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3 10:01:24智惠子
詩篇 23篇 ~ 我讀「不存在的女兒」
我想,基督徒對這一篇詩篇,想必都很熟吧!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很美,對吧?如天堂般的世界。
年少的時候,我很喜歡這篇詩篇,那是一個美好的應許,應許我「不缺乏」、「可安歇」、「靈魂甦醒」、「不害怕」、「福杯滿溢」。這章詩篇讓我催眠著我自己,我是如此美好,我的生命如此充滿希望,我不可能有懼怕。但是,我忽略了一件事情,當人不斷的告訴自己「我不怕」的同時,其實就是因為自己當時很怕,才會要自己不害怕。就是因為我感到缺乏,我才會希望得到「不缺乏」的應許。就因為我感到不幸福,我才會渴望得到「福杯滿溢」。
可是,另一方面,卻又因為詩篇的語句說的這麼肯定,眾人的禱告也是如此肯定的告訴你:只要與神同在,這一切都會跟隨著你。就更讓人把自己困在自己的繭中,不敢說出其實我很缺乏,其實我很不安,其實我感到不幸。我也同時感到困惑,我明明禱告了,我明明每天靈修,我明明這麼渴望與神接近,為什麼我的心還是感到空虛?
這些感受與想法,是多年前我每個禮拜都去教會的那幾年裡,在我腦中或心中翻騰的感受,那時候沒有清楚的整理,也一直留在心裡,一、二十年來,也把這些感受都淡忘了。
但是,就在我閱讀「不存在的女兒」時,又讓我回想起我當時感受到的無助。
故事中的男主人回憶著妹妹死去的那個時刻,當他從學校回到家裡,母親告訴他妹妹已經在兩天前死去,並要他陪著一起去墳前,為妹妹「正確」的唸出聖經的經文時,他唸的就是詩篇23篇。
當時的他,因為妹妹的死,而感到內心出現了一大片空白,一大片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悲傷。於是,在他讀到「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時,內心的OS是:可是,我很缺乏。
這幾個字突然撞到我年少時的感受,「可是,我很缺乏」。
年少時,我太天真。我以為承認我的缺乏、我的虛無,是一種對神的褻瀆。因為我若承認我過的不好,不就是在告訴所有的人,我的神是一個無能的神嗎?連自己的孩子都照顧不好的神,算哪門子的神呢?
但是,我忘記去看到這個神也是個容許「不幸」發生的神。
約伯發生了家破人亡的不幸,是在神的允許下發生的。
耶穌背負十字架,在十字架上被釘死,這種超級不幸的事情,也是在神的允許下發生的。
猶太人被俘擄去埃及,也是在神的允許下發生的。
如果神是這麼萬能,若他不允許,又有什麼事情能夠發生呢?所以,聖經裡面一堆殺人放火的事情,許多人的病痛,若神不允許,是沒有可能發生的,因此,聖經裡的神是個允許「不好的事情」發生的神。
這些事件發生後,並非下一秒就幸福降臨。這些事件都是漫長的痛苦,痛苦過後,卻不是立即就有美好的事情發生。
但是,痛苦、不幸、虛無感、悲傷,這些負面的東西,跟正面的那些所謂的幸福、快樂、無匱乏等等感受,重要性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生中,不可缺乏的事情,幸福中有神,不幸中也有神,我們不該否認這些面向。
那時候的我,不了解這些事情。
直到我念了濕婆神的詩句之後,我才了解。當一個人真的面對了自己的所有美好與不美好的部份時,才真的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不存在的女兒」裡,女主角諾拉是個感受到自己內心的空,而努力想找東西填補那份空的人。男主角大衛知道自己內心的空是什麼,卻極力想逃開,想假裝沒有這個空的存在。大衛總是對諾拉生氣,我想那是因為諾拉看來很悲傷,卻很自由。而大衛表面上看起來,一點事情也沒有,甚至假裝很快樂,他卻是一點都不自由。不自由的人除了羨慕自由的人之外,還會有忌妒的情緒,忌妒會引來怨恨。
諾拉與大衛是個對照組。
諾拉與妹妹布麗,又是另一個對照組。與妹妹布麗比起來,諾拉顯然是那個被困住的人,她羨慕且忌妒妹妹的自由。
這本書的字句中不斷瀰漫著的,就是那種「空」與「匱乏」。我還沒讀完這本書,暫時先紀錄到這裡。
後記:
我在網路上查到以前聚會的那個教會,發現牧師還是相同的那對牧師夫婦,也有當時跟我同一年代的人,也成了牧會的牧師,教堂從二層樓的房子,變成了七層樓的建築,崇拜從每個禮拜天的一堂崇拜,變成了三堂崇拜,甚至還有了分堂,教堂地下室還開設了咖啡屋。
心情有點激動,也有點感動。
知道有一些人,一直堅持在那個地方,而且好好的把事情做好,還做得超乎想像的好,真的很棒。
也很高興,我的心有一個家,那個家一直在原來的位置上,連地址都是一模一樣,讓路癡的我,無論如何都知道怎麼回家。(甚至不能找藉口說,啊!因為地址變了,找不到地方之類的)
不過,有件事情實在令我太驚訝了,我看著他們的活動照片,怎麼牧師張哥還是二十年前那張臉,二十年前那個身材呢?時間是停頓了嗎?
