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出國論文翻譯都好方便!」時常旅遊的陳小姐表示,自前年開始用自動通關系統,只要出國有同行朋友
節約用水刻不容緩,景文科大九年前率先起跑,砸下百萬打造省水系統,如今節水奇蹟聲名遠播,已成各校效法對象。
全台灣150多所大學,每年每所學校的水費就動輒上百萬元,各校無不開始思考節水方針。
其中位於新北市新店的景文科技大學堪稱是省水學校典範,三年來節水率達六成,每年省下127萬元水費,同時減少電費32萬元。
走在校園裡,廁所裡全部汰換成省水水龍頭、省水馬桶和自動感應沖水器,就連冷氣機滴下的冷氣水也不放過,直接以水管連結排水口,收集到集水槽中,拿來澆灌和拖地用。
不過造就省水百萬元的奇蹟,還有兩項關鍵設施:全國第一套校園雙水源系統,以及由學校自行研發的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節水技術與設備,這幾年來獲獎無數,也吸引其他學校跟進。
設監控系統 了解用水資訊
幕後推手是景文科技大學校長鄭永福,2006年上任後,他便意識到節約能源刻不容緩。原來當時,他翻開學校會計帳目一看,差點沒昏頭,「光是水費和電費,加起來一年就要3000萬,水費也要百萬元!」
他分析,由於學校位處山坡地區,水源需要使用電力從山下加壓,才能供給山上用水,因此水費較平地昂貴。
因此他下定決心,全面改造學校的能源使用。他心想,既然山上雨水充沛,那得好好利用大自然的資源,而大雨後學校所累積的地表水,也能儲存收集,於是「雙水源」的概念因應而生。
2006年,學校花費百萬打造雙水源系統,開始節水第一步。
隱身在電資大樓旁的水塔,除了連接屋頂雨水,也將流入集水井的地表水,經簡單過濾後儲存於系統當中。「若是大雨一來,都能收集好幾百升的水量!」鄭永福說,這是積少成多的展現。
一實施後,學校用水量即有明顯改善,從200論文翻譯6年的31萬度,降到2008年的22萬度,短短兩年,就少了9公噸。
不過2009年,當水費帳單一來,卻發現整年度的用水量沒下降,反而上升到23萬度,鄭永福認為事有蹊蹺,「一定是哪裡有漏水問題了!」他決定扮演起偵探,下令追查漏水之處。
但是,面對學校11.5公頃大的腹地,要找到破裂的水管,談何容易?
當時他找了總務長王仲資商討對策論文翻譯,「充分了解學校每處用水的資訊,才能做到真正節水,」王仲資拋出這句話後,便開始行動。
他召集各處室人員一同研商、撰寫軟體,經過多次勘查地形和測試,花了兩年,終於建立出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論文翻譯。
追查漏水 一滴也不浪費
這套系統建置於行政大樓一樓的安全監控中心,在大螢幕上,顯示出全校九棟大樓的水池水位,以及每小時的流量數字,為了防災,也加裝設感應器,具漏水和缺水警報功能,此外系統也透過離峰補水,避開尖峰時段用電,降低電費。
「結果系統一建好,警報系統立即響起,馬上找到漏水的地方,」鄭永福說,發現是人文館地底下的水管漏水,立即論文翻譯派人搶修,「如果漏到底層都潮濕,說不定整棟大樓都會倒下。」
鄭永福透露,其實許多學校都知道校內有漏水問題,不過無從查起,尤其是老舊學校,因水管深埋在地底下,暗管的路線又複雜,因而增加節水的難度。「這套系統能做到即使監控、即時反饋,不浪費一滴水!」
從系統建置好到現在,總共抓到了五處漏水,「學校每年已經降到10萬度的用水量,是十年前的1/3了!」鄭永福開心地說。
優異的成果也吸引其他學校學習,例如這論文翻譯幾年幫助致理技術學院規劃校園水資源管理系統。該校總務長傅學舜說,學校的節水政策也推行多年,但一直想解決漏水問題,之後到景文科大參訪後,學校也同樣建置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這是水電雙省,沒有理由不做。」
不過鄭永福仍感嘆,由於水費低廉,有些學校並不重視省水。「大家總是一遇到水荒,才會開始想到水的問題,」他認為論文翻譯,只要妥善規劃學校的用水,就不怕遇到水不夠用的一天。節約用水刻不容緩,景文科大九年前率先起跑,砸下百萬打造省水系統,如今節水奇蹟聲名遠播,已成各校效法對象。
全台灣150多所大學,每年每所學校論文翻譯的水費就動輒上百萬元,各校無不開始思考節水方針。
其中位於新北市新店的景文科技大學堪稱是省水學校典範,三年來節水率達六成,每年省下127萬元水費,同時減少電費32萬元。
走在校園裡,廁所裡全部汰換成省水水龍論文翻譯頭、省水馬桶和自動感應沖水器,就連冷氣機滴下的冷氣水也不放過,直接以水管連結排水口,收集到集水槽中,拿來澆灌和拖地用。
不過造就省水百萬元的奇蹟,論文翻譯還有兩項關鍵設施:全國第一套校園雙水源系統,以及由學校自行研發的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節水技術與設備,這幾年來獲獎無數,也吸引其他學校跟進。
設監控系統 了解用水資訊
幕後推手是景文科技大學校長鄭永福,2006年上任後,他便意識到節約能源刻不容緩。原來當時,他翻開學校會計帳目一看,差點沒昏頭,「光是水費和電費,加起來一年就要3000萬,水費也要論文翻譯百萬元!」
他分析,由於學校位處山坡地區,水源需要使用電力從山下加壓,才能供給山上用水,因此水費較平地昂貴。
因此他下定決心,全面改造學校的論文翻譯能源使用。他心想,既然山上雨水充沛,那得好好利用大自然的資源,而大雨後學校所累積的地表水,也能儲存收集,於是「雙水源」的概念因應而生。
2006年,學校花費百萬打造雙水源系統,開始節水第一步。
隱身在電資大樓旁的水塔,除論文翻譯了連接屋頂雨水,也將流入集水井的地表水,經簡單過濾後儲存於系統當中。「若是大雨一來,都能收集好幾百升的水量!」鄭永福說,這是積少成多的展現。
一實施後,學校用水量即有明顯改善,從2006年的31萬度,降到2008年的22萬度,短短兩年,就少了9公噸。
不過2009年,當水費帳單一來論文翻譯,卻發現整年度的用水量沒下降,反而上升到23萬度,鄭永福認為事有蹊蹺,「一定是哪裡有漏水問題了!」他決定扮演起偵探,下令追查漏水之處。
但是,面對學校11.5公頃大的腹地,要找到破裂的水管,談何容易?
