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9 10:54:15sunneydog
「快樂」是可以「學」習的 (之一)
昨天下午在心靈茶會喝了三杯波爾茶,夜裡失眠了!
翻來覆去睡不著,乾脆起來看書,把外甥女借我的<快樂學>拿起來看,作者馬修.里卡德幾年前寫的<僧侶與哲學家>我受益匪淺。
以下<僧侶與哲學家>內容簡介摘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64968
一九六六年,馬修‧李卡德二十歲,看了朋友所拍攝的西藏大師的影片,深受感動,買了一張前往印度的便宜機票,動身前往大吉嶺,在那裡遇見了他的第一位西藏老師,和佛教有了初步的接觸。
那時他正是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賈克柏的門生,學業正要步入輝煌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經過暑假的精神之旅,卻使他的心時時飛向印度。完成博士學位後,他告訴父親和老師,他要定居亞洲,開始過心靈的生活,他們驚訝之餘,有著不解的失望。
馬修和西方的關係並未全然斷絕,他成了僧侶,跟著西藏大師學習、翻譯佛典,成了佛教西傳的橋梁。三十一年後,馬修和哲學家父親針對佛教和生命的意義展開對話,父親對佛教犀利的質疑,讓馬修有機會揭開佛法神祕的面紗;佛法不是無為、迷信、被動的東方思想,它是一門心的科學。
※ ※ ※
<快樂學>是我讀馬修寫的第二本書,讀這本探討快樂的書又是另一種心靈享受,兩本書都是作者的好友賴聲川導演翻譯--
P16.:在我一切的追尋中,最具利益的事就是簡化自己的生活,以攫取生命的菁華。
P25.:任何一個擁有內在祥和的人,不會因成功而自我膨脹,也不會因為失敗而氣餒,反而能夠在一種廣大而深邃的寧靜中全然經驗著。因為他知道經驗只是暫時的,執著也無用。在面對困境、事情變得棘手時,也不會感到重挫,或者陷入憂鬱,因為他的快樂是奠定在堅固的基礎上。
P27.:「我們錯讀世界,然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泰戈爾這樣寫道。
P41:我們願意花12年在學校,然後再多花幾年進入大學或做專業訓練;到健身中心保持健康;花很多時間加強舒適的生活;增加自己的財富及社會地位。我們投入大量的心血在這些事上,卻花很少的時間來改善自己的內在狀態,但這才能真正決定我們的生命品質。
P42.:馬可.奧里略這樣寫著,「向內看,內在是一切善的泉源。」
P43.:我的朋友艾倫.華勒士,一位哲學家及佛教徒,曾經這樣寫道:「如果你把真實快樂及成就感的籌碼押在求得完美配偶、得到一部好車、擁有豪宅、最好的保險、好名聲及頂尖的工作上,那麼,你最好祈求能中人生的大樂透。」
P44.:財富、享樂、地位及權利都是為了快樂。但在奮鬥時,我們忘記了目標,而花時間去追逐手段本身;沒有掌握重點,然後變得很不滿足。在追尋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時,將手段變成目標是我們會碰到的最大陷阱。經濟學家理查.萊亞德指出,「有人說,你不應該淨想自己快樂,因為快樂只是其他事情的副產品。這是一種可悲的哲學,是讓自己保持不斷忙碌的方式。」
反過來說,如果快樂是仰仗各種內在條件的一種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識那些條件,並且將它們整合起來。快樂不是由他人所給予的,痛苦亦非他人所強加。每一剎那,我們都在十字路口上,必須選擇所要走的方向。
P46.很多有關快樂的公式堅持認為,本質上我們是光與暗的混合,因此,在接受自己的正面特質時,也必須學會接受自己的缺失。
P47.快樂是一種能力,一種生存的態度,然而我們必須學習。
P50.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將真實快樂與享樂混淆。享樂的倏忽體驗是根據特定的地點或時刻,依賴某種情境而產生的。本質上,享樂是不穩定的……….當它一再重覆時就會變得無味,甚至令人反胃。品嚐一頓佳餚是種真實的享受,但吃飽後勉強再繼續吃就會覺得反胃。