真的很有趣。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很美,對吧?如天堂般的世界。
年少的時候,我很喜歡這篇詩篇,那是一個美好的應許,應許我「不缺乏」、「可安歇」、「靈魂甦醒」、「不害怕」、「福杯滿溢」。這章詩篇讓我催眠著我自己,我是如此美好,我的生命如此充滿希望,我不可能有懼怕。但是,我忽略了一件事情,當人不斷的告訴自己「我不怕」的同時,其實就是因為自己當時很怕,才會要自己不害怕。就是因為我感到缺乏,我才會希望得到「不缺乏」的應許。就因為我感到不幸福,我才會渴望得到「福杯滿溢」。
可是,另一方面,卻又因為詩篇的語句說的這麼肯定,眾人的禱告也是如此肯定的告訴你:只要與神同在,這一切都會跟隨著你。就更讓人把自己困在自己的繭中,不敢說出其實我很缺乏,其實我很不安,其實我感到不幸。我也同時感到困惑,我明明禱告了,我明明每天靈修,我明明這麼渴望與神接近,為什麼我的心還是感到空虛?
這些感受與想法,是多年前我每個禮拜都去教會的那幾年裡,在我腦中或心中翻騰的感受,那時候沒有清楚的整理,也一直留在心裡,一、二十年來,也把這些感受都淡忘了。
但是,就在我閱讀「不存在的女兒」時,又讓我回想起我當時感受到的無助。
故事中的男主人回憶著妹妹死去的那個時刻,當他從學校回到家裡,母親告訴他妹妹已經在兩天前死去,並要他陪著一起去墳前,為妹妹「正確」的唸出聖經的經文時,他唸的就是詩篇23篇。
當時的他,因為妹妹的死,而感到內心出現了一大片空白,一大片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悲傷。於是,在他讀到「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時,內心的OS是:可是,我很缺乏。
這幾個字突然撞到我年少時的感受,「可是,我很缺乏」。
年少時,我太天真。我以為承認我的缺乏、我的虛無,是一種對神的褻瀆。因為我若承認我過的不好,不就是在告訴所有的人,我的神是一個無能的神嗎?連自己的孩子都照顧不好的神,算哪門子的神呢?
但是,我忘記去看到這個神也是個容許「不幸」發生的神。
約伯發生了家破人亡的不幸,是在神的允許下發生的。
耶穌背負十字架,在十字架上被釘死,這種超級不幸的事情,也是在神的允許下發生的。
猶太人被俘擄去埃及,也是在神的允許下發生的。
如果神是這麼萬能,若他不允許,又有什麼事情能夠發生呢?所以,聖經裡面一堆殺人放火的事情,許多人的病痛,若神不允許,是沒有可能發生的,因此,聖經裡的神是個允許「不好的事情」發生的神。
這些事件發生後,並非下一秒就幸福降臨。這些事件都是漫長的痛苦,痛苦過後,卻不是立即就有美好的事情發生。
但是,痛苦、不幸、虛無感、悲傷,這些負面的東西,跟正面的那些所謂的幸福、快樂、無匱乏等等感受,重要性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生中,不可缺乏的事情,幸福中有神,不幸中也有神,我們不該否認這些面向。
那時候的我,不了解這些事情。
直到我念了濕婆神的詩句之後,我才了解。當一個人真的面對了自己的所有美好與不美好的部份時,才真的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不存在的女兒」裡,女主角諾拉是個感受到自己內心的空,而努力想找東西填補那份空的人。男主角大衛知道自己內心的空是什麼,卻極力想逃開,想假裝沒有這個空的存在。大衛總是對諾拉生氣,我想那是因為諾拉看來很悲傷,卻很自由。而大衛表面上看起來,一點事情也沒有,甚至假裝很快樂,他卻是一點都不自由。不自由的人除了羨慕自由的人之外,還會有忌妒的情緒,忌妒會引來怨恨。
諾拉與大衛是個對照組。
諾拉與妹妹布麗,又是另一個對照組。與妹妹布麗比起來,諾拉顯然是那個被困住的人,她羨慕且忌妒妹妹的自由。
這本書的字句中不斷瀰漫著的,就是那種「空」與「匱乏」。我還沒讀完這本書,暫時先紀錄到這裡。
後記:
我在網路上查到以前聚會的那個教會,發現牧師還是相同的那對牧師夫婦,也有當時跟我同一年代的人,也成了牧會的牧師,教堂從二層樓的房子,變成了七層樓的建築,崇拜從每個禮拜天的一堂崇拜,變成了三堂崇拜,甚至還有了分堂,教堂地下室還開設了咖啡屋。
心情有點激動,也有點感動。
知道有一些人,一直堅持在那個地方,而且好好的把事情做好,還做得超乎想像的好,真的很棒。
也很高興,我的心有一個家,那個家一直在原來的位置上,連地址都是一模一樣,讓路癡的我,無論如何都知道怎麼回家。(甚至不能找藉口說,啊!因為地址變了,找不到地方之類的)
不過,有件事情實在令我太驚訝了,我看著他們的活動照片,怎麼牧師張哥還是二十年前那張臉,二十年前那個身材呢?時間是停頓了嗎?
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