當時他找了總務長王仲資商討論文翻譯對策,電機系背景出生的王仲資,認為解決之道就是建置一套全校的水資源監控系統,「充分了解學校每處用水的資訊,才能做到真正節水,」王仲資拋出這句話後,便開始行動。
他召集各處室人員一同研商、撰寫軟體,經過多次勘查地形和測試,花了兩年,終於建立出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
追查漏水 一滴也不浪費
這套系統建置於行政大樓一樓的安全監控中心,在大螢幕上,顯示出全校九棟大樓的水池水位,以及每小時的流論文翻譯量數字,為了防災,也加裝設感應器,具漏水和缺水警報功能,此外系統也透過離峰補水,避開尖峰時段用電,降低電費。
「結果系統一建好,警報系統立即響起,馬上找到漏水的地方,」鄭永福說,發現是人文館地底下的水管漏水,立即派人搶修,「如果漏到底層都潮濕,說不定整棟大樓都會倒下。」
鄭永福透露,其實許多學校都知道校內有漏水問題,不過無從查起,尤其是老舊學校,因水管深埋在地底下,暗管論文翻譯的路線又複雜,因而增加節水的難度。「這套系統能做到即使監控、即時反饋,不浪費一滴水!」
從系統建置好到現在,總共抓到了五處漏水,「學校每年已經降到10萬度的用水量,是十年前的1/3了!」鄭永福開心地說。
優異的成果也吸引其他學校論文翻譯學習,例如這幾年幫助致理技術學院規劃校園水資源管理系統。該校總務長傅學舜說,學校的節水政策也推行多年,但一直想解決漏水問題,之後到景文科大參訪後,學校也同樣建置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這是水電雙省,沒有理由不做。」
不過鄭永福仍感嘆,由於水費低廉論文翻譯,有些學校並不重視省水。「大家總是一遇到水荒,才會開始想到水的問題,」他認為,只要妥善規劃學校的用水,就不怕遇到水不夠用的一天。
節約用水刻不容緩,景文科大九年前論文翻譯率先起跑,砸下百萬打造省水系統,如今節水奇蹟聲名遠播,已成各校效法對象。
全台灣150多所大學,每年每所學校的水費就動輒上百萬元,各校無不開始思考節水方針。
其中位於新北市新店的景文科技大學堪稱是省水學校典範,三年來節水率達六成,每年省下127萬元水費,同時減論文翻譯少電費32萬元。
走在校園裡,廁所裡全部汰換成省水水龍頭、省水馬桶和自動感應沖水器,就連冷氣機滴下的冷氣水也不放過,論文翻譯直接以水管連結排水口,收集到集水槽中,拿來澆灌和拖地用。
不過造就省水百萬元的奇蹟,還有兩項關鍵設施:全國第一套校園雙水源系統,以及由學校自行研發的智論文翻譯慧水資源監控系統。節水技術與設備,這幾年來獲獎無數,也吸引其他學校跟進。
設監控系統 了解用水資訊
幕後推手是景文科技大學校長鄭永福,2006年上任後,他便意識到節約能源刻不容緩。原來當時,他翻開學校會計帳目一看,差點沒昏頭,「光是水費和電費,加起來一年就要3000萬,水論文翻譯費也要百萬元!」
他分析,由於學校位處山坡地區,水源需要使用電力從山下加壓,才能供給山上用水,因此水費較平地昂貴。
因此他下定決心,全面改造學校的能源使用。他心想,既然山上雨水充沛,那得好好利用大自然的資源,而大雨論文翻譯後學校所累積的地表水,也能儲存收集,於是「雙水源」的概念因應而生。
2006年,學校花費百萬打造雙水源系統,開始節水第一步。
隱身在電資大樓旁的水塔,除了連接屋頂雨水,也將流入集水井的地表水,經簡單過濾後儲存於系統當中。「若是論文翻譯大雨一來,都能收集好幾百升的水量!」鄭永福說,這是積少成多的展現。
一實施後,學校用水量即有明顯改善,從2006年的31萬度,降到2008年的22萬度,短短兩年,就少了9公噸。
不過2009年,當水費帳單一來,卻發現整年度的用水量沒下降,反而上升到23萬度,鄭永福認為事有蹊蹺,「一定論文翻譯是哪裡有漏水問題了!」他決定扮演起偵探,下令追查漏水之處。
但是,面對學校11.5公頃大的腹地,要找到破裂的水管,談何容易?
