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02 15:49:18stanley

文學史專題--等候董建華發落

《等候董建華發落》電影分析
作品: 等候董建華發落
類別: 自小說改編成的電影
攝製: 南燕製作有限公司
導演: 邱禮海
主演: 李尚文、艾敬、鄧樹榮
片長: 106.2分鐘

原著小說: 等候董建華發落
作者: 楊漪珊
出版年份: 1998年


從《等候董建華發落》電影中,可以看到八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的一些社會狀況。例如,中國大陸居民移民來港的問題、青少年成長的問題、九七政權移交等。另外,亦可看到作者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和控訴。當然,也從「等候董建華發落」一事中諷刺到政府官員的官僚與無能,以及政治的現實和法律的荒謬。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未能盡談電影中反映的所有社會狀況、問題,和拍攝的藝術手法。故只能抽取一些內容和手法以析述。
下文將會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會是內容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導演對政府的不滿,對政治的無奈的表達。而第二部份是藝術手法的評析,主要集中在「人物描寫」和「視覺聽覺效果」兩方面作討論。
內容探究
對政府的不滿,對政治的無奈
在本片中,導演可說是頗覑跡地、大篇幅地表達了對政府的不滿,以及對政治的無奈。這都可從各人物的對白中留意得到。
例如,片首梁議員跟董特首反映當年的少年犯仍在「等候發落」中時,董特首的回應是「為何不早點兒找我?」和「我有減刑的權力嗎?」。而事實上,梁議員已寫過三次信給特首。這顯示了政府的無能、敷衍,甚至抨擊特首的無知。作為政府的最高權力決策者竟然連自己的權力也不清楚。反而要一個前立法局議員告訴他,在基本法第四十八條已列明他這權力。諷刺!
另外,導演在片中模仿拍攝九七時梁耀忠議員在議會上發表「臭坑出臭草」的言論,顯然是表達對於推選特首的辦法深表不滿。

對於政府官員、部門,片中也有所描寫——
囚犯的不同場景的說話:「給殖民政府幾個部門踢來踢去」、「寫了一百多封(信),政府拿我們當皮球踢!」。長囚公會每兩年複檢未成年犯一事中,「憑幾句話決定我們的命運,根本就不公正、不客觀、不準確」、「這種官僚制度便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一九九八年七月董建華發落後,「你們耍了我十多年了」。
囚犯家人的憶述:「我沒錢替兒子打官司,法律援助處的律司說判等候發落,最多關十年罷了。那我就叫他認謀殺罪算了,誰知認了便不能上訴。」
官員的處事態度:當監獄的輔導員知道有議員到獄中探訪時,即穿上筆挺的西裝,煞有介事地迎接議員,連帶探監程序也變得比平日更開放,言語也客氣。當梁議員再不是議員時,一切也回復「正常」。
這一切都呈現了政府的官僚、對市民不負責任、辦事苟且。

議員大部份是由民選的,他們理應為民請命,但事實是否如此呢?不。
多年來,獄中等候發落的囚犯寫信到各議員處尋求協助,但從沒有過一個議員有任何的回應,他們只作視而不見。當其他議員知道梁議員在「下車」前仍盡心力為那些等候發落的囚犯時,他們勸梁議員不如多反對「臨立會」以增加政治聲望。並說全港超過六成人贊成死刑,問「為何為了二十幾個人而開罪三百萬選民呢?」,認為他的做法實不合民意。
這見到即使是「為民請命」的議員也非真的為民請命,做應該做的事。他們著重的是自身利益,做任何事也計算民意。
甚至連梁議員的助手也勸他放棄。
還有,其中一幕,講到等候發落的囚犯的家人正在立法局下請願;而承接的鏡頭是播放九七回歸前最後一次立法議會後,李柱銘高聲在立法局上大喊「我們一定會重返立法會」。批評搞政治的人不理會他們的死活,把本身利益放到第一位,而非民生。
藝術手法評析
人物描寫
導演在片中多角度地描寫了梁議員,使這個人物更見立體。
基本上,梁議員是一個正面的人物。他早在八七年為工人組織工人活動,協助他們爭取權益,勞心勞力。及後,女主角張譽玲把搜集了「等候發落」犯人的資料給他看,並要求協助時,他便開始東奔西走協助犯人,咨詢法律意見,在立法局為「等候發落」犯人要求修法,即使他「下了車」後仍繼續,跟特首反映。
在一片反對聲音中(眾議員、其助手、市民),他仍然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可見他是有原則的人。他痛罵助手一場也見到他確是為民請命。
他在立法局發表「臭坑出臭草」一幕,更見其正義形象。
不過,導演亦有描劃其現實的一面。在八七年罷工事件中,他對記者說﹕「我們於很短的時間,已經召集了很多工友,在工廠門口靜坐」,表示他們這次罷工規模很大。而罷工事件後,報章刊登的全都是雙屍案的新聞,他表現得失落。
這使筆者覺得他「為工人」也是為了賺取政治聲望。
然而這個矛盾,使人看得不夠籝快,大概由於電影中未有明確交代梁議員前後異同的原因吧,致人物性格出現斷層。
此外,導演也從梁議員作為丈夫、父親的身份,去寫城市人的忙碌及父母與子女溝通的問題。

