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臨的危機不僅是戰爭、天災,在先進各國少子化、高齡化衝擊經濟、生活各層面!然設計可改變社會嗎?從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看到退休者發揮所常,在日本神戶也有一群歐吉桑麵包,用自然原味創造新商機,也讓年長者找到新生命價值!趁著耶誕、跨年連假,來台北松菸看展趣,從「LIFE IS CREATIVE 台灣首展 設計改變社會-神戶的創造力」看設計如何改變世界?台灣有不老騎士環島、

型錄設計不單是將所銷售的產品排列設計印刷在紙上而已,更是展現公司形象及產品質量的重要媒介。好的型錄設計不但能提升企業印象,更能有效宣傳產品資訊,是行銷作業中不可獲缺的最佳工具。

 

我們在型錄設計上除了表現我們的創意來達到與客戶最有效的視覺傳達外,也希望藉由我們的創意來提升您的企業形象。除了幫助您有效的銷售您的商品與服務,更期望將商品的質感與價值融入型錄設計的元素裡面,不只傳達產品或服務的品質給消費者,更將您的企業形象深植在消費者心中。

日本 大人的洋裁教室。(台創提供)
日本 大人的洋裁教室。(台創提供)

「設計」在神戶市就像風、水、土與種子的關係,不單是地方振興的最佳策略,更豐富了市民生活的價值。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有著共同的目標:「打造全新的神戶」!因此不分男女老少,市民聚集於「神戶設計創意中心」孕育創新想法、舉辦工作坊,以設計思考應對各種社會議題,每一年再集結成果舉辦「LIFE IS CREATIVE」特展。

2019年,KIITO以「高齡者議題」作為探討主軸,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與其攜手合作,以銀髮議題作為首波設計交流,引薦國內相關先進案例赴日,於「2019 LIFE IS CREATIVE」展出,在當地獲得極大的迴響。為延續此次的交流能量,台創中心邀請該展移師台北展出。

於12月3日起,神戶設計創意中心(以下稱KIITO)將在台灣設計館06展區帶來特展精華,以「+CREATIVE」為概念貫串整個展間,強調神戶人民如何發展獨一無二的創造力!除了備受矚目的高齡者議題,策展團隊更為台北場次擴充為六大展區,依觀展的動線將依序看到「KIITO簡介」、「食+CREATIVE」、「觀光+CREATIVE」、「工藝+CREATIVE」、「災害預防+CREATIVE」、「小朋友的創造力教育+CREATIVE」,以及「高齡者+CREATIVE」等展區。

「小不點神戶Chibikobe」是KIITO最引以為傲的體驗企劃。(台創提供)
「小不點神戶Chibikobe」是KIITO最引以為傲的體驗企劃。(台創提供)

「小不點神戶Chibikobe」是KIITO最引以為傲的體驗企劃,來自日文「迷你(Chibi)」這個詞,是專屬於孩子培養創造力的夢想之城。孩童透過向廚師、建築師和設計師這三個專業人士學習,運用在小鎮上實際工作經驗來培養自己的創意,並在KIITO創建夢想的商店街道。而孩子們理想的商店風格、招牌、菜單、餐具與包裝等,就由KIITO團隊負責操刀設計與傳達。在展會期間,孩子們不僅可以自由創作,與從事創造性的人事物相遇與學習,然後展現自己的創造力。

「不老騎士」捲動不老浪潮改變高齡世界勇敢逐夢。(台創提供)
「不老騎士」捲動不老浪潮改變高齡世界勇敢逐夢。(台創提供)

「歐吉桑麵包」PK「歐巴桑眷村菜」!今年10月,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與KIITO攜手合作,引薦7個國內高齡者設計案例赴日展出,如青銀共創的「高年級設計師」媒合銀髮族,打造多種情境的熟齡服裝新風格;「食憶」讓長輩們的故事跟手藝能被廣為流傳的,各自端出拿手好菜與食客分享;「不老騎士」捲動不老浪潮改變高齡世界勇敢逐夢;本次將在台灣設計館重現精華;而神戶當地知名的案例:「歐吉桑麵包」、「大人的洋裁教室」,此次也一同來台共同展。

平易近人的防災包,讓大人小孩都想收藏。(台創提供)
平易近人的防災包,讓大人小孩都想收藏。(台創提供)

神戶市在1995年經歷阪神大地震後,市民對於天災預防的概念相當先進。2013年舉辦「EARTH MANUAL PROJECT展」,KIITO邀請亞洲各國創作者共同災害預防工程說明書,如與無印良品合作「日常中的萬一」企劃。這些聚焦於開創性的災害預防教育活動及援助企劃,突破一般嚴肅的政令宣導,每一種道具與文宣都相當卡哇伊,受到大人小孩喜愛。包含大受歡迎的Red Bear胸章組合、救救我青蛙人偶、活動手冊原稿等,將一次於台灣展出。

「設計改變社會-神戶的創造力 Design Changes Society- KOBE」展場一隅。(台創提供)
「設計改變社會-神戶的創造力 Design Changes Society- KOBE」展場一隅。(台創提供)

設計改變社會-神戶的創造力 Design Changes Society- KOBE

時間 | 108/12/3~109/2/23 每週二至週日09:30 - 17:30

地點 | 台灣設計館06展區(松山文創園區松菸口)

文章來源: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