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4 22:00:06ㄚ正

好戲登台

一代喜劇泰斗倪敏然的過世,很難不讓台灣的觀眾開始思索兩個問題:在台灣的演藝環境中,除了少數資深演員,為何台灣的演員總容易過氣?以及,這些被認為過氣資深藝人,為何總在辭世之後,才藝才能重新獲得肯定?

 
 
 藝人本身就具有高知名度與話題性,也因此倪敏然的自殺事件自然引起演藝圈和社會的高度震驚與重視;根據最近幾天的收視率調查顯示,各新聞台全天的收視率都大幅上揚,觀眾對於藝人壓力自殺事件的窺視與關注,似乎不能單用閱聽人愛好八卦聽聞來解釋,更大的原因就在於,文藝娛樂作為社會大眾生活經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在重視票房與收視率的演藝環境中,一位藝人真正的才華與成就,往往在其生命結束之後才會為人所重視。
 


 同樣地,新聞媒體將備極哀榮的葬禮形容為倪敏然的最後一齣人生大戲,並且動員人力、物力轉播及分析,完全不是因為這場喪禮有多麼神聖、不可取代,甚或意義深遠,而是因為看準了這場喪禮可以拉抬各家媒體所企盼的收視率與閱報率;也就是說,倪敏然的喪禮有﹁賣點﹂,因此媒體等著﹁看好戲﹂,也因為這是一齣好戲,被媒體評為過氣藝人的倪敏然在一夕間鹹魚翻生、重新被媒體塑造成會演好戲的精彩藝人。 
 


 當然,一生追逐掌聲的倪敏然地下如果有知,對於這樣獲得國家元首級待遇的喪禮,以及後方濤濤的採訪陣仗應該不會介意,但如果﹁死亡﹂是本土資深藝人在重利的媒體環境中重新獲得掌聲、光彩謝幕的唯一方式,那麼認真經營舞台歲月的畢生努力,又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