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分享】李家同:用大量閱讀取代精讀
Steve很認同李大師的看法。「大量閱讀」確實有助於訓練我們提升「接收多元資訊時迅速掌握重點」的能力。對工作者而言,掌握重點的能力若能強化,則有助於減少無謂的溝通討論、避免長時間整理資料並進一步改善工作效率。
李教授說《達文西密碼》的全書關鍵是「耶穌結過婚」,well, I didn’t read the book.但是我倒是想到一個問題,想問問各位:
【steve in the well】的全站中心思想是什麼?
從無厘頭問題回到這篇新聞分享的重點結論:
閱讀,重要呀!有空多讀書~~
-------------------------------------------------------
李家同:用大量閱讀取代精讀
2009-03-14 中國時報 【陳至中/台北報導】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13日大談「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中國時報資料照片/郭石城攝)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十三日指出,我國教育過分強調「精讀」,重視字句解釋和背誦,課外讀物卻很少涉獵,研究生論文寫得不知所云、簡報言不及義,普通常識缺乏、出國常鬧笑話。李家同昨天受東吳大學圖書館之邀,大談「大量閱讀的重要性」。
長期關心教育落差的李家同發現,鄉下學生最大的弱勢是沒有看書習慣、閱讀能力不足,不僅國文教科書看不懂、抓不到重點,也影響到其他科目。
數學命題生活化 國文不好看嘸
例如現今數學強調「生活化命題」,題目敘述較長,學生答不出來,原因是看不懂題目或沒耐心看完,不是數學差,而是國文不好。
他又以暢銷書《達文西密碼》為例,全書關鍵只有一個,就是「耶穌結過婚」,許多讀完整本小說的人,還是抓不到重點。
閱讀不足也影響表達能力,他在研究所常發現,學生投影片都做好了、理念觀念都懂,但就是說不出口,報告時支支吾吾,不然就是論文寫的前後矛盾,字句不通順,研究再好也會打折扣。
中文系教授 也不一定懂「映襯」
他推測其中原因,在於中小學打基礎的國文教學,太過強調「精讀」,課本選幾篇文章,一字一句地教,重視字句解釋和修辭,考試問什麼是「映襯」,連大學中文系教授都不一定懂,卻要小學生準確區分。
而老師教學時,一直問「作者的原意是什麼」?當初馬致遠到底是寫「斷腸,人在天涯」還是「斷腸人,在天涯」?殊不知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早就說過:「文本既出,作者已死。」任何人都有解釋文本的權力。曾有學生拿著《讓高牆倒下吧》問他某篇文章的「原意」,他怎麼想都想不出。
多看報紙社論 學習論述的技巧
李家同強調,正確學習國文的方式應是「大量閱讀」,不必咬文嚼字,特別是多閱讀小說、報紙。經典小說不僅有文學價值,還可充實許多知識,例如《基督山恩仇記》中就提到股票市場;報紙則可學習論述的技巧,特別是社論和讀者投書。
李家同一再強調,如果全國孩子都能大量閱讀,一定能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國家競爭力。第一步就要增加國中小學的圖書經費,現在很多地方學校都沒有編列購書預算,好幾年才進一次新書,他算過,每位學童一年補助一百元,全國也只需三億元,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應列入常態預算,但他已呼籲了「六次之多」,依舊沒有下文。
今天晚上有李家同的大量閱讀的講座~ 我準備去參加囉~
再次證明好的教練不一定也是個好球員! 2010-03-30 02: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