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30 22:43:38牧羊人

~培養獨生子女的策略~摘自商周

這是摘錄自這一期的商業周刊,排行子女教養學,我覺得這個調查太有趣了,很值得為人父母者或即將為父母者或拿來和自己的成長經驗做比對,就會發現很多刻板觀念或順勢而為的教養態度也造就了每個排行子女的成就呢!
(只摘錄獨生子女的部份,還有老大,老二,和老么的部份,有興趣的可以去買來看哦!)

【摘自商業周刊】
專研獨生子女三十多年的專家法波(Toni Falbo)博士過去一份針對大學生的調查就顯示:四○%的獨生子女認為影響他們最深的人是父母,而長子或是排行中間的子女卻只有三%及二%。

顯然,父母的教養態度之於獨生子女,比一般孩子還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先剖析獨生子女的心理特色。

獨生子女特殊的排行,形成三個特色。

第一個特色,唯一性。獨生子女兼具老大與么子雙重身分,不需要與手足爭奪資源,從小便獲得父母全部的愛,甚至全家族不虞匱乏的資源。如果把愛量化,他們得到的關愛,可能是一般孩字的四倍(加上祖父母)。也因為在家中是唯一的孩子,獨生子為了避免寂寞,會使出渾身解數,去贏取同儕團體的肯定,因此,他們總顯得聰明、大方、慷慨、不善於吵架(競爭)。沒有橫向同儕關係 易缺乏同理心、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個特色是,缺損性。獨生子女缺乏手足互動帶來互相學習刺激的「利益」。兒童成長過程,不止需要「縱向親子關係」,也需要「橫向同儕關係」。對獨生子來說,他們嫻熟和父母對應,洞悉父母想法,擁有各種技巧利用父母情感,但卻缺乏橫向發展的手足關係。

一般來說,兒童早期與手足相處的經驗,奠定他未來與同儕交往八○%的基礎。但因為獨生子女缺乏與手足相處的經驗,比較缺乏同理心,或者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孤獨感。不可避免的,獨生子女有較多一個人的經驗。然而,這是壞事嗎?美國《獨生子》(Only Child)雜誌主編卡洛琳.懷特(Carolyn White)說,在她訪問過的每個成年獨生子女都表示,他們的「孤獨時光」是世上最美好的時光。

小時候,知名網路文學作家藤井樹的媽媽總是工作很晚才回家,爸爸沉默寡言,除了他,家裡沒有別的孩子,「家裡常常很安靜,最大的聲音,是按馬桶的聲音。」

他一個人和自己相處的時光,就如同卡洛琳描述的,「孤獨的滋味對我們的孩子有所幫助,孤獨時光就像塑膠黏土,你可以擰它、拉扯它,想怎麼捏就怎麼捏,它給你空間去測試自己的想像力有多大。」

於是,藤井樹躲入漫畫世界,把紙上角色當成朋友,傾吐心事。「從小習慣自己一個人,讓我長大以後,可以長時間一個人靜下心來專心寫作。」他也意外的成為暢銷書作者。

總結上述三大特色,教養獨生子女的要訣,就是適度製造匱乏感,擴大「唯一性」、「孤獨感」所帶來的好處,想辦法彌補「缺損性」所造成的缺點。也就是說,父母只要想辦法為獨生子女盡量製造青梅竹馬的「虛擬手足」關係,就可以。

然而,多數的父母卻不盡如此,卡洛琳就指出,他們雜誌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一半是關於獨生子女父母只生一個的「內疚感」。於是,常「以愛之名」犯錯,最直接的就是溺愛,養出驕縱獨生子。

卡洛琳列舉獨生子父母最易犯下七大項罪狀,包括:過度放縱、過度保護、缺乏紀律等。(詳見第一百四十七頁表)一胎化盛行的大陸,也有學者指出,獨生子女父母常犯「六過」及「四怕」。所謂「六過」:愛之過甚、擔心過度、照顧過多、遷就過多、誇耀過多、希望過奢;「四怕」:怕不孝、怕生病死亡、怕學壞、怕不成材。

※製造匱乏感,延遲欲望的滿足

由此看來,全天下的獨生子父母,心態大抵雷同。有能力的父母像資源豐沛的好園丁,在設計精密完善的溫室裡,全心全意栽培一顆種子,他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傾其所有,卻不會揠苗助長。製造匱乏感,才能讓孩子不被過多的愛與資源淹沒。

譬如,小曦的爸爸就堅持「即使給一顆糖,都要有策略」。他觀察,小孩子永遠看到自己沒有的,而不會看到自己有的,不斷滿足他,只會讓他欲望無窮。他認為,獨生子最大的不幸,就是少有匱乏的體驗,而兄弟姊妹眾多的孩子,則在日常生活中學到接受失去、失落。

原本,小曦的媽媽會用小糖果鼓勵他,有一天,糖果沒了,小曦便用哭鬧的方式要糖吃,媽媽心軟,便答應給他買更好的玩具,久而久之,三歲半的小曦懂得「以小搏大」,操縱、控制媽媽。於是,小曦的爸爸決定剝奪他的享受,與他約定一段時間表現良好,聖誕老公公才會視表現好壞送他的禮物,「要他學習延遲欲望的滿足,別急著給孩子吃棉花糖。」

※打造青梅竹馬般的關係 透過模仿、分享,擴展缺乏的能力

對獨生子女的寵溺,根源來自內疚與不確定,因此,父母要停止責備自己,放手,還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空間。那麼,接下來唯一要做的,就是盡力為其營造虛擬的手足團體了。