另外,導演描寫女主角為何不辭勞苦地幫助「等候發落」犯人,寫得不夠深刻,只一句「可等小時候沒人關心我」粗粗交代便算,似乎說不過去。女主角由少年時因貪圖物質而甘作表姨父的玩物,至後來轉變也沒有交代。
不過,女主角少年時的一幕是寫得不俗的。她穿覑校服卻偷偷帶覑吊帶裙跟同學看電影,反映了她怕被同學取笑而又要迎合過份緊張她的母親的心理。此外,導演亦利用畫外音去反映女主角(新移民) 的不滿和命運的不可自決:「是你要帶我來香港的」、「每天上課,都被人家叫我燦妹」、「還說這裏(香港)是天堂」。

要描寫片中的犯人張有銘,應該比較困難,因其處於之場景較難表現其性格、人物特徵。然而,導演巧妙地利用女主角張譽玲的想像刻劃出張有銘的輪廓、形象。
當張譽玲第一次探望張有銘時,張譽玲說了一堆說話,而張有銘第一句說話是「多謝你來探望我」。這看到張有銘對「探望」之渴求,後來他說他的家人十二年也沒有探望過他,便更見其孤寂、無助與無奈。淡淡幾句話,意義卻使人深刻。
最後他對「等候發落」總結一句「是摧殘,不是懲罰」,進一步講出無期刑、無希望的苦況。

視覺聽覺效果
電影的開首,就是董建華宣誓就職香港特區首長的資料片段;不久,鏡頭播放覑中國五星紅旗的高掛。接近片未的時候,導演拍攝警員把警帽上的原有警徽換上有一夥星的警徽,也喻意權力的轉移。都表示九七政權回歸中國,交代了從「等候英女皇發落」轉變為「等候董建華發落」的時代背景。
九七回歸,似乎就只是由英國國抱變成中國國旗;由有殖民地色彩的徽號換上有中國色彩的徽號罷了。
不過,回歸祖國對普羅大眾來說,又有何意義呢?有,是看了特別多的煙花。對於戲中的囚犯來說,轉變獄中升起的國抱及餐具上的徽號,也許就是回歸的意義。
由「等候英女皇發落」到「等候董建華發落」,只帶給他們又一次的失望。

此外,導演在戲中兩次影張有銘從獄中鐵枝狀的窗往外看,窗外是一個山,縱然有時看到晨钺粆光,但從來也看不到山後的景觀,而他的願望就是看看山後的景象。這喻意他多年等待也未知刑期就如從來也看不到山後的景觀一般,他盼望的只是盡快獲得刑期,好讓他看到前景。

還有導演藉女主角少年時幻想殺死表姨媽,以得到更多的關心的一場戲,表現了青少年熱熾要求成年人的關心和愛的心理。

另外值得一讚的是片中的背景音樂,其中「我是憤怒」(見附件一)更充份表現了導演極力表現對政府、政治的憤懣。當然這也是年青人,甚至是一般市民的怒吼。
而工人罷工一般,歌詞也表現了勞工階層的被壓搾和充滿憤怒的強烈控訴。「勤勞未可得到幸福」,「埋藏在我心中的激憤」。


雖然電影以「等候董建華發落」一事作為脈絡,然而它卻描劃了一個都市的面貌及多面都市人的性格、精神面貌,當然還寄托作者的不滿和憤怒。以一部僅長106.2分鐘的電影而言,其內容的容量可謂相當大,涵蓋面頗廣。
藝術手法方面,人物的描寫大致上中規中矩,但亦有不少粗疏之處,尤其是女主角的心理描寫。鏡頭運用平實,而其中也有藝術性較高的。至於配樂方面則不俗,頗能配合影像和表達情緒。另外,議員和張譽玲與張有銘和張譽玲的交絷敘述也見流籝。
但筆者總嫌本片寫實的感覺不夠寫實,藝術又不夠藝術。

題外話,筆者對本片最深刻之處,反而是一名影評把「等候董建華發落」重組為「等候發落董建華」。相信這也是市民不滿政府所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吧!
我是憤怒 主唱: Beyond
曲: 黃家驅 詞: 黃貫中

woo…a 可否爭番一口氣
我是惡夢 天天都可騷擾你
與你遇著在路途 你莫退避
我是憤怒 分分鐘可燒死你
幾多虛假的好漢 都睇不起!

* 只想吞千噸的怒火 未去想失聲高叫
I'll never die I'll never cry
You’ll see
woo…a 可否爭番一口氣
woo…a 真本性怎可以改

你勿說話 皆因今天的真理
講起始終都跟我 有段距離
拒絕說話 皆因今天的天氣
怎樣呼吸都不慣 太沒趣味

woo…a 可否爭番一口氣
woo…a 真本性怎可以改

Repeat * Twice
(附件一)