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推拿復健
頸椎病推拿復健
玉安中醫診所醫師 吳元劍 講述
◎頸椎生理解剖
頸椎共有七塊椎骨,椎骨有椎體、椎弓、棘突、橫突等部份。其椎體比其他部位的椎體較小,但是椎弓卻比較大,最大特徵是橫突上有橫突乳,並有脊椎動脈通過。圍成椎孔,為脊髓之貯存處。棘突、橫突為骨骼肌附著之處,與上下椎骨構成關節。
第一頸椎、又稱寰椎,形似環狀,由前弓、後弓及兩個側塊構成。無椎體及棘突,直接崁入頭顱內,與枕骨髁構成寰枕關節,司頭屈曲(前傾)和伸直(後仰),「點頭」之動作。
第二頸椎、又稱軸椎,其椎體向上伸出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關節前弓的齒凹內,構成寰軸關節,司「頭左右轉頭」之動作。
第三至第七頸椎、又稱屈伸椎。與胸腰椎同椎形。具有椎體、椎弓、橫突、橫突孔以及分叉的棘突,是頸椎做左右傾斜側彎運動關節。
第七椎頸,有一明顯的棘突,因此被稱之椎隆凸。
頸椎有八對頸神經和第一胸神經分別從椎間孔穿出。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沒有椎間盤及無椎間孔,第一、第二頸神經根離開脊髓後並不通過椎間孔,而直接沿椎體進入分佈區。因此,第一、第二頸神經很易遭受直接外傷。其神經也不受椎間孔壓迫的可能性。其他五個頸神經均通過椎間孔。
◎頸椎病理
頸椎扭轉過度,或擠壓,牽拉,引起頸椎椎間盤,神經根,頸脊髓及周圍肌肉,韌帶損傷或退化,而產生頸項痠痛,頸活動受限,或上肢有放射性的麻木,疼痛,肌力減弱等。
頸椎3-4椎間隙病變,則頸部痛,後枕部痛。
頸椎4-5椎間隙病變,則頸部痛,經肩頂至上臂外側或前臂橈側至腕部,有放射性疼痛、麻木。
頸椎5-6椎間隙病變,則經肩由上臂外側、前臂橈側至拇、食指有放射性疼痛、麻木。
頸椎6-7椎間隙病變,則放射性至食、中指,伸肘、腕及伸指力減弱。
頸椎7-胸椎,間隙病變,則放射性至無名指、小指及手部的小肌肉力量減退。
頸椎七節的八對神經與症狀的關係
C 1 :頭痛、週期性頭痛症、失眠、高血壓、倦怠、眩暈、健忘、眼睛酸脹神經過敏、焦燥不安、精神恍惚。
C 2 :頭暈眩、頭重、頭痛、眼疾、偏頭痛、顏面神經痛竇炎、過敏性鼻炎、重聽、耳鳴、耳痛。
C 3 :頸部僵硬酸痛、咳嗽、失眠、三叉神經痛、神經炎、痤瘡、濕疹。
C 4 :肩膀僵硬酸痛、打噴嚏、喉嚨積痰、鼻病、耳聾。
C 5 :神經的感覺區是上臂外側,由肩部到肘部為止。上臂外側無力、酸麻脹痛、扁桃腺發炎、嘶啞、咽喉炎。
C 6 :神經的感覺區是前臂的外側面,頸部僵硬、上臂疼痛、前臂外側、手腕痛、拇指、食指無力、酸麻脹痛、麻木。
C 7 :神經傳送中指的感覺,中指、無名指麻木、酸麻脹痛。
C 8 :神經傳送無名指,小指及前臂內側。前臂內側、小指麻木、酸麻脹痛、氣管炎、甲狀腺症狀。
◎頸部病症
頸部病症可分頭頸症候群、頸部症候群,以及頸臂症候群,也可分肌肉韌帶型、骨骼結構型、神經傳遞型,如落枕、瓣脫位、綜合症。
<頸部活動主要肌肉>
肌肉名稱 |
起 端 |
終 端 |
作 用 |
胸鎖乳突肌 |
胸骨炳、鎖骨 |
乳突、枕骨 |
單側可將頭拉向肩膀雙側可屈曲頭 |
頸外側深肌群 |
|
|
可提肋骨或可屈曲旋轉 |
1、前斜角肌 |
頸3頸6間 |
第一肋骨 |
頭頸但主要是側彎頸椎 |
2、中斜角肌 |
頸2頸7間 |