P51.法國小說家及評論家黑維利這樣寫:「享樂是瘋子的快樂,而快樂是聖人的享樂。」
詩人羅伯.柏恩斯在<檀歐仙德>中所描述:
「快樂」是可以「學」習的
「享樂如同散罌粟,
抓住花朵,花即謝;
亦如雪片入溪流,
剎那雪白,永消融。」
P52.與享樂不同的是,真實的快樂也許會受到情境影響,但不會依賴情境,也不會突變成不快樂,而是能在經驗中持續成長。它帶著一種滿足感,假以時日,這種滿足感就成了第二天性。
真實的快樂不與活動掛鉤,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深刻的情緒平衡:帶著一種微細的了解,知道心意如何作用。一般的享樂都是因為接觸了令人愉悅的對象而產生,一但接觸中斷,享樂感也跟著消失;然而只要我們能與自己的內在本性保持和諧,就能感受到永恆的真實快樂。……………………..簡而言之,享樂與真實快樂間並沒有直接關係。
P53.快樂與歡樂的區別更細微,真實的快樂就像歡樂般會自然向外綻放。內在的喜悅不必然熱力四射的展現於外,但做為對當下的一種 欣然感激,它能延續到下一刻,創造一種續流,我們稱之為「生命的喜悅」。
待續....................2008、1、10
※※※
早晨五點多起床,家人還在睡,我一跛一跛的去後面陽台開瓦斯,再進浴室,用小水桶接了八分滿的熱水,在熱氣蒸騰中放進粗鹽,拿到前面陽台泡受傷的腳,醫生囑咐我第二個星期要熱敷。
我一邊泡腳一邊唸地藏經,因為心裏有事,我在擔心下個禮拜要出國唸書的女兒,到了紐約能不能租到安全又便宜的房子,這次不像九年前去美國念書,拿全額獎學金學校安排好好的。
唸完地藏經,我把功德迴向給她,和幾個生活週遭我關心的年輕孩子,心情頓時輕鬆下來,又想到<秘密>這本書提到的正向思考和佛法所提到的「善念」其實是是一樣的,更確信善念會引導善緣幫助她找到合適的宿舍。就這樣我把她「放下」了,找出之前讀了一點點的<快樂學>繼續讀──
62:當我們說「遍地皆苦」的時候,並不是指所有人「持續」在痛苦的狀態中,而是說他們是脆弱的,因為生命中隱藏的痛苦隨時會現起。
63:很多人認為快樂只是痛苦的暫時停止,永痛苦相反的正面經驗。
62:當我們說「遍地皆苦」的時候,並不是指所有人「持續」在痛苦的狀態中,而是說他們是脆弱的,因為生命中隱藏的痛苦隨時會現起。
63:很多人認為快樂只是痛苦的暫時停止,永痛苦相反的正面經驗。
對叔本華而言:「所有快樂都是負面的,…………….說到底,滿意和滿足都只是痛苦和缺憾的暫時停止。」、佛洛伊德寫到「從最嚴格的字意來說,我們所說的快樂是來自被壓抑的需求突然得到滿足,其本質不過是一種來來去去的現象。」
叔本華的話讓我想起年輕時讀過的他的書,<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愛與生的苦惱>,內容早遺忘,書中的調調跟我現在讀到的字句一個樣,兩人的話都呼應了佛法常提到的「無常」,就是人們常說的「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讓我對「佛教,並不是一種宗教,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佛陀,是覺者;佛,就是覺悟的意思」體會更多。待續...............2008、7、9、
叔本華的話讓我想起年輕時讀過的他的書,<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愛與生的苦惱>,內容早遺忘,書中的調調跟我現在讀到的字句一個樣,兩人的話都呼應了佛法常提到的「無常」,就是人們常說的「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讓我對「佛教,並不是一種宗教,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佛陀,是覺者;佛,就是覺悟的意思」體會更多。待續...............20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