小潔、軒軒和小文,是三個年齡相近的獨生子女,這個週末,三對爸媽帶著他們,從台北開車遠到花蓮的東華大學遊玩。三個孩子衝出車子,立刻在廣的草原奔跑打滾追逐。這是軒軒的媽媽及閨中密友刻意為孩子們組成的「小圈圈」。當她抱定只生一個孩子,還在懷孕時,就想用自己的人脈,為孩子打造一種「青梅竹馬」的同儕團體。

因為三個家庭都住在台北東區,保母、幼稚園都同一個,因此,三個獨生子女常常都玩在一起。當他們玩在一塊,年紀稍長的小潔自動變成大姊,軒軒變成老二,小文剛好變成老么。雖然三個孩子都上了幼稚園,但軒軒的媽媽認為,「幼稚園老師很容易介入管理,下指導棋,但我們家庭聚會時,卻讓孩子自己相處,不干預、不出面仲裁,如果有衝突,讓他們用自己方法解決。」

在這個圈子,孩子們得以藉由模仿、分享,擴展原本沒有的能力。譬如,原本軒軒一看到狗就大哭,拚命閃得老遠,任憑爸媽如何解釋小狗可愛都沒有用,但當她看到小潔、小文看到狗就熱情逗弄,從此不再被狗嚇到大哭。「我們是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父母,創造出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姊妹。」軒軒的媽媽說,就好像回到以前大家庭同住三合院的感覺。她還想到,將來孩子們到了叛逆期,跟父母鬧得不愉快,不想回家,「至少還有個接納他們的空間,有第二個家可以選擇,得到擁抱關心。」

獨生子女的優、缺點其實互為表裡,只要協助盡早融入同儕,就可以在天平的另一端取得平衡。

*教養獨生子女你可以這樣做……

1.不要過度放縱 父母心態:反正只有這一個,拚命用遊戲、衣服、玩具做安慰劑。

較佳做法:設定界限,好的東西都需要等待,才是人生寶貴的經驗。

2.切莫過度保護 父母心態:害怕會失去孩子,安排、控制孩子生活的每一面 。

較佳做法:把擔心表列出來,挑出孩子可以解決的,鼓勵孩子做。

3.對孩子建立紀律 父母心態:如果我管他,他會討厭我,不如不管。

較佳做法:向孩子「定義」紀律與違反紀律的後果,並切實執行,表現好才贏得新權利。

4.跳脫過度補償的內疚 父母心態:出於內疚的補償心理,希望孩子沒有失敗,永遠幸福快樂。

較佳做法:對抗只生一個的內疚感,停止責備自己,不要和別人家庭比較。

5.別苛求完美 父母心態:將孩子的夢想、成敗與自身緊密相連,時刻在替孩子照鏡子,不滿意就整型。

較佳做法:別用顯微鏡觀察孩子以及太在意輸贏,孩子不是你的替代品。

6.不把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 父母心態:聽孩子講話好像懂很多,像個「小大人」,把家裡所有的事都告訴他。

較佳做法:負擔過多大人世界的獨生子,可能無法擁有真正的童年。

7.讚美不可過度 父母心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誇讚,充斥大量不實讚美。

較佳做法:讚美是一種籌碼,給得濫不如給得好,過度受尊崇的孩子,只能依靠他人獲得肯定,沒有自我。





上一篇:~海綿寶寶~

下一篇:~在家玩什麼好呢~

阿NO 2007-12-24 09:18:13

台南這樣的路好幾條呢=..=
所以一綠燈大家都拼命衝~~
不過妳看到ㄉ應該不是中正路((因為中正路還好))
金華路跟海安路才是可怕~~哈^^&quot


來台南居然沒找我~~嗚嗚><&quot&quot&quot
那~~那~~~下次我去花蓮的話....
&quot一定&quot要去找妳~~~哈哈哈^^Y

今天24號了
順便祝阿噴姐~~聖誕快樂喲^0^

版主回應
哈...有可能是我看錯了,那一條路中間是停車格,路的兩旁都是密密麻麻的市場和店家...

歡迎來花蓮找我呀!也祝阿NO 美夢成真哦!
2007-12-24 11:30:40
牧羊人 2007-12-07 11:35:12

再給阿NO,補充一下...

我前一陣子有去你們台南唷,結果被你們..好像是中正路..的紅綠燈嚇到啦,距離會不會太近了點呢?好像小衛兵站了整排,真是奇觀。

不過看到那麼多古蹟,又整理得很好,很羨慕台南真是個有文化的城市呢。

阿NO 2007-12-06 16:19:55

我是老么~~~

人家都說老么都比較開朗...愛撒嬌...

還真是沒錯呢^^&quot&quot&quot

阿噴姐妳呢???

版主回應
依我看,老么比較有創意,愛搞怪,有時對父母講一句話的效果勝過哥哥姐姐講幾百句呢!

阿噴姐是老二呀,總是喜歡當旁觀者,不太習慣當領導者或出風頭,不會犯什麼大錯,因為哥哥是前車之鑑,什麼事都自己解決,因為父母沒空理我們,光處理哥哥和弟弟捅的摟子就來不及啦!

所以結論是,老二是比較獨立也沒有包袱的,觀察思考力都不錯,只是...習慣了旁觀者的角色後,也變被動了內!
2007-12-07 11: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