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0 18:07:27大衛朵夫(RIVA)

面試中的觀察與心得

兩天面試下來,證實了我以前的看法與觀察是對的!

在我第一間公司所從事的業務工作中,最大的工作loading就是處理訂單、催貨、收貨款、處理RMA等等,雖然棘手的事情也不少,也需要直接跟客戶聯絡協調、social、也需要跨部門溝通,種種雖然可說是作為業務的基本功,可是我一直覺得這樣的工作與其說是業務,不如說更像是業務助理或者是客服更為貼近。或許是因為還是需要有些marketing sense以及外語能力,門檻還算有點高,就被稱為國外業務了。

在大公司裡面將這種工作類型的業務定義為logistic sales或者indoor sales。不管是競爭型的香Q還是保守型的D鶯,這部分的業務基本上都已經轉移到大陸去了。

雖然目前看來還是以台幹為leader帶領陸幹作,但不見得未來不會被取代。面試中我就取代的問題直接詢問了香Q公司某BU頭頭,他說「應該不會被取代,因為『台幹比較忠心、穩定度較高』,他們也不擔心台幹被挖走,因為:『陸幹都是被外商用三倍於當地的薪資挖走的,可是台幹薪資再三倍的話,對外商來說就太高了』」。
「如果有天沿岸地區薪資太高,頂多就將廠房移到更內地去,找更便宜的陸幹」。


這種非關能力的因素,其實很危險!

員工的穩定度雖然很重要,也會影響企業主的用人決定,但是若只有這樣的優勢,台幹頂多只能當當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而且從另一角度來看,台幹的忠心與穩定,還不是因為外商不願意花三倍薪資來挖台幹,也是相當利益導向的忠誠,這點企業主心中想必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才會說說出:「可是台幹薪資再三倍的話,對外商來說就太高了」這樣的話來。

等到陸幹的薪水與台幹一般高時,利益導向的企業主究竟要就近用陸幹還是叫台幹去大陸,可是兩三個月就給一次返台假加機票呢?

結果可想而知。至於移廠的事情,牽涉到交通運輸的便利問題,可能性不大。而且利益導向的機車上司為了裁減人事費用,說不定三不五時還會來一句:「其實你們的工作陸幹早就可以做了,要不是我看在人不親土親,同為台灣同胞的份上……」工作搞到這種地步,想來心情不會太好。

我的觀察是如果不能在五年內將自己的能力提升到可以談R&D規格又可以跟國際大廠面對面,用外語直接對談拿單的程度,恐怕十年內就有薪資下降或者被淘汰的危機。

另外比較奇怪的部分是,兩家公司雖然將他們所謂logistic sales的業務轉移到大陸去了,BOM的成本掌控部分卻還是放在台灣。

這兩點我覺得有些怪。因為採購一定是跟著logistic sales,vendor 也幾乎都在大陸,由logistic sales負責BOM,才能夠更迅速的掌控到最低的BOM COST吧?不然價格由隔了一海的PM sales來制定,永遠也只能得到制式的報價而已,在價格協調上,似乎有些缺乏彈性與效率。

這點是我覺得比較有疑問的部分。
希望我如果有機會進入大公司工作的話,可以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