當時他找了總務長王仲資商討對策,電機系背景出生的王仲資,認為解決之道就是建置一套全校的水資源監控系統論文翻譯,「充分了解學校每處用水的資訊,才能做到真正節水,」王仲資拋出這句話後,便開始行動。
他召集各處室人員一同論文翻譯研商、撰寫軟體,經過多次勘查地形和測試,花了兩年,終於建立出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
追查漏水 一滴也不浪費
這套系統建置於行政大樓一樓論文翻譯的安全監控中心,在大螢幕上,顯示出全校九棟大樓的水池水位,以及每小時的流量數字,為了防災,也加裝設感應器,具漏水和缺水警報功能,此外系統也透過離峰補水,避開尖峰時段用電,降低電費。
「結果系統一建好,警報系論文翻譯統立即響起,馬上找到漏水的地方,」鄭永福說,發現是人文館地底下的水管漏水,立即派人搶修,「如果漏到底層都潮濕,說不定整棟大樓都會倒下。」
鄭永福透露,其實許多學校都知道校內有漏水問題,不過無從查起,尤其是老舊學校,因水管深埋在地底下,論文翻譯暗管的路線又複雜,因而增加節水的難度。「這套系統能做到即使監控、即時反饋,不浪費一滴水!」
從系統建置好到現在,總共抓到了五處漏水,「學校每年已經降到10萬度的用水量,是十年前的1/3了論文翻譯!」鄭永福開心地說。
優異的成果也吸引其他學校學習,例如這幾年幫助致理技術學院規劃校園水資源管理系統。該校總務長傅學舜說,學校的節水政策也推行多年,但一直想解決漏水問題,之後到景文科大參論文翻譯訪後,學校也同樣建置一套智慧水資源監控系統,「這是水電雙省,沒有理由不做。」
不過鄭永福仍感嘆,由於水費低廉,有些學校並不重視省水。「大家總是一遇到水荒,才會開始想到水的論文翻譯問題,」他認為,只要妥善規劃學校的用水,就不怕遇到水不夠用的一天。
********************************************************************
38 38 38 38 38 38
面對缺水,靠天吃飯的農民只能自救。種植番茄的黃文慶,就在溫室內打造「微噴灌溉系統」,不僅省水又省錢,番茄品質也更好了!
台灣農業用水占用水七成,近期因應水荒,有人被迫休耕,農民叫苦連天。但與其每隔一陣子就因水荒膽戰心驚,許多農民早就決定起身而行。
無論是透過更換栽種作物或是運用省水灌溉方式,各地農民掀起一波自救風潮。
台中清水有位七年級農夫,就在自家農地花費60萬,把自己想像是沙漠中的農夫,打造仿如中東人的微噴灌溉系統,一年可省水40%。還因此讓他摘種的玉女番茄,品質變好、良率翻升。
走進占地0.2公頃大的「沐光農場」,溫室裡十多排的番茄樹相當壯觀,紅色的玉女番茄掛在綠色藤蔓上,粒粒飽滿誘人。低頭一看,番茄樹下覆蓋著銀色塑膠布,除了莖部露出外,整面地都覆蓋住,看不見一絲土壤。
只要一掀開塑膠布,水珠就沿著塑膠布的內裡一滴滴滑落,此時用手翻動土壤,發現土壤極度濕潤。原來,透過塑膠布,已把水分牢牢鎖在裡面。
而在土壤的淺層埋有灌溉管線,當灌溉系統一打開後,即噴出霧狀水,在塑膠布下緩緩供應水分。
據統計,微噴灌溉下,在八個月的栽培期間,用水量約395噸,平均1分地用水約192噸,相較一般的淹水灌溉,1分地用水是500噸,等於節省40%。
屋頂設凹槽 集結雨水灌溉
溫室的主人是今年30歲的黃文慶,人稱「番茄王子」,皮膚黝黑的他,出生務農世家,從小跟著爸媽在田裡幫忙,對農作物充滿興趣,小時候一吃完水果,就拿著種子去種,家裡一棵20多年龍眼樹,即是他的栽種成果。
擁有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學歷,畢業後申請外交替代役,一趟在吉里巴斯的當兵生活,改變了他對農業的視野。吉里巴斯位於大洋洲,乾濕季分明,地下水鹽化嚴重,因此植物栽種不易,當時他擔任助理技士,幫助當地人栽種作物。
「他們用大水桶接屋頂上的水,也在屋簷下方用雨水洗頭,」當地嚴重的缺水讓他為之震撼,也深刻體認水資源的重要,「農民靠水吃飯,沒有水就什麼都無法做,」黃文慶感嘆。
回台後他開創自己的事業,打從一開始,就將節水當成目標。他想:「下雨這麼好的資源,不應該浪費。」於是他找來畢業於逢甲大學建築所的姊姊黃雅勳和姊夫胡志宏一起幫忙設計溫室。
他們在屋頂處架設集水凹槽,當雨水一來,沿著溝槽而下,集中到水槽中,接著將所有管線連結,直通戶外的蓄水池儲存,並與灌溉系統接應。遇到缺水時,這些平常的儲水就能派上用場。
「累積水量很可觀,雨季來時,能收集上百公升的水,」胡志宏分析,雨水比一般灌溉用水乾淨,還能省水質過濾的功夫。
微噴灌溉系統 用水錙銖必較
至於溫室內的微噴灌溉系統,是今年才打造完成。去年他們先使用一般灌溉方式,結果才經過一季,就發現產量不好。原來小番茄皮薄,如果水分來源變化劇烈,果肉就容易裂開,而且無法預測到底要用多少水,許多水就浪費掉了。
現在有了這套微噴灌溉系統能定量供水,比人為操作還精準,還能控制在幾分幾秒供水,如此錙銖必較,不僅省水,也提升水果品質。黃文慶估計,去年農地產量1萬台斤,今年則能有1萬5000台斤的產量。
「微噴灌溉在農業界是較新的概念,」黃文慶解釋,微噴灌溉具有少量和多次供水的特性,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變化一減少,植物有穩定的水分來源,這就是番茄絕佳的成長環境!
種田數十年的媽媽楊素秋說:「番茄的甜度和水分很有關係,不能不慎,」事實上,沐光農場出品的玉女番茄,1斤可賣到150~200元,相較於市場販賣的番茄是30~70元,價格整整多出一倍。「許多論文翻譯人都讚不絕口,還說已經無法再吃別家的番茄了!」楊素秋手裡捧著番茄說。
這套微噴灌溉系統,近期各地農民爭相參訪,面對有些老農對節水的迫切性仍有疑慮,黃文慶都直接請他們試吃番茄,接著說,「你們想不想種出這麼好吃的番茄,關鍵就是在水。」許多人聽到後就眼睛為之一亮。當水源自給自足,黃文慶已成少數不必擔心限水政策的農夫。
面對缺水,靠天吃飯的農民只能自救。種植番茄的黃文慶,就在溫室內打造「微噴灌溉系統」,不僅省水又省錢,番茄品質也論文翻譯更好了!
