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4 23:55:171232123

腳底按摩穴道圖

腳底按摩穴道圖

                                                


1.大腦      16.十二指腸    32.肛門
2.額竇      17.胰臟        33.心臟
3.小腦      18.肝          34.脾臟
4.腦下垂體  19.膽囊        35.膝
5.太陽穴    20.太陽神經節  36.睪丸、卵巢
6.鼻        21.腎上腺      37.作骨神經
7.頸        22.腎臟        38.臀部
8.眼        23.輸尿管      39.支氣管
9.耳        24.膀胱        40.腦下線
10.肩       25.小腸        41.腰、背
11.僧帽肌   26.盲腸        42.骨盆
12.甲狀線   28.上結腸      43.手肘
13.副甲狀線 29.橫筋結腸    44.大腿
14.肺支氣管 30.下結腸
15.胃       31.直腸




穴位 主要功能


百會==>頭痛、高血壓、發熱、失眠、目眩、鼻疾、痔瘡、耳鳴、健忘、中風。
印堂==>流鼻血、目眩、頭痛、幼兒抽筋。
四白==>眼睛疲勞、臉部麻痺、三叉神經痛。
下關==>牙痛、耳痛、臉部麻痺或疼痛。
頰車==>臉部疼痛、下齒痛、牙床痛。

翳風==>重聽、暈車暈船。
大迎==>三叉神經痛、臉部抽筋、齒痛。
人迎==>高血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發炎、突眼性甲狀腺腫、呃逆。
扶突==>嘔吐、打膈、喉嚨痛、心悶、聲啞、甲狀腺病變、吞咽困難。
天柱==>後頭痛、頸項轉側不利、頸肌強痛、鼻塞咽腫、眼疾、增強記憶。

風池==>各種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結膜炎、近視、感冒、頸部疾患。
完骨==>眼睛充血、目眩、偏頭痛、扁桃腺發炎。
人中==>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癲狂、牙關緊閉、臉部麻醉。
天突==>喉嚨痛、打膈、嘔吐、咳嗽。
氣舍==>胃痛、落枕、嘔吐、胸悶、胸痛、咳嗽。

肩井==>頸椎病、頸項部肌肉痙攣、落枕、肩背部疼痛、手臂麻木、中風後遺症。
肩骨禺==>五十肩、腕痛、手部麻痺。
中府==>心律不整、氣喘、咳嗽、感冒。
膻中==>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冠心病、心絞痛、婦女乳汁過少。
巨闕==>胃酸過多、氣喘、神經衰弱、心理異常。
中脘==>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神闕==>慢性腸炎、脫肛、腹脹、虛寒性胃痛、怕冷症。
天樞==>生殖器疾病、婦女病、容易疲勞、便秘、胃下垂。
大巨==>不孕症、腎炎、便秘、痢疾、坐骨神經痛、風濕病。
關元==>急性尿路感染、遺尿、盆腔炎、閉經、不孕、產後惡露不止、睪丸炎、遺精、陽痿、虛勞羸瘦。
氣海==>陽痿、遺精、早泄、子宮脫垂、婦女月事疾患、大便秘結、神經衰弱。

腰眼==>即腰部至臀部位。腎虛、遺尿、遺精、陽痿、早泄、慢性腎炎、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腰痛、神經衰弱、支氣管哮喘。
命門==>遺精、陽痿、痛經、月經不調、慢性腹瀉、腰痛、足部怕冷。
大腸俞==>痢疾、腸炎、腰扭傷、便秘、?骼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腳麻痺。
小腸俞==>痢疾、腸炎、痔瘡、關節風濕、泌尿器官疾病。
腎俞==>腎炎、膀胱炎、食慾不振、坐骨神經痛、歇斯底里(此穴乃至百病之穴)。

胃俞==>各種胃病、消化不良、嘔吐。
脾俞==>營養不良、肝脾腫大、胃部疾病、全身乏力、失眠。
肝俞==>失眠、肝病、視力減退、目眩、中風。
三焦俞==>腸鳴、腹瀉、尿路感染、白帶過多、腰痛、尿滯留。
膈俞==>神經衰弱、失眠、心悸不定、氣喘。
肺俞==>呼吸系統功能失調、頸肩痛、皮膚病、幼兒疳積,肺虛自汗。

膏肓==>心跳、脅間神經痛、支氣管炎、氣喘、乏力、暈眩。
天宗==>五十肩、胸痛、脅間神經痛、肩胛部疼痛。
至室==>腰痛、坐骨神經痛、腿肚抽筋,痛捏可增強精力。
次?==>治坐骨神經痛有特效,兼治生理異常、怕冷、泌尿器官疾病、痔瘡。
長強==>治痔瘡有特效,可增強精力。
曲池==>感冒、高血壓、皮膚病、發熱、中暑、上肢痛、眼疾、牙痛。