第一肋骨 |
|
3、後斜角肌 |
頸4頸6間 |
第二肋骨 |
|
頸內側深肌群 |
|
|
使頸前屈,單側使頸側屈 |
1、頸長肌 |
1~3胸椎 |
2~4頸椎 |
|
2、頭長肌 |
3~6頸椎 |
枕骨 |
|
頸部背向肌 |
|
|
|
1、斜方肌 |
枕骨、胸椎 |
鎖骨肩夾棘 |
頭部後仰 |
2、提肩夾肌 |
1~4頸椎 |
肩胛骨內角 |
使頸屈曲後仰及提肩胛 |
3、菱形肌 |
頸6~7 胸1~4 |
肩胛骨脊柱邊 |
引肩胛骨移向內上方 |
◎頸椎病因病機
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椎間盤一般從30歲後開始退化,椎間盤的軟骨板逐漸纖維化,椎間盤厚度變性塌陷後,周圍韌帶鬆弛,椎體的異常活動,脊髓後方受壓迫而改變。椎間隙變窄,脊柱穩定性下降,關節囊鬆弛,關節腔減小,關節面易發生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
(1) 頸椎生理弧度的改變:正常頸椎呈前凸的弧形彎曲,頸椎病患者的生理弧度可減小、消失、變直、甚至呈成角、反張的彎曲等,此多由於頸項部疼痛,椎間盤變性等所引起。
(2) 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多見於頸五、六、七椎體的前後緣之上下角,後緣的骨質增生較前緣的骨刺更易引起症狀。
(3) 椎間隙變窄:多數是一個椎間隙變狹窄,也有兩個以上的椎間隙同時變窄,可與相鄰的無明顯變窄的椎間隙相比較。椎間隙狹窄可因髓核變性、纖維環彈力變弱、髓核突出等引起。
(4) 椎間孔的變化:因椎間盤變窄、生理弧度改變、小關節增生或錯縫、鉤椎關節骨刺等,都可使椎間孔變形、變小,斜位片上可見到唇形骨刺伸入椎間孔,椎間孔前後徑變窄等。這些變化是引起頸臂綜合症的重要因素。
(5) 韌帶鈣化:項韌帶可出現條狀或片狀鈣化,前縱韌帶及後縱韌帶亦可出現點狀鈣化。韌帶鈣化提示頸椎的椎間盤已發生退行性變,同時也可看做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可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6) 椎體排列異常:椎體和關節突向前滑脫等。
1. 內在因素
主要原因為先天性體質有關,先天畸形 頸椎隱裂、頸體融合、頸椎骨先天狹小者,各種先天性畸形,雖出生時即已存在,但生後多無症狀,一般到40歲以後發病,椎間盤退變以40~55歲之發病率最高。因中年以後繼發生骨質增生、或椎管狹窄的症狀。內經曰:“五八(四十歲)腎氣衰” “七八(五十六歲)肝氣衰,筋不能動“,肝腎虧虛,筋骨衰退。此說明先天畸形引起的頸椎病症狀2. 外因引起
(1)急性頸椎外傷頸椎各椎間關節及周圍關節囊、筋膜、肌肉、韌帶等組織損傷或炎症,表現頸肩背酸脹、疼痛、僵硬及頸活動受限。促使頸椎直間接壓迫神經、血管,而產生症狀。
(2) 慢性勞損與長期低頭工作為甚,生活及運動中的不良姿勢、勞累或在某一體位持續過久等,例如刺繡、縫紉、騰寫等工作者,可引起頸部關節囊、韌帶等鬆弛乏力,使頸椎的退行性變加速而產生症狀。
(3) 風寒濕邪、老年體虛、腠理空疏、氣血虧損,,筋骨失於營養,引起經絡痠痛,麻木不仁等症狀。
(4) 急性咽部瘡腫,如咽喉病、喉蛾、喉癰、熱毒壅盛,紅腫作膿,影響頸椎小關節的潮紅、韌帶鬆弛等變化,使部份肌肉痙攣收縮,引起頸部疼痛、強直、斜頸,甚至頸椎脫位等。