台灣農業用水占用水七成,近期因應水荒,有人被迫休耕,農民叫苦連天。但與其每隔一陣子就因水荒膽戰心驚,許多農民論文翻譯早就決定起身而行。
無論是透過更換栽種作物或是運用省水灌溉論文翻譯方式,各地農民掀起一波自救風潮。
台中清水有位七年級農夫,就在自家農地花費60萬,把自己想像是沙漠中的農夫,打造仿如中東人的微噴灌溉系統,一年可省水40%。還因此讓他摘種的玉女番茄,品質變好、良率翻升。
走進占地0.2公頃大的「沐光農場」,溫室裡十多排的番茄樹相當壯觀,紅色的玉女番茄掛在綠色藤蔓上,粒粒飽滿誘人。低頭論文翻譯一看,番茄樹下覆蓋著銀色塑膠布,除了莖部露出外,整面地都覆蓋住,看不見一絲土壤。
只要一掀開塑膠布,水珠就沿著塑膠布的內裡一滴滴滑落,此時用手翻動土壤,發現土壤極度濕潤。原來,透過塑膠布,已把水分牢牢鎖在裡面。
而在土壤的淺層埋有灌溉管線,當灌溉系統一打開後論文翻譯,即噴出霧狀水,在塑膠布下緩緩供應水分。
據統計,微噴灌溉下,在八個月的栽培期間,用水量約395噸,平均1分地用水約192噸,相較一般的淹水灌溉,1分地用水是論文翻譯500噸,等於節省40%。
屋頂設凹槽 集結雨水灌溉
溫室的主人是今年30歲的黃文慶,人稱「番茄王子」,皮膚黝黑的他,出生務農世家,從小跟著爸媽在田裡幫忙,對農作物充滿興趣,小時候一吃完水果,就拿著種子去種,家裡一棵20多年龍眼樹,即是論文翻譯他的栽種成果。
擁有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學歷,畢業後申請外交替代役,一趟在吉里巴斯的當兵生活,改變了他對農業的視野。吉里巴斯位於大洋洲,乾濕季分明,地下水鹽化嚴重,因此植物栽種不易,當時他擔任助理技士,幫助當地人栽種作物。
「他們用大水桶接屋頂上的水,也在屋簷論文翻譯下方用雨水洗頭,」當地嚴重的缺水讓他為之震撼,也深刻體認水資源的重要,「農民靠水吃飯,沒有水就什麼都無法做,」黃文慶感嘆。
回台後他開創自己的事業,打從一開始,就將節水當成目標。他想:「下雨這麼好的資源,不應該浪費。」於是他找來畢論文翻譯業於逢甲大學建築所的姊姊黃雅勳和姊夫胡志宏一起幫忙設計溫室。
他們在屋頂處架設集水凹槽,當雨水一來,沿著溝槽而下,集中到水槽中,接著將所有管線連結,直通戶外的蓄水池儲論文翻譯存,並與灌溉系統接應。遇到缺水時,這些平常的儲水就能派上用場。
「累積水量很可觀,雨季來時,能收集上百公升的水,」胡志宏分析,雨水比一般灌溉用水乾淨,還能省水質過濾論文翻譯的功夫。
微噴灌溉系統 用水錙銖必較
至於溫室內的微噴灌溉系統,是今年才打造完成。去年他們先使用一般灌溉方式,結果才經過一季,就發現產量不好。原來小番茄皮薄,如果水分來源變化劇烈,果肉就容易裂開,而且無法預測到底論文翻譯要用多少水,許多水就浪費掉了。
現在有了這套微噴灌溉系統能定量供水,比人為操作還精準,還能控制在幾分幾秒供水,如此錙銖必較,不僅省水,也論文翻譯提升水果品質。黃文慶估計,去年農地產量1萬台斤,今年則能有1萬5000台斤的產量。
「微噴灌溉在農業界是較新的概念,」黃文慶解釋,微噴灌溉具有少量和多次供水的特性,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論文翻譯變化一減少,植物有穩定的水分來源,這就是番茄絕佳的成長環境!
種田數十年的媽媽楊素秋說:「番茄的甜度和水分很有關係,不能不慎,」事實上,沐光農場出品的玉女番茄論文翻譯,1斤可賣到150~200元,相較於市場販賣的番茄是30~70元,價格整整多出一倍。「許多人都讚不絕口,還說已經無法再吃別家的番茄了!」楊素秋手裡捧著番茄說。
這套微噴灌溉系統,近期各地農民爭相參訪,面對有些老農對節水的迫切性仍有疑慮,黃文慶都直接請他們試吃番茄,接著說,「你們想不想種出這麼好吃的番茄,關鍵就是在水。」許多人聽到後論文翻譯就眼睛為之一亮。當水源自給自足,黃文慶已成少數不必擔心限水政策的農夫。
面對缺水,靠天吃飯的農民只能自救。論文翻譯種植番茄的黃文慶,就在溫室內打造「微噴灌溉系統」,不僅省水又省錢,番茄品質也更好了!