尺澤==>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咳嗽、皮膚搔癢或乾燥、肘關節內側疼痛。
手三里==>胃脘痛、腸鳴腸炎、腰背疼、牙痛。
神門==>心神不寧、心絞痛、神經衰弱、健忘多夢、精神疾病、便秘、心臟病。
勞宮==>神經衰弱、高血壓、心率過速或過慢、噁心嘔吐。
陽池==>糖尿病、神經痛、手部痛、手部關節炎。
合谷==>高血壓、耳鳴、眼睛疲勞、發熱頭痛、盜汗自汗、感冒。

梁丘==>胃痙攣、痢疾、膝痛、坐骨神經痛。
血海==>婦女病、變形性膝關節炎症、貧血。
陰、陽陵泉==>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腿抽筋、坐骨神經痛、腹脹腹瀉、膽囊炎、膽道蛔蟲、肝炎、水腫、婦女病。
足三里==>能治百病,如胃酸過多、胃下垂、半身不遂、高血壓、貧血、失眠等。
解谿==>便秘以及由此引起的頭痛、膝痛、頭面浮腫、下肢麻木,足踝關節酸痛。

衝陽==>過敏性體質、神經衰弱、食慾不振、腳痛。
然谷==>腳底痛、扁桃腺發炎、怕冷、生理不順。
委中==>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關節風濕痛、流鼻血、高血壓。
承山==>小腿肌肉痙攣、坐骨神經痛、腰痛、痔瘡、脫肛、便秘。
三陰交==>更年期綜合症、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下肢內側疾病。

太谿==>腎臟病、扁桃腺發炎、中耳炎、便秘、足部風濕疼痛。
湧泉==>生殖器官疾病、腎臟病、高血壓、頭痛頭暈、咽痛失音、失眠、氣喘、增強精力。
太白==>消化不良、腳部冰冷、消化系統病。
足心==>頭暈目眩、五心煩熱。

 

我是專業腳底按摩師,執業四年了!我領有傳統整復員證書,曾經將一位二度中風的植物人抓到清醒,意識清楚,也因為這樣我上過報紙。
根據你的問題回答你,是沒錯的!腳底按摩是可以改善很多疾病!
但,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適合做腳底按摩,有的人做了3~5次的腳底按摩成效並不顯著,但也有人做了一次就有很明顯的改善。

我的客人中大有失眠患者,是個人體質來看有人做一次就有效果,有人是做了好幾次,基本上就是要看你的體質囉!看你是否幸運,是不是適合的體質。

腳底按摩要長期做才會有效果,和吃中藥調身體是差不多的意思,所以你要做的話一定要持之以恆才會有效果喔!


腳底按摩的好處,足部反射推拿,就是一般人所稱的腳底按摩,是先賢經驗的累積,衛生署將它列為民俗傳統療法。


 

它的理論基礎是「適當的刺激足部末梢神經能反射大腦中樞神經的微妙互動,並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及平衡自律神經。」


 

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併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布的縮影,透過刺激反射驗證,正確無誤。


 

腳底與身體各器官有密切的關連,在運動醫學上,也講究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


 

心臟會將新鮮的血液送到全身,但手腳等末端部分卻容易滯留髒污的血液而虛冷或浮腫,尤其因為鞋子的壓迫更會引起不舒服的症狀。


 

自古以來即流傳頭痛時按摩腳的拇指即可痊癒,全身疲勞時搓揉整個腳掌可舒緩倦怠感,基於這些發展下去的就是現在稱為反射區或反射帶的腳底按摩。

身體有異常,如有硬塊或受傷會反射在腳底的反射帶,所以去按摩這些部位大致上就可以恢復全身健康的狀態。

足部於全身有關連的穴位高達七十個以上,腳底有許多自律神經及末梢神經,腳底神經叢高達72000個神經束。


 

因此刺激腳底就會遍部到全身,促境血液循環,使代謝活潑,而恢復身體本來的健康。基本上腳底按摩要從左腳開始……無論如何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每天按摩最重要。PS.腳底按摩是可以天天進行的,除非他有某些疾病,後面會提到。


 

現代的人類……而忽略適當的運動、休閒、情緒調整……身體各器官組織功能不足的現象就會顯露出來……30分鐘後,除了可以了解自身健康,馬上就可以感到無比輕鬆舒暢。


 

經年累月的老毛病需要一段時間來改善!


 

功效

長期進行腳底反射區刺激法,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器官部位功能正常與各器官系統間的協調、排泄體內毒素雜物、維護健康、提高基礎代謝率、保持青春有活力、刺激細胞產生活力、防止老化﹝這一點很神奇,我ㄧ個客人抓兩年,50多看起來像40多,人家都問他用什麼保養品﹞、延緩更年期的到來﹝這一點也是很神奇的喔!我的客人中好機個人因為長期抓月經流量變正常的。﹞、恢復退化的器官機能與神經、預防生病。


喝水的重要性


 

刺激後,體內毒素沉澱物會經由排泄器官排出體外。


 

所以必須喝300500CC的溫熱開水才能將體內毒素沉澱物順利排出,若沒喝水效果會降低許多。

大概就這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