◎頸椎常見病症類型
1.頸椎病頸前食道受壓型:椎體前緣增生,椎體前緣食道、喉神經、膈神經受刺激或壓迫,導致咽部異物感,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喘息樣呼吸等刺激症狀。
2.頸椎病脊髓型:椎體後緣增生,使椎管前後徑變窄,頸脊髓受到刺激或壓迫,造成下肢無力、走路不穩、癱瘓及大小便障礙等。
3.頸椎病椎動脈型:又稱眩暈昏厥型,鉤椎關節側方增生,使椎動脈受到壓迫。椎動脈供血不足,表現記憶力減退、頸肩痛或頸枕痛、頭暈、耳鳴、噁心、嘔吐、持物落地、猝倒、眩暈為特點。常見眩暈伴有偏頭痛,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臨床症狀。
4.頸椎病神經根型:椎體側後方、後關節前緣或鉤椎關節後增生,使椎間孔變小,頸叢、臂叢神經受刺激或壓迫,造成頸肩臂手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和肌肉萎縮等。
5.頸椎病交感神經型:又稱五官型,後關節增生伴半脫位或對椎動脈的刺激,可出現交感神經症狀。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壓迫,表現頑固性頭痛偏頭痛、心悸或心動過緩,胸悶、肢涼、膚溫低或手足發熱,四肢酸脹等症狀。
◎頸椎病特殊試驗
1、臂叢牽拉試驗:患者頸部前屈,醫者以一手扶患側頭頸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兩手作反方向牽拉,若在牽拉的同時,使患肢內旋者,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為陽性,提示臂叢神經受壓。
2、椎間孔壓縮試驗:頸椎變直,後伸受限。神經根型患者頸後伸或向病側彎曲時,上肢和手部出現放射性麻木和疼痛。
(1)壓頂試驗:患者正坐,頭偏向痛側,醫者用雙手重疊按壓患者頭頂,患肢出現頸項痛和放射痛者陽性。提示頸神經根受壓。
(2)叩頂試驗:患者正坐,醫者用拳隔手掌叩擊患者頭部,如引起頸痛並有上肢串痛和麻木感為陽性,提示頸神經根受壓。
3、屈頸、伸頸試驗:
1. 頸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贅形成,則頸部前屈受限。
2. 頸椎後關節錯位、增生或黃韌帶肥厚,則頸部後伸受限。
3. 頸部屈伸過程,神經根型者出現肩臂痛、麻木。
4. 椎動脈型者出現頭昏、耳鳴、視霧。
5. 脊髓型者出現下肢無力,觸電樣麻木。
◎頸部常見症狀
一、落枕主要症狀
一般為落枕,又稱失枕。睡醒身雖起而頸似尚留落於枕,類似落枕,故名落枕。屬韌帶關節囊型。
(1)非外力的肌肉傷害。
(2)睡起後頸部疼痛活動受限,
(3)骨格外觀無明顯變形
(4)頸部歪斜,頭歪向一邊,活動受限。
落枕病因病機
-
睡眠時姿勢不良,頭頸過度偏轉,
-
睡眠時枕頭過高、過低或過硬,使局部肌肉處於長時間緊張狀態,
-
外感風寒侵襲的經絡阻塞。
【按痛點和活動檢測】
(1)胸鎖乳突和斜角肌受傷,就會有典型的落枕表徵。
(2)頭夾肌、頸夾肌、斜方肌受傷,就會有屈曲(前俯)直伸(後仰)的困難。
(3)頸長肌受傷,就會有耳鳴、頭暈、目眩、噁心等交感神經刺激症狀。
(4)斜方肌、斜角肌和提肩胛肌受傷,就會有肩頸僵硬無法側彎的疼痛。