台灣農業用水占用水七成,近期因應水荒,有人被迫休耕,農民叫苦連天。但與其每隔一陣子就因水荒膽戰心驚,許論文翻譯多農民早就決定起身而行。
無論是透過更換栽種作物或是運用省水灌溉方式,各地農民掀起一波自救風潮。
台中清水有位七年級農夫,就在自家農地花費60萬,把自己想像是沙漠中的農夫,打造仿如中東人的微噴論文翻譯灌溉系統,一年可省水40%。還因此讓他摘種的玉女番茄,品質變好、良率翻升。
走進占地0.2公頃大的「沐光農場」,溫室裡十多排的番茄樹相當壯觀,紅色的玉女番茄掛在綠色藤蔓上,粒粒飽滿誘人。低頭一看,番茄樹下覆蓋著銀色塑膠布,除了莖部露出外,整面地都覆蓋住,看不見一絲土壤。
只要一掀開塑膠布,水珠就沿著塑膠布的內裡一滴滴滑落,此時用手翻動土壤,發現土壤極度濕潤。原來,透過塑膠論文翻譯布,已把水分牢牢鎖在裡面。
而在土壤的淺層埋有灌溉管線,當灌溉系統一打開後,即噴出霧狀水,在塑膠布下緩緩供應水分。
據統計,微噴灌溉下,在論文翻譯八個月的栽培期間,用水量約395噸,平均1分地用水約192噸,相較一般的淹水灌溉,1分地用水是500噸,等於節省40%。
屋頂設凹槽 集結雨水灌溉
溫室的主人是今年30歲的黃文慶,人稱「番茄王子」,皮膚黝黑的他,出生務農世家,從小跟著爸媽在田裡幫忙,對農作物論文翻譯充滿興趣,小時候一吃完水果,就拿著種子去種,家裡一棵20多年龍眼樹,即是他的栽種成果。
擁有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學歷,畢業後申請外交替代役,一趟在吉里巴斯的當兵生活,改變了他對農業的視野。吉論文翻譯里巴斯位於大洋洲,乾濕季分明,地下水鹽化嚴重,因此植物栽種不易,當時他擔任助理技士,幫助當地人栽種作物。
「他們用大水桶接屋頂上的水,也在屋簷下方用雨水洗頭,」當地嚴重的缺水讓他為之震撼,也深刻體認水資源論文翻譯的重要,「農民靠水吃飯,沒有水就什麼都無法做,」黃文慶感嘆。
回台後他開創自己的事業,打從一開始,就將節水當成目標。他想:「下雨這麼好的資源,不應該浪費。」於論文翻譯是他找來畢業於逢甲大學建築所的姊姊黃雅勳和姊夫胡志宏一起幫忙設計溫室。
他們在屋頂處架設集水凹槽,當雨水一來,沿著溝槽而下,集中到水槽中,接著將所有管線連結,直通戶論文翻譯外的蓄水池儲存,並與灌溉系統接應。遇到缺水時,這些平常的儲水就能派上用場。
「累積水量很可觀,雨季來時,能收集上百公升的水,」胡志宏分析,雨水比一般灌溉用水乾淨,還能省論文翻譯水質過濾的功夫。
微噴灌溉系統 用水錙銖必較
至於溫室內的微噴灌溉系統,是今年才打造完成。去年他們先使用一般灌溉方式,結果才經過一季,就發現產論文翻譯量不好。原來小番茄皮薄,如果水分來源變化劇烈,果肉就容易裂開,而且無法預測到底要用多少水,許多水就浪費掉了。
現在有了這套微噴灌溉系統能定量供水,比人為操作還精準,還能控制在幾分幾秒供水,如此錙銖必較論文翻譯,不僅省水,也提升水果品質。黃文慶估計,去年農地產量1萬台斤,今年則能有1萬5000台斤的產量。
「微噴灌溉在農業界是較新的概念,」黃文慶解釋,微噴灌溉具有少量和多次供水的特性,當土論文翻譯壤中的水分含量變化一減少,植物有穩定的水分來源,這就是番茄絕佳的成長環境!
種田數十年的媽媽楊素秋說:「番茄的甜度和水分很有關係,不能不慎,」事實上,沐光農場出品的玉女番茄,1斤可賣到150~200元,相較於市場販賣的番茄是30~70元,價格整整多出一倍。「許多人都讚不絕口,還說已經無法再吃別家的番茄了!」楊素秋手論文翻譯裡捧著番茄說。
這套微噴灌溉系統,近期各地論文翻譯農民爭相參訪,面對有些老農對節水的迫切性仍有疑慮,黃文慶都直接請他們試吃番茄,接著說,「你們想不想種出這麼好吃的番茄,關鍵就是在水。」許論文翻譯多人聽到後就眼睛為之一亮。當水源自給自足,黃文慶已成少數不必擔心限水政策的農夫。
********************************************************************
39 39 39 39 39 39
家的神通資科,都是不可或缺的幕後功臣。
摸石過河 20年磨成專家 智慧交通,徹底改變了台灣人的生活! 國道全面電子收費上路一年多,受到多數用路人肯定,負責整合開發的遠通電收,還要把成功經驗拓展到全球。
身為衛星派遣計程車先驅的台灣大車隊,規論文翻譯模雖已位居同業龍頭,仍致力發展自動化叫車系統,將乘客服務發揮到極致,如何做到?
