自己的人生總困在動彈不得的境地之中,在雙輸的結果下,還堅持這就是對父母的愛。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告訴我們,分辨「這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就是去思考「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最後會由誰承受?」這對我們是當頭棒喝,尤其在關係緊密、界限觀念模糊的華人世界中,更是如此。

 

在越親近的人際關係中,越是難以做到課題分離,而親子之間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問題,經常出現在華人世界的家庭人際互動中。

 

常有學生來找我討論如何做出生涯抉擇,實際上他們的難題常是「父母不認同我想發展的方向,怎麼辦?」

 

我們以為現在的孩子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想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然而,有更多的孩子正處在「好想做什麼」卻「不被父母支持」的困境之中。

 

我認為,一個逐漸成熟的人,終究得走上自己的路;因為,自己的人生由自己主導,也由自己負責。然而,在走自己的路的同時,究竟該如何處理與父母之間糾纏不清的愛恨關係,也就是做到與父母的課題分離呢?



倩琳才進大一,就起了想轉系或轉學的念頭。她說對現在所學沒興趣,想找個新方向,但不知道往哪裡走好。

 

「我從小學琴,國中讀音樂班,但我爸媽說在臺灣念音樂沒前途,高中便讓我去念一般高中,課業繁忙,也中斷學琴了。」倩琳告訴我,彈鋼琴是生活中最令她感到熱情的事情,曾夢想未來要當個音樂老師。

 

才大一,轉換跑道還不遲吧!我疑惑著。

 

「我的父母不可能會答應的。從小,我只能照著他們的安排走,可是我卻永遠達不到他們的要求……」

 

打從上國中後,倩琳就沒再聽過父母的讚美了,尤其是母親。不管再怎麼努力,母親總會找到機會嫌棄她的表現,甚至歇斯底里地數落著她的不是。於是,她總是避免與母親見面。即使如此,倩琳仍然在課業上投注心力,或許是想避免再被母親責罵,也或許是想獲得母親的肯定與認同。

 

她犧牲了自己的興趣,進入父母期待中的高中與大學科系,然而,「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對我不滿意。我到底要怎麼樣,他們才會滿足?」倩琳哭訴著。

 

「妳知道,妳是永遠無法滿足父母所有期待的。」我試著讓她認清這一點。就算滿足了這一個期待,還會有下一個,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太累了。

 

其實,這些倩琳都懂;但她就是無法不顧慮爸媽的心情,只能不斷妥協!

 

本文出自《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

 

 

【想看更多到博客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opencms/channel5/Article000480.html?pageCount=2&__locale=zh_TW&pageInde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