【整復推拿】
(1)按住痛點,做該關節應有活動的輕搖曼晃動作,如頭頸痛按住後,做左右
旋轉法;頸項痛按住後,做前後屈身拉筋;頸肩痛按住後,做左右側彎的
正扳法推揉提捏受傷肌腱,做鬆筋和按摩。
(2)拔伸法。
二、前斜前肌綜合症
【臨床表現】
(1)單側上肢酸痛麻。
(2)肌肉無力甚至萎縮。
(3)活動後,上肢有冰冷感而遠端會水腫。
(4)平躺時,症狀會減輕或消失。
【病因病理】
(1)肩膀負重過度。
(2)前斜角肌肥大。
(3)成長期,肩胛帶下垂而駝背。
以上原因導致壓迫頸肋間的血管和神經,又稱頸肋綜合症。
【檢查】
(1)挺胸,手臂外展至與肩同高,手掌旋後做擴胸運動,則有無力、疼痛、無
法保持平舉。
(2)壓鎖骨上窩,會有局部痛或放射痛。
(3)挺胸,頭後伸,轉向患側,深呼吸則疼痛減輕或消失。
【整復推拿】
(1)採臥姿,枕頭墊在肩胛骨,讓胸部抬高,用掌根由乳突往第一肋順推鬆筋。
(2)正板法。
三、頸椎半脫位
【臨床表現】
寰椎周圍有筋結,樞椎脊突有偏離或後凸。
【病因病理】
(1)外力撞擊。
(2)局部發炎,肌腱韌帶鬆弛。
(3)寰椎齒狀凸發育不良。頸部活動過頻,過大或猛力旋轉,而促成寰樞椎半脫位。
【檢查】
樞椎變形連帶有痛點。
【整復推拿】
(1)脊突後凸者,先做曲伸拉筋,後做拔伸法。
(2)脊突側凸者,先做左右旋轉法,後做牽引拉伸法。
四、水牛肩
【臨床表現】
非長期服用類固醇的頸椎第七節周圍凸出。
【病因病理】
長期挑重或端重物,促使頸胸椎交接處凸出。頸夾肌、提肩胛肌和斜方肌僵
硬。
【檢查】
胸悶、呼吸困難。,頸部後伸時,會有肩臂酸痛;頸椎胸椎間有明顯凸出。
【整復推拿】
(1)拍打揉捏促進血液循環。
(2)肘推點揉鬆弛肌腱韌帶。
(3)歸合法。
正常的頸部活動功能範圍
頸部活動功能範圍,囑做前屈、後伸、左右旋轉及左右側彎等動作。前屈時下巴可接觸到胸骨鎖骨關節區。後伸時鼻與前額的平面幾近水平位置,活動範圍通常是頭前屈35o~45 o後伸35o~45 。左右側屈輕微聳肩會讓耳朵接觸到肩膀,正常的側屈範圍是45°。頸部若不向前屈曲則無法完成側屈曲動作,表示寰椎與樞椎及寰椎與枕骨的關節可能有障礙。左右旋轉的正常範圍是各60o~80°。
頸項整復推拿手法注意事項:
頸項整復推拿應先做理筋舒筋手法者。或先做X光片的檢查,若發現有下述情形之一者,避免施行手法:
(1)有血栓症或血管硬化症者。
(2)有風濕性關節炎,而且其椎間孔很小者。
(3)有頭暈和偏頭痛的頸椎病患者。
(4)肌肉痙攣而舒緩困難者。
(5)病人仰臥或坐姿時,後仰其頭部或旋轉到極限時有頭暈、嘔吐,或眼球跳動者。
頸椎牽引療法
傷科匯篡.旋台骨篇轉載陳氏秘法曰:凡頭從高處墜下頓縮者,先用消風散或住痛散加麻藥服之,令患人仰臥,用布巾帶兜住下頦直上。可見古代對頸部急性損傷已普遍應用布帶牽引治療。現代人對頸椎病的治療,頜枕牽引也是較普遍和常用的手法。
頜枕牽引之著力點在下頜及枕部,故名頜枕牽引,俗稱頸椎牽引。可分坐位牽引及臥位牽引兩種。對多數頸椎病患者有效,但也有少數反應不佳者。
在牽引時,下頜的著力點常大於枕部的著力點,若牽引使頸部輕度後仰,則頸椎後部常得不到鬆解,以致影嚮療效。牽引時使頸部輕度前屈,至少是直線位較易見效。
牽引重量可以從小重量開始,坐位牽引可用2~3公斤,如無反應可逐漸增加到5公斤,臥位牽引可從5公斤開始,最重不宜超過10公斤。要注意患者由於頸部疼痛,項棘肌痙攣,牽引時未能完全放鬆頸部肌肉,則不見效。同時要注意避免損傷顳頜關節。