台灣的捷運、高鐵、機場、鐵路、公路邁向智慧化,吸引多國取經,身為幕後功臣的神通資科,分享成功之道。
智慧交通1〉遠通電收
國道行車更順暢,北高省下40分鐘
在筆直寬敞的高速公路上,一輛輛自小客車迅速論文翻譯流暢地通過高舉的銀灰收費門架,才短短幾秒鐘,系統就完成扣款手續,行車完全不受阻礙。與過去人工收費時代,必須停車給票∕付款才能通過,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裝了eTag後開車真的快蠻多的,尤其是開長程時特別有感。覺得台灣真的有在進步!」一位網友評論。
逾七成滿意度 時效勝高鐵
雖然一開始經歷扣款錯誤、使用率偏低、立委質疑的風風雨雨,自2013年12月30日國道全面ETC(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le論文翻譯ctronic Toll Collection)上路,走過初期的系統調適,一年來成效已逐漸彰顯。不但車牌辨識與扣款正確率接近滿分,順利通過稽核。目前更累積超過600萬用戶,使用率高達94%。
高公局去年9月針對國道採電子計程收費系統進行滿意調查,結果滿意度突破七成,一掃過去批評不斷的低迷成績。目前全台灣有319個收費門架,一天處理1500萬次交易,使用ETC的公路長度居全球之冠。
由於使用率高,負責ETC整合開發的遠通電收不但受邀到國外演講、分享成功經驗,還吸引越南、義大利、馬來西亞、印尼,甚至哥論文翻譯倫比亞來台取經,連遙遠的約旦、埃及也對台灣的ETC充滿興趣。
由於全面電子化的成果斐然,結合車牌辨識與電子收費系統的ETC已然成為台灣智慧交通代表個案。交通部在爭取2019年ITS(智慧型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世界年會主辦權時,即以ETC計程收費專案做為最大賣點,與已經爭取三年主辦權的新加坡競爭。
「12年的流血流汗,總算沒有白費!」一手打造ETC的遠通電收總經理張永昌有感而發地說,ETC帶來的時間效益不言而喻。週末往返論文翻譯台北高雄,ETC最高可以為車主節省40分鐘的時間。若以平日計,每輛車節省15分鐘乘以往返國道的150萬台車,總計為全台灣省下2250萬分鐘,效益比高鐵還高。
此外,ETC還帶來環保效益。根據論文翻譯交通部計算公式,ETC上線一年不但為台灣省下了9746萬公升燃油,也讓二氧化碳排放減少22.9萬公噸,約當618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二氧化碳吸碳量。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顧洋甚至估算,由時間、燃料及環保效益看,車每過一個收費站就等於創造8元的社會效益。
許多國家都使用ETC,台灣的不同在於它全為論文翻譯台廠自行開發。從讀取器、網路、監視設備、儲存設備、eTag本身的上下游,都能在台灣找到協力廠商,進行一條龍的整合,進而做到整廠輸出。「新加坡還要用兩個門架,我們用一個就可以,比他們好看多!」張永昌得意地表示,台灣的ETC,在很多方面都超越其他國家。
破壞式創新 突破65%天險
目前ETC電子收費營運步上管道,搏得許多民眾認同。然而回顧過去12年,遠通一路上跌跌撞撞,不但輿論不支持,甚至一度面臨停論文翻譯業危機。
「那一關,真的是九死一生的關卡,」張永昌回憶,ETC的關鍵轉折點是在2011年。當時遠通電收與政府的合約載明,它的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使用率必須達到65%的使用率,如果沒有達到就要處以巨額罰款。然而當時遠通的電子收費系統採用的是OBU紅外線偵測,光是一台機上盒就要上千新台幣,成本高昂,民眾自然裝機意願低落。
也因此遠通推廣了幾年,不論用什麼行銷方法,使用率一直在四成左右拉不起來。當要達成65%天險的期限逼近,遠通全體人員壓力都論文翻譯大到破表,因為如果達不到公司就要關門大吉,過去七年的努力將付之一炬。「那時焦慮到,想要跑到菲律賓小島躲起來,」張永昌搖頭苦笑回憶。
眼見原本老路行不通,只有「打掉重練」才有活路。也正好與高公局簽訂的合約中有一條,註明在有創新技術驗證的情況下,可以暫時論文翻譯放寬65%使用率的期限。於是張永昌積極到鄰國考察最新的RFID(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並硬著頭皮爭取管理階層的支持。
「不做就是死路一條,什麼都沒有。做了還有一點機會,為什麼不試試看?」他對董事長徐旭東說。
在全公司與協力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使用RFID技術的eTag電子標籤終於在2012年5月推出。打著免費安裝的誘因,訊息一發布就引起廣大迴響,半年內使用率就逼近七成。破壞式創新奏效,「天險」終於輕騎過關,截至目前使用率更超過94%,僅次於強制安裝的新加坡。
從ETC到ITS 客製化服務
而在車牌辨識與自動扣款上,遠通也不斷改善,大幅降低初期上路的失誤率。「電腦無法辨識,我們還有人工做第二道把關,」張永昌自信的表示論文翻譯,除了少數特殊個案(如禮車車號被花擋住),國道上的車牌ETC系統幾乎都能精準辨識。
ETC電子計程收費系統的重要性,不只在於節省時間與人力成本,還具有指標性意義。
「ETC可以說是ITS的骨幹,更是台灣走向智慧交通的基論文翻譯礎,」張永昌篤定表示。透過ETC,可以蒐集台灣各國道交通流量、速度、行進時間等資訊,透過即時路況回報可以做到準確的交通管理,同時進行路況預測與指引。比方在造成塞車的路段,就可以實施閘道管制,藉以紓解車潮。
在結合手機通訊,ETC未來甚至可以進一步做到客製化服務,提升駕駛的行車安全。比方,當系統偵測到某一路段突然有淹水或落石的危險,車輛論文翻譯接近就會接到警告通知,建議改走其他路段。另一方面,也能做為停車場管理。比方下起豪大雨,系統就會通知在低窪地區停車的車主去移車。「如此一來,就不會有那麼多泡水車了!」張永昌笑著說,智慧交通的應用無限寬廣,處處是機會。
不只是嘉惠台灣的用路民眾,ETC也成為ICT(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產業廠商新的機會。目前越南交通部已經委託遠通建立其國道一號全線35處收費站的電子收費系統,投論文翻譯資金額達台幣450億元。義大利也跟遠通簽訂合作意向書,請遠通協助規劃電子收費車道系統。透過整廠輸出方案,參與的大小業者都能雨露均沾,成為下一條成長曲線。
智慧交通2〉台灣大車隊
叫車一指搞定,幫你簡訊報平安
由研華、大同、IBM、中華電信等大廠共同舉辦的智慧城市展,今年1月在南港展覽館落幕。
「智慧交通」成為許多廠商展出的重點。論文翻譯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台灣大車隊。車隊規模居全國龍頭的它,直接把一台簇新閃亮的休旅小黃搬上展場,每個參觀者都可以坐在駕駛座,親手試用它最新的派遣系統六代機,感受傳統行業結合科技產品的威力。
同業領頭羊 錯誤中學習成長
做為台灣衛星派遣計程車行業的先驅,台灣大車隊堪稱將「服務科技化」的代表。目前車隊有1萬5000位隊員,市占率達18%,在十多年前即開風氣之先,採用GPS定位、GPRS即時通訊技術,與GIS地理資訊系統進行車隊論文翻譯管理,讓司機能快速接到派遣訊息,減少空車時間。
在乘客叫車方面,則引入自動化叫車、手機直撥叫車、網路叫車、App叫車、便利商店叫車等多元系統,每天服務乘客多達30萬名。同時也活用車上空間,藉由車載互動數位媒體平台,播送廣告增加收益,並提供免費的「安心簡訊」服務,讓乘客可以跟家人報平安。
種種把載客服務「智慧化」的創新,讓台灣大車隊不只在飽和的計程車業界樹立品牌形象,2011年還被經濟部工業局評選為「台灣創論文翻譯新企業百強」之一。因為營運模式成功,今年即跨足海外,預計6月將在大陸東莞建立聯合派遣平台。
「派遣系統IT是台灣大車隊的核心命脈,我們是因為有科技才有今天!」個頭嬌小、說起話中氣十足的台灣大車隊總經理李瓊淑表示,打從一開始台灣大車隊就是以衛星派遣與同業做出區隔,現在幾乎所有同業都已紛紛跟進,成為主流。
十多年前,計程車的客源主要都是透過客論文翻譯人在路邊攔車,頂多用無線電派遣,載客憑的是運氣。「常常計程車在這條路徘徊,但不知道隔壁巷子有人要搭車,」李瓊淑說。
2002年台灣大車隊引進新加坡康福(Comfort)GPS衛星派遣系統,藉由讓每台計程車裝上GPS接收器,從空中進行車隊的排班與調度,才讓司機得以更快承接到任務,縮短巡車空轉的時間,堪稱是智慧交通的第一步。
導入衛星派遣系統雖有諸多好處,但除了成本論文翻譯高,一開始台灣大車隊也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主要在於,系統完全是為新加坡量身打造,一用到其他國家就如方鑿圓枘般格格不入,比方系統沒內建「空排點」,但這卻是台灣計程車產業的重要一環。加上它是套裝軟體,有任何修正都要找原廠協助,時間和金錢上不敷成本。更糟的是,系統常當機,導致隊員不滿,台灣大車隊也因為大幅虧損,三度易手。
4G添利多 回傳訊息更精確
直到全虹通信創辦人林村田2005年接手營運,慘況才出現轉機。他一方面採派遣機「以租代買」模式降低成本,同時也請台灣當地的資訊公司重新修改軟體,讓衛星派遣系統本土化。
然而,林村田明白這項核心技術其實不適合外論文翻譯包,於是在三年前,把整個派遣系統收回自建,透過公司內部的IT人員做客製化管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瓊淑堅定表示,派遣機關鍵技術是論文翻譯台灣大車隊的心臟,不論司機或乘客,「一分鐘沒有它都不行。」
為了讓派遣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李瓊淑把IT人員由最初的2、3位,擴充到現在的30~40位。在智慧程式展上展示的第六代派遣機,即所有程式都是公司內部自行撰寫。從去年12月在台中以南試營運,今年3月就要為所論文翻譯有司機隊員換新設備。
雖然一路走來備嘗辛苦,但台灣大車隊的智慧交通成果如倒吃甘蔗。最新一代派遣機不但具備語音辨識與行車導航的功能,運將還能自行設定字體大小與日夜間模式。「在使用上一定要非常直覺,能夠立即上手,司機才願意論文翻譯多多利用,」李瓊淑分析。
除了提升使用便利性,第六論文翻譯代派遣機更將派車邏輯系統全部翻新。把空排點的設定由原本的菱形,轉成搭配道路的不規則型,利用更精準的路線規劃,讓計程車司機能夠更有效率接到客人叫車的案子,賺到更多收入。
「有派遣機真的很方便,而且系統還會論文翻譯依司機的偏好調整!」一位加入台灣大車隊七年的張姓司機笑著說,自己只要一看派遣機顯示案件需求就會立刻按鈕承接,久而久之系統就派給他愈來愈多案子。
因為派案頻繁,在過年期間一個晚上甚至能賺到4000元台幣的車資,讓他十分滿意。
4G時代也讓台灣大車隊的服務更進化。4G系統能加強衛星定位,讓回傳的車輛位置訊息更為精準,中央系統就能規劃出更準確的路徑引導司機到定點載客,減少繞路情況。有乘客遺失物品在車上,也能更快速找回。
乘客只要輕點椅後的車載媒體螢幕,論文翻譯就能免費發送安心簡訊,告知家人自己所在的位置與車號。也能在螢幕上填寫滿意度調查,讓公司第一時間掌握乘客對司機的評價。乘客與中央系統都可以透過GPS定位,清楚掌握行車軌論文翻譯跡,「保障乘客安全,也保障司機安全,」李瓊淑說。
App叫車 每月達200萬次
台灣大車隊的智慧科技不只是著眼司機的需求,也帶給乘客更多的便利。透過建立自動化派車系統,台灣大車隊讓乘客設定五組常用論文翻譯的上車地址,同時與便利超商合作ibon、elife叫車系統,讓派車變得更加快速,也大幅減少人力成本。目前自動化派車的使用率已經高達75%。
四年前,台灣大車隊走論文翻譯在時代潮流上,進一步推出叫車手機App。至今下載量已突破100萬次,平均每天4萬人次使用,每月透過台灣大車隊App叫車更多達200萬次。
「我們能一直跟著科技的進步走,是滿值得論文翻譯驕傲的一件事,但也有很多衝擊,」李瓊淑不諱言,「眼光放遠」很重要。比方過去電話55688可以跟電信公司抽成,但用手機App完全不能抽佣,就衝擊到金流。然而窮則變,變則通。藉由手機banner廣告、紅利點數、與Qbon優惠牆合作等,不僅讓乘客有論文翻譯更便利的選擇,也創造更多新商機。
不斷與時俱進,讓台灣大車隊成為台灣最智慧的車隊。
智慧交通3〉神通資科
人臉辨識通關,搭機不再大排長龍
你是否發現你在旅行移動過程中,愈來愈智慧了?
年節返鄉搭高鐵,不用跑到車站櫃台論文翻譯或超商訂票,只要用手機App輕輕一點,就能立即訂位、付款並取得QR Code電子票。
春假搭飛機出國旅遊,不用在海關大排長龍,只要用自動通關系統進行人臉辨識,就能在12秒內迅速通關。
大眾交通系統是最能顯現一個城市論文翻譯現代化與進步程度的地方。近十年,台灣的公共運輸系統與票證系統日趨發達,已吸引許多東南亞國家前來取經。然而許多人不知道,台灣從捷運、高鐵、機場,到鐵路,甚至公路的智慧化,資訊論文翻譯起
從參與台灣第一條捷運論文翻譯起算,神通在大型智慧交通工程上,20年來幾乎無役不與。諸如捷運的核心機電、自動收費、通信系統,高鐵的行車控制、訂位票務、中央清算系統,鐵路的號誌監控、列車自動防護、平交道緊急告警系統,乃至民航航管、機場規劃服務、高速公路監控系統,與悠遊卡建置等,都是由神通建置並維護。
換言之,在台灣只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用的幾乎都是神通的系統。目前神通資科約有1/3的業務,來自承接智慧交通專案,負責的員工論文翻譯多達300人。在系統整合的投入,不但讓它獲得論文翻譯經濟部「產業科技發展獎」、第一屆「台灣世界級資訊應用獎」等獎項,也獲得東南亞多國的青睞,把票證及收費系統的建置經驗成功輸出海外。
從昔日生產電腦到導航機,到今日蓬勃發展的智慧交通系統,神通經歷了一段辛苦的學習歷程。「一開始做,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是從基礎開始練功,」神通資科總經理蔣臺方形容。
時間倒轉至20年前,當時捷運剛完工,問題不斷,試跑即發生多次輪胎過熱起火事件。通車兩個月後,法國機電商馬特拉因為合約糾紛無預警撤離。更雪上加霜的是,隔幾天就發生嚴重的電腦當機,導致全線停擺,民眾抗議不斷。
風雨飄搖下,當時的捷運公司董事長陳朝威親論文翻譯自打電話給神通董事長苗豐強求援,希望扭轉危機。「雖然馬特拉連原始碼都帶走,幸好它用的系統我們懂!」蔣臺方說,馬特拉用的MicroVAX是論文翻譯由神通代理,公司內部正好有熟悉該論文翻譯系統的工程師。在捷運局與神通工程師的合作搶修下,終於讓木柵線重新運轉,度過第一個難關。當時台北市長喊出「馬特拉不拉,我們來拉」,蔣臺方仍歷歷在目。
智慧票證系統 便利性受推崇
第二個難關在1999年到來,當時建置近十年的電腦系統已經過時,亟待全面升級。然而捷運電腦系統複雜,加上沒有原始碼,只能從現有的系統摸索,增加新難度。
當時捷運白天跑舊系統,深夜神通再用新系統測試論文翻譯。「常常測到半夜三四點,」蔣臺方回憶,一開始轉到新的系統,捷運卻完全動不了,捷運局詢問原廠,得到回覆卻是要台灣自己想辦法。
後來經過反覆測試,才確認是驅動程式不相容,必須重新改寫驅動程式與應用系統的設定。經過一年反覆的修改與測試,在論文翻譯沒有原廠的奧援下,神通終於讓捷運的電腦系統成功升級、完成驗收。除了負責捷運核心機電系統升級,神通也與合作伙伴攜手,進一步跨入智慧票證。「捷運升級,我們也跟著升級,」蔣臺方表示論文翻譯,在建置自動收費系統上,單程票一路由磁票,進化到非接觸式智慧代幣。閘門也從舊式的三轉柱,升級為有自動偵測功能的門檔。
而悠遊卡系統建置,更成為神通的代表作之一。相較於許多國家的捷運儲值卡,只能用在捷運上,台灣的悠遊卡可以用在公車、論文翻譯停車場、與超商小額支付,支援十幾種感應付款設備。因為便利性極高,曾被譽為台北市政府最受歡迎的政策。
在系統建置過程中,神通更論文翻譯展現超高效率。比方在香港與新加坡,類似的票卡系統工程至少要花三年,神通僅花15個月即完成建置。目前悠遊卡發行已突破5000萬張,每天交易量超過570萬筆。
悠遊卡的成功經驗,讓神通在2004年接論文翻譯下高鐵訂位與自動收費的標案,之後又不斷改良。從原本只論文翻譯能在車站臨櫃或自動售票機構買,2009年開始可以在便利超商用ibon購票,到2011年能用手機App「T Express」快速訂票,由單一走向多元的成功經驗,連外國都來取經。
「台北捷運能見度高,是一個很好的示範點,論文翻譯」蔣臺方笑著說,包括印度清奈的捷運電子票證清算系統、德里的捷運號誌系統、香港的機場捷運票證系統、阿曼邊境車輛通關系統等,都由神通建置。
不僅承攬路運生意,神通的觸角也延伸到機場空運。
其中,2011年在松山、桃園、台中、高雄四大國際機場與金門水頭港啟用的自動通關系統(e-gate),最為人津津樂道。透過人臉辨識科技,結合RFID(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與自動閘門等技術,可以讓旅客在短短12秒內通關,方便性有如搭捷運或高鐵,也有效減少了海關人論文翻譯力成本。
減少人力成本 跨足海外市場
也因為系統高度的辨識能力,自動通關系統論文翻譯不但曾協助警方逮捕搶銀行的「雨衣大盜」,也獲得美國國土安全局肯定,進而促成台灣獲得赴美免簽。目前已有近140萬人申請註冊通關,平均每天有2萬人使用,約占出入境旅客兩成。累計至今,自動通關系統使用人次已在去年突破1000萬大關。
「只要第一次花點時間申請,以後出國論文翻譯都好方便!」時常旅遊的陳小姐表示,自前年開始用自動通關系統,只要出國有同行朋友,她都會推薦朋友們申辦。
20年來,神通在智慧交通的業務論文翻譯從一開始的40萬到目前的10億台幣,占公司總營收由不到1%激增到三成以上。
然而台灣市場畢竟有限,當大型公共交通工程陸續完成,未來必須靠海外市場才能維持成長,因此神通正往積極論文翻譯發展大眾捷運系統的東南亞國家擴展,「練功那麼久,該是要走出去的時候了!」蔣臺方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