頸椎病針灸治療
針灸有行氣活血,和絡止痛,調節機體功能的作用,治療本病對改善症狀及減輕疼痛有良好的療效。根據病因及臨床症狀的不同,本病在中醫上分為痹阻型、瘀阻型、肝腎不足型三種,。
(1) 痹阻型 治則宜袪風散寒、舒經通絡,穴取風府、風池、天柱、外關、合谷、列缺、大椎、落枕、後溪等。進針得氣後用提插捻轉瀉法,留針20分鐘,針後艾條灸每穴五分鐘。
風府、風池、外關,祛風通絡。風府、大椎,通調督脈之陽氣,以祛寒濕等陰霾之邪。天柱配後溪,以疏通太陽經經氣。列缺、落枕,是治頸項強痛的經驗要穴,且十總穴有頭項尋列缺。列缺有主治頭項疾患的作用。
(2) 瘀阻型 治則活血化瘀、疏經通絡,穴取天柱、大椎、身柱、膈俞、曲池、陰郗、陽溪、後溪等。進針得氣後用提插瀉法,留針20~30分鐘。
膈俞,血之會穴。陰郗,為心經之郗穴,心主血。瀉此二穴,能起活血化瘀之作用。大椎、身柱,疏通督脈之經氣。天柱、後溪,疏通太陽經氣,且督脈太陽經均循行頸項,故共奏行氣通經之功,為治頸強的要穴。曲池、陽溪,通調陽明經經氣。
(3) 肝腎不足型 治則宜滋水涵木、調和氣血。針刺用補法,穴取肝俞、腎俞、血海、膈俞、氣海、申脈、懸鐘、髀關、足三里。
補腎俞、血海、膈俞,滋陰血濡筋骨。氣海,補元氣以行血。肝俞、懸鐘,補髓壯筋骨;足三里,健脾胃以利氣血生化之源;申脈,疏導太陽和陽蹺經氣,為上病下取法。
頸椎病藥物治療
(一)神經根型(痹症型)
(1) 麻木型:宜養血活血,益氣通絡,藥用黃耆五物湯加減,或天麻丸、活絡丹等。
(2) 疼痛型:宜祛風散寒、舒筋通絡,藥用桂枝附子湯加減。
(二)脊髓型(痿症型)
本型多為肝腎陰虛,脈沉細而弱,舌有齒痕,治宜滋補肝腎,強筋壯骨,藥用補陽還五湯、健步虎潛丸等。
(三)椎動脈型(眩暈型)
(1) 痰濕中阻:患者體質肥胖,痰飲為患,舌苔厚膩,脈滑細。治以化痰利濕,舒筋通絡,用溫膽湯加減。
(2) 氣血兩虛:患者體質虛弱,心悸氣短,面色淺白,舌質淡,脈細弱,治宜益氣養血,舒筋通絡,藥用歸脾湯加減。
(3) 肝腎不足:偏於陽虛者,宜補腎助陽,用右歸丸加減。偏於陰虛者,宜補腎益陰,用左歸丸加減。
(4) 風陽上擾:眩暈兼見頭痛耳鳴,治宜鎮肝息風,活血通絡,用天麻鉤藤飲,大定風珠等。
(四)落枕型(頸型)
宜舒筋活絡,散風止痛,藥用舒筋湯加味。慢性期體質虛弱,肝腎不足者,宜補肝腎,強筋骨。
頸部運動保健法:
1.低頭仰頭:坐在椅子上,挺起胸部,頭向下低,以下頜骨挨著胸部為止,然後向上仰頭,眼朝天上看,稍停3秒鐘再低頭。如此反復20次。
2.左右擺頭:坐在椅子上,兩臂自然下垂,頭向左擺,然後再向右擺,這樣重複20次。搖擺下頜:坐在椅子上,兩臂自然下垂於體側,挺胸、收腹、緊腰,用力控制左右搖擺下頜,重複練習20次。
3.伸縮頸部:坐在椅子上,挺胸、收腹、緊腰,將頸部儘量向下縮短,使頸部的肌肉得到活動,增強肌肉的活力與彈性,防止肌肉粘連。重複練習25次。
4.旋轉頸部:坐在椅子上,上體呈挺胸收腹收腰狀,先向左旋轉頸部呈90度,再向右旋轉頸部呈90度。重複練習25次。
5.按摩頸部:先將兩手掌搓熱,再用兩手掌在頸部用力按摩,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按摩能改善頸部的血液循環,舒經活血,減輕疼痛,使扭傷的頸部得